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千年回望王安石特展与阅读推广活动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551
发表于 2024-12-5 15: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注】从1021年到2021年,正好是王安石诞生1000周年。 12月18日,一场宣读《百部经典》专场活动在北京和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同时举行。 12月19日,“千年一瞬间——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特展”也在江西省博物馆开幕。

国家图书馆《回眸王安石千年》海报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宋史专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部:王安石集》审稿人邓小南带领读者了解这位杰出人物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北宋人物。

谈起王安石,大多谈的是雷厉风行的变法、新旧政党、新旧政党之间的冲突。或者谈论他的固执和超然的性格,并顺便讲述王安石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但如果我们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安石存在的时空,恰好是北宋书法最辉煌的时代——“四宋世家”的每个人都曾与王安石同时时空接触。换句话说,毫不夸张地说,与王安石关系密切的北宋中期书法圈是中国书法“尚义书风”的顶圈。

江西省博物馆:千年一刻——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特展海报

江西省博物馆:千年一刻——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特展

但苏轼为何说王安石的书法不可学呢?他的资历是什么?米芾对王安石的书法赞誉是杨宁石的手笔,但为何在现存的两幅王安石真迹中看不到杨宁石的身影呢?如果米芾的判断是正确的,为什么主张变法的王安石的文风却是法制的、相对正统的呢?苏轼等人虽然没有明显的反对改革创新的政治倾向,但谁给了东坡先生藐视既定法律、痴迷于思想的勇气和勇气呢?那么,从书法理论和创作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江西博物院王安石像展

总之,我们怎样才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在北宋书法界的功过呢?此外,通过将唐初流传的“写论文的传统”与宋代科举考试合二为一的官制联系起来,认真思考“时书贵书”这个特殊而又普遍的现象。到了宋初,我们更加认识到,如果借鉴或者放弃现行的书法选才、免试制度,会发生什么?

江西博物院王安石像展

但王安石的书法为什么学不来呢?

朱熹说,他的父亲从小就喜欢研究景公的书法。王安石传世作品不多,但风格明显。有世代相传的《郭从帖》、《楞严经》。 《国丛帖》(又名《逢简帖》)是王安石所著尺简。 《楞严经宗旨》是王安石去世前一年写的,写的时候显得很忙碌。而且,这两种残存的书法墨汁的风格也不同。

王安石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编撰的《宣和书谱》评论说,王安石的行书深受金宋人的青睐。他喜欢淡墨、疾书,“秀而不失自然,飘逸而不疲惫”。淡墨在《国从帖》中比较明显,“极术”在《楞严经》中相对明显。这种“病”似乎更多来自于王安石刚毅的性格,当然也说明人们意见不一。

王安石《楞严经》部分被上海博物馆收藏

米芾33岁就已显露出鉴赏天赋,说王安石师从杨宁石,这是一个褒义的比喻。杨宁石在北宋初期书法界颇有影响。林和靖深受杨宁石的影响。在以苏轼为首的“宋四家”时期,杨宁诗更是备受推崇。

米芾虽然说王安石的书法是借鉴了杨宁书体的,但是除了《郭丛帖》比较稀疏或者具有杨宁书体的淡雅气息之外,可以说杨宁书体的风格并不十分明显。从这两幅书法作品中可见一斑。也许是因为杨宁石留下的笔迹和王安石留下的笔迹都有限,或者两者重叠的部分没有流传下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实物与书本上的记载互为佐证却不相符是很正常的,但知其所以然才是学习的乐趣。

杨宁风格韭菜花贴纸

杨宁氏仙活法 故宫博物院

但同为著名书法家的苏轼却认为:“景公的书法是不可能的,但又不能学,学了就不可能。”后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试图弄清楚苏轼是赞扬还是贬低王安石的书法。但什么能学,什么不能学,确实具有哲学思辨的性质。更有趣的是,这些评论有的是当着王安石的面说的,有的是间接评论,有的是历代王安石的史料记载。至于从哪个角度获得更多,就看观众自己的思维水平了。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书法界的功过

