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南京大学文学院百年书法展与清代翰林院文学研究探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665
发表于 2024-12-2 21: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10月18日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建校100周年。文学院在仙林校区杜霞图书馆举办“南京大学文学院百年书法展”。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很早就听说过汉语。部门包括李瑞卿,我想他们的刘以正、朱东润、胡小石、陈仲凡等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一定会出现在这次展览上。我特别想看看我校前身之一的两江师范学校监事(校长)李瑞卿所立的六朝碑。真正的。于是10月21日,我就匆匆赶到都下图书馆古籍部参观。遗憾的是,因为展览只开放一天,所以没有看到先贤传世的作品。但我看到了古籍部主任李丹的一本《翰林书院与清代文学研究》(作者潘无正,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我看到书名时,我很高兴。原因是我的祖父金俊是清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翰林院编修。不知道这本书里有没有关于他的相关记载。于是我立刻请李老师看书。本书的最后一个附录载有《清代翰林院大事简表》。这份简表包含了科举考试后被选为庶吉士的名单。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节中明确:“四月,授甲胄三人,翰林院编修罗成祥,编修于昌霖、王龙文”。五月,六十九位新进士全部改任翰林院庶吉士。”其中,金珍的名字赫然在列,李瑞卿也榜上有名。著名的。原来,他和我爷爷都是同科进士,同时当选为庶吉士。他们一起在翰林院学习了三年,成为了好朋友。小时候,我听爷爷讲过这些往事,但当时我还小,不懂人情世故,所以印象不深。如今,在仙林之行,我在李丹老师的帮助下,得以验证。多么高兴啊!

李瑞卿(1867—1920),字钟林,号梅庵,江西临川人。我和祖父有书信往来。李瑞卿书法最精,胜周秦,胜汉魏伯宗。我对厚重沉稳的六朝铭文情有独钟,也曾仔细研究过。他们表现出色,受到世人的赞誉。 2013年,我校无意中购买了李瑞卿参观的“六朝碑跋”。 “彪巢”大字浑厚雄伟,坚韧坚实,体态雄伟。具有自然之美,堪称上品。我祖父曾收藏过李瑞清赠予他人的四块屏风。碑文原出自郑文公碑。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失传。仅存一件,现藏泰兴市博物馆。李瑞卿任两江师范学堂督学时(1905-1911),校训是“啃根成大事”。他亲笔题写了“两江师范学校”六个大字,刻成石碑,至今仍竖立在我校鼓楼校区。历史博物馆前的左侧。每当路过这座碑时,我总会驻足凝视良久,充分领略前人书法艺术的深邃纯粹之美。

金俊(1872-1950),字恒逸,江苏泰兴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史家、教育家、编年史家、书法家。清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翰林院进士,翰林学士。由清末民初江苏最高学府江阴南京书院(始建于1882年,后改称“江苏省最高学堂”)监修(校长)主编,特编由国民政府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祖父年轻时出身贫寒,没有书。他经常去有书的人家借书或抄书,以充实自己。他才华横溢,勤奋好学。他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在亲友的资助下,就读于江阴南京书院,成绩优异。光绪十七年,十九岁,参加拔公试,列全省第四名。两年后,在江宁(今南京)考中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赴京出席会议。科举考试,复试排名第一、第五,有资格参加殿试。五月,光绪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以第68名排名第二、第六,赐进士称号。按照清朝制度,翰林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著名的重臣大多出自翰林院。翰林院必须从新进士中选拔“品相合格、文采优美”的有潜力的人。我的祖父依靠他的聪明才智。并顺利通过科举考试,从广盱眙未科二、三等290名新晋进士中,脱颖而出,排名第一、第十四。他们与李瑞卿等68位进士一起被光绪帝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殿翰林”并入翰林院深造。三年后,在解散考试(相当于毕业考试)中,金骏成绩优异,调入翰林院任编修,号称太师。他当时26岁。我的祖父淡泊名利。他喜欢读书,无意做仕途。翰林院罢试后,他辞官回乡教书,保持着自己的节操和自尊。我爷爷思想比较开明,参加了“巴士信”。他与1898年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是好友。

