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商业周刊/中文版:全球商机与新经济时代读者的洞见之选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685
发表于 2024-12-4 14: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播简介

编辑

《商业周刊/中文版》是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的中文版。由全球屡获殊荣的新闻团队、国内实力雄厚的财经编辑团队以及商务部权威机构提供的专业资讯共同打造。

《商业周刊/中文版》定位为“国际视野,全球商机”,服务于全球新经济时代的读者,以新商界领袖为主,有洞察力、有兴趣。 《商业周刊/中文版》倡导追求普世价值、自由经济、公平正义,希望中国社会重申商业启蒙精神,也希望国际社会日益相互理解和融合。

许知远的直播

编辑

商业周刊中文版

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1年至2005年担任《经济观察报》主笔。 2005年至2011年担任《生活》杂志联合出版人、《东方企业家》主笔。同时,许知远先生也是《亚洲周刊》专栏作家、单向街书店创始人。出版有《那些悲伤的年轻人》、《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书。他是2008年亚洲出版商协会评选的“最佳演讲奖”获得者,也是美中关系委员会和亚欧青年论坛评选的“未来领袖”。

新浪微博直播

编辑

新浪微博:@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

开书文章播出

编辑

我们的新旅程

“《商业周刊》从不犹豫地提出观点,而且往往是强烈的观点。我们希望你会发现,可以清晰、机智地描述商业世界,既不虚张声势,也不乏味,”马尔科姆·摩尔宣称。他曾任麦格劳-希尔公司总裁和《商业周刊》出版商。

1929年9月,它的第一期出现在纽约街头。它报道了商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做出了大胆的预测。一个繁荣、喧嚣、胜利的时代即将结束。 20年代的美国是汽车、电影、广播、股票的时代。当欧洲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中挣扎时,美国拥抱了新的财富和权力。就连被人嘲笑的粗俗品味也有所改善。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成为国际著名小说家,好莱坞电影风靡各地。媒体的反应也造成了这一变化。周刊是那个时代的创造之一。它们比报纸更深,比月刊和书籍更快。他们捕捉到了一个日益复杂和碎片化的时代。 1923年

亨利·卢斯的《时代》、哈罗德·罗斯1925年的《纽约客》,后来改为《商业周刊》。

然而,它的时机就没那么幸运了。 《商业周刊》上市几周后,繁荣了近十年的股市开始暴跌,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的前兆。 《商业周刊》的编辑们并不像他们声称的那样头脑清醒、精明。他们在1929年11月2日刊上评论道:“华尔街的崩溃并不意味着商业的普遍或严重萧条。商业将会非常萧条。”尽快恢复正常,毫发无伤,经济上也比以前更健康。”

历史最终证明这种观点是多么短视和愚蠢。华尔街的崩溃不仅导致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萧条,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传染性的危机促使希特勒上台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

但《商业周刊》不仅挺过了这一切,而且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杂志之一。读者不记得它的幼稚判断,而是习惯于每周阅读一次它对商业世界的报道。人们也喜欢明确的观点,但它的对错却常常被遗忘。

在接下来的80年里,《商业周刊》报道了底特律的繁荣与烦恼、硅谷的崛起、日本的经济奇迹、里根和撒切尔的自由市场改革、苏联的解体、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以及更多的。一个世纪以来,它不断参与中国的崛起。在媒体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其CEO薪酬调查、《美国经济晴雨表》封面报告、商学院排名等都对商界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平面媒体日渐式微。一个世纪前的杂志代表了媒体创新,但互联网的兴起使它们变得过时。

2009年底,彭博集团收购了《商业周刊》。 2010年4月,重新设计的《彭博商业周刊》创刊。彭博社成立于1981年,是新媒体革命的象征,无时无刻为客户提供各种可能影响商业世界的新闻信息和见解。他们的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彭博社在全球 152 个机构拥有 2,300 多名记者和编辑,为该杂志提供了坚实而强大的信息来源。重新设计的杂志符合在线阅读的特点。这本新杂志展示了新媒体和旧媒体之间的区别是多么肤浅。它们不但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因为人们的需求永远不会真正改变,他们仍然想知道商业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了解深入的分析,并听到可能仍然是错误的强有力的判断。

1929年《商业周刊》创刊时,中国似乎正处于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 1928年张学良宣布改旗,标志着南京政权至少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对于中国的新兴商业阶层来说,他们仍处于所谓的“资产阶级黄金时代”。过去十几年,一场世界大战让列强无暇关注中国。他们放弃了很多商机。又因为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他们摆脱了官僚主义的常年困扰,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当然,这种活力随着南京政权的日益专制和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而结束。

1986年,商务部与麦格劳希尔公司合作出版《商业周刊/中文版》时,中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黄金时期。农村活力得到释放,民营经济开始试点,经济特区方兴未艾。这一切都源于政府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放松,中国酝酿已久的创造力正在喷涌而出。同时,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想要了解更先进的东西,比如管理、技术、文化等。对此,还有一种普遍的敬佩之情。人们或许也会感到悲伤和焦虑,因为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学习和追赶,仍然黯然落后,与西方差距更远。

封闭多年的中国正在重新融入世界。这本杂志也是这一趋势的创造者和反映者。对于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艾科卡拯救克莱斯勒的故事和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的热情,就像1920年代中国年轻人听罗素和杜威的演讲一样激动人心。他们都希望用这些外国思想来改变他们的社会。对于外界来说,中国仍然很难理解为什么昨天以马克思主义为信条,今天又以亚当·斯密为信条。

《商业周刊/中文版》创刊至今已有25年了。 《商业周刊》变了,中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是1929年被视为文明衰落的中国,也不是1986年拼命向西方学习的中国。全球媒体热衷于谈论“中国何时统治世界”。

中国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是一个伟大的经济故事。如此庞大的人群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如此多的财富。其经济规模超过日本。如果一切乐观的话,不到二十年,它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长远来看,物质财富也会转化为政治和文化影响力。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这个新世界最重要的国家和新的历史动力。

生活在此时此刻的中国,或许会感受到古罗马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的感慨:“不到五十三年,整个世界就臣服于罗马无可置疑的权威之下。这样的过程怎能不如此,无论如何?”平庸冷漠,不产生探究的好奇心?”

这个追问的过程意味着你要深入东莞的工厂、温州的银行、鄂尔多斯的能源崛起、中石油在非洲的勘探、中国移民为何涌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中国对希腊的援助,以及腾讯和淘宝的底蕴有多么深厚。它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乔布斯为何如此成功,新技术革命从何而来,以及社交网络如何重构商业世界。

改版后的《商业周刊/中文版》将继承美国版的诸多优点,包括其全球新闻网络、对全球经济的分析判断、以及出色而耀眼的设计风格。我们相信,这必将对中国沉闷的商业媒体市场产生影响。

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应该秉持的使命和愿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与20世纪初的美国更为相似。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是时代的主题。技术革命引发了社会变革,大众传媒蓬勃发展。对物质的崇拜、欲望和焦虑困扰着人们。随着他们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他们对自身的影响也在发生变化。对身份的追寻也变得激烈,对自身历史的意识也开始觉醒。

在这样的时代,媒体也应该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我们也知道,从来没有纯粹的商业故事。商业只是了解人文环境的某种视角,它与政治、文化、习俗相互作用。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坚持对自由市场、社会正义和技术创新的信念,并相信商业实践必须推动更广泛的社会进步。我们还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融合。一个国家只有长期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创造多元价值观,才能不断发展进步。新的商业理念和技术变革一直是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中国仍在热切等待商业文明的启蒙,这必将影响更广泛的领域。这个看似经典的词汇,却有着全新的含义。

在关注全球新闻时,我们致力于提供中国视角,在描述中国故事时,我们努力探索其普遍意义。对我们来说,中国的故事不仅与中国有关,它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

也许,我们想做的事情太多了。这不正是此时此刻的中国如此有吸引力的原因吗?它的巨大转变为各种实验提供了试验场。

此时此刻,我们也相信《商业周刊》1929年的判断,我们提出强烈的意见,即使它是错误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0:10 , Processed in 0.1009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