1904年至1907年,祖父受聘为江苏教务处(教育厅)主任唐景冲,32岁时回到母校江阴南京书院任第十任监事(校长)。光绪三十四年,两江总督端方派他赴日本考察近代教育。清末民初,主修泰兴县志、如皋县志、江苏通州志。 1929年受江苏省政府聘编《江苏通志》。编委会成员有吴智慧、刘亚子等十五人。主编为庄云宽。常务主编为陈去病、张祥文、金军、刘一正。祖父分工编撰了《江苏文艺年鉴》。古人云:“有志于艺术、文学的人,是知识的基础,是文字的门户”。我的祖父将一生奉献给了“江苏文艺”。并将诗歌题材编成目录。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这是一本大型古籍目录,现藏于南京图书馆。本书对于研究江苏历代典籍文献,考究其学术渊源,介绍江苏学者文人传记及其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以正(1880—1956),字亦谋,江苏镇江人。文学史家、图书馆员、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年轻时曾就读于江阴南京书院、两江师范学校。 ,和爷爷早年就认识了。他们参加省志编修后,朝夕相处了近三年。双方在方志实例的学术探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刘以正有近40年的3次在中央大学任教的经历,他对中央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多次陪祖父到四牌楼中央大学校园六朝松旁的“梅庵”坐下来回忆与李瑞卿的关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往事模糊,挥之不去。 “梅庵”原为三间草屋,风格古朴。是李瑞清辞职后继任的校长江谦为纪念李瑞清而修建的。 1933年改建为中西合璧的砖混结构平房。正面现悬挂刘以正于1947年书写的碑文。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美安”二字。刘以正曾师从李瑞卿,为梅庵题匾,颇有深意。

1948年,祖父年近79岁,家乡一位名人求长寿,他集资整理出版了自己一生的娱乐作品,名叫《江山晓歌诗集》。该藏品由郑兆经发起,朱东润编目,吴志辉题字,刘以正序。序言最后说:“傅莹先生所著的《江苏文艺年谱》内容极为丰富、全面。” “支先生全都捡到了,而且特别独特。”祝君万事如意,畅谈京口明楼教宴文宴之乐。求匡先生写出精彩的篇章,所以徐起才学得晚。”

我的祖父一生与国立中央大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他与中央大学的两位名师李瑞卿和刘以正的关系却很密切。他知道中央大学名师云集,学风淳朴,人才济济。因此,祖父晚年时常鼓励我们。如果我哥哥高中毕业后可以申请大学,他应该选择中央大学作为他的第一选择。我将永远铭记他的谆谆教诲。

1951年,我毕业于江苏省苏州中学,这是一所著名的名校。教师中有多名毕业于中央大学。他们知识渊博,教学认真,深受学生喜爱。我们班教地理的老师单树模,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世界有多大,祖国的河山有多么壮丽多彩。 。毕业前夕,我面临着高考。虽然我对地理的兴趣与日俱增,但我对大学的地理系还不太了解,所以我向单老师请教。他向我简单介绍了地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并鼓励我报考南京大学地理系。他说:该系由竺可桢教授于1920年创办,在全国同类院系中,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声誉卓著。培养了许多知名学者。在单老师的热心鼓励和爷爷生前的教导下,我毅然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南京大学地理系,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从此,我在南大开始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无论是在四牌楼校区的第一年,还是1952年因院系调整搬到鼓楼校区的三年。 “黄金四年”,南洋理工大学是我的母校。人生哲学的教导和专业知识的传承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最难忘和难忘的是那些教导我们、解决我们问题的恩师,如:孙树平、任美娥、杨怀仁、李海辰、朱丙海、张祖欢、孙鼐、钟崇信、沉鹏、马云等。荣植,孙文文等。他们或是中央大学的系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或是一级、二级教授。个个都是知名人士、知名人士,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央大学。他们的讲座涵盖了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老师对学生的教诲和熏陶,让我受益匪浅,终身受益。

1955年,我从地理系毕业,分配到高邮中学任教。 1957年,我被调回南洋理工大学。此后几十年,我在地理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努力工作。长期讲授《地图学》、《地图描绘与装饰》、《风景素描》等课程。主编《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奖品。科研工作多与基础科学研究和生产任务相结合。主要成果包括:“利用遥感影像制作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三维地图”。该图收录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彭院士主编的《 -陆地卫星影像》。 ——中国地学分析图集》(科学出版社,198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5年,与他人共同承担《渡口市遥感专题研究》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办的《四川雅砻江二岸水利开发可行性问题综合研究》,该项目荣获科学技术一等奖“七五”期间参与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北(东北)防护林综合遥感调查研究”。华北、西北地区(公共实验区)(75-74-3)”,作为本课题主要研究成员之一,荣获1990年科学技术一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奖。此外,其专着《世界名胜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荣获2001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



我的大儿子金辉1977年毕业于南京第十中学(金陵中学),根据当时的政策,他被分配到南京第四建筑公司当瓦工。他上任后,他们工程队承接的项目之一竟然是我校南园(现南园16号楼)的教师宿舍。位于我住了十几年的桃园北楼(现桃园大厦)。已拆除)向南约10米。当瓦工师傅金辉得知这一情况后,惊讶地说:太巧了!这么年轻就为南大的基建做出贡献,实属不易!很快,停办十年的高考恢复招生。这对于金辉来说,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1978年7月20日,他以建筑工人的身份进入高考考场,最终以高分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地图专业。他成为了我的学生,圆了他的南京大学梦。 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地理测绘自动化研究。 198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先在华盛顿州政府自然资源部工作,负责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和数据采集等工作。 2008年,他调任世界航空业巨头波音(飞机)公司,现任波音工程设计中心IT国际部负责项目经理。

我致力于地理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我继承了祖父的事业(地方志也是地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也传承给了下一代。可以说,我的祖辈和孙辈都在地理和制图领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总体而言,沿着地方史-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学科发展轨迹,与时俱进,成为佳话。

我从小继承家庭教育,从小就对文史感兴趣,这也影响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刚上小学的时候,我要练习“画红”。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用黑墨填满双钩笔画,从不超过一丝一毫,从小就养成了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我初中的时候就用颜真卿、柳公权的碑文作为临摹,抄得非常仔细。初中毕业后的暑假,我在家里发现了爷爷年轻时的十多册“馆阁体”书法练习。卷册精美,书法飘逸。哥哥告诉我,这是爷爷的科举“模拟试卷”。他所写的字体被称为“官阁体”,是清代科举和官方文书所用的通用字体。参加考试时,考生不仅要写八篇作文,还要写八篇作文。不错,注意单词的禁忌、标题、空格,不能有任何错误。为此,考生必须刻苦练习“观阁式”,确保自己不在试卷上犯任何错误,耽误自己的前途。这个见解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也将其付诸实践。中学时我写的作文工整、优雅、细致,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同学中流传。我的大二语文老师郭一舟先生擅长行书。他的板书和作文批语都非常漂亮。我很欣赏他,经常和郭一舟说话。我仔细品味老师的书法,反复临摹,直到写实为止。我愿意停下来。考入南京大学后,我心中的书法世界更加广阔了。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书法名家,更加坚定了书法在我心中的地位。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书法艺术的来龙去脉,我阅读了许多书法专着,长期订阅《书法》和《书法新闻》,时不时收看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也是江苏省美术馆的常客。我学到了很多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方法,受益匪浅。我最喜欢王羲之、苏轼、陶渊明、朱允明、邓石如、于右任、怀素、林散之、颜公达。我经常观察、阅读他们的碑文,总觉得读完之后有所收获。祖父虽然不是专业书法家,但曾在翰林院任编修,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其书法师从董其昌,结构苍劲、飘逸,是典型的文人书法。记得我家有一个大木箱,里面装着清代光绪甲午部状元张謇、清代丙戌部探险家冯旭、吴国民党元老、祖父南京的同学志辉,以及江苏代省长、首都图书馆馆长庄云宽。祖父的对联,还有明代著名画家沉冲的山水画,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隶书四纹屏等等,这些书画作品对我年轻时有过启发作用,可惜在“文革”期间全部失传了。现在我的书法练习,尤其是草书作品,已开始清新流畅、飘逸潇洒,隶书作品则力求古朴有力,具有魏晋风格。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江苏大学教职工书画摄影协会、南京大​​学书画学会举办的书画展并获奖。被江苏省高级书画协会聘为创作研究员。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大学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我对它的追求永无止境。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金金乐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23:47 , Processed in 0.2219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