周越的书法受到王安石的称赞,

他被蔡、苏、黄、米等人效仿,但都失去了粉丝。

与欧阳修频频夸奖别人不同,王安石并不轻易夸奖别人,但对周越的书法却大加赞赏。徽宗时期制作的《宣和书谱》中,将周越的真迹列为妙品,草书列为能品。然而,这位“宋四家”的广大教主,后来却发展到了让人又爱又恨的境地——总之,他的书风之粗俗,多少成了一些诟病。

苏轼司马文公神道碑的一部分

宋初书坛基本继承了唐五朝的书风,但也存在“时兴贵书”、手法肤浅等负面问题。 “宋四大家”确实是向周越学习的,尤其是蔡襄。张惇介绍蔡襄的书法时说,蔡襄年轻时师从周越,后又师从张芝、钟繇、王羲之、李阳冰。 、颜真卿、张旭、怀素、智勇……苏轼也先学周乐而后改:《东坡后集》有一首《柳观塘老人草书诗》,诗曰“草书”。写作不是为了学习和自娱自乐,但写作已经称周悦为“周悦女”,可见苏轼对周悦的欣赏。黄庭坚研究草书三十多年,首先拜周岳为师。不过,他也表示自己“已经庸俗了二十年了”。不过,研究周悦是否留下后遗症,还需要详细分析。



周越草书贺密督,及汪汪草书《千字文》部分

故宫博物院藏蔡香山堂诗词

当然,周悦也有积极的影响。他学习书法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收集古今书法,修改体例”。擅长“收藏古书”的米芾,是周越的弟子。因此,“巧”米芾脱胎于“非”周越,这更像是“修行在于个人”的典范。米芾在自传中说:“晚年十岁,作碑刻,习周越、苏子之文,自创风格。人们说他有李邕的文风。”闻后厌恶,遂学沉传石,后数次修改,取出众之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米芾认为“草书不合晋人性格,往往变得逊色”。他一定是对周越的书法水平不满意,觉得自己无法回头了。

苏轼黄州凉食诗

王安石称赞米芾

成为“宋四大家族”中最具影响力的

米芾小王安石30岁。两者的交集源于他30岁出头写的《生之帖》。这封信是米芾于公元1083年写给金陵蔡天齐的一封信。米芾经刘向之推荐,想要寻找“金陵工”。 ”他努力工作,却阴差阳错地失败了。虽然事情没有解决,但米芾听说王安石现在被贬到金陵中山,于是米芾写了一首诗,想要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相对轻松——他为人随性,与人交往随意,所以他认识了米芾。

图片来源网络

王安石与欧阳修不同。他很少赞扬任何人,但他欣赏米氏的诗,并与他讨论书法。此时的米芾已经33岁了,但他惊人的鉴赏能力已经显现出来。米芾在看过王景恭的书法后,认定了唐代杨宁时的影响。王先生感慨万千,“无人知晓”!王安石的仰慕之情,就像找到知音一样的幸福。

这也让人想起谢安石过问其父王仙芝的书法时的不满:“世人怎能得之?”诸如“抓鱼不如抓鱼”之类的好故事。

米芾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是出了名的洁癖者,而王安石则是不修边幅。他们的生活细节有很大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共同话题。想必米芾是在宫廷长大的,而王安石则更多的是民间的生活习惯。苏辙曾称王安石为“山里来的人”,或许是因为他的衣着、言行并不像当时普通士大夫那么优雅华贵。而他的本性即便是当了多年首相也没有丝毫改变。

故宫博物院收藏米浮生书法

此外,米芾《生之帖》稿中提到的蔡天启,也曾在约会后认识了王安石。蔡天启先后结识了王安石,而米芾结识他时,他正在王安石帐下做弟子。后来,蔡天启认识了王安石。师从苏轼。米芾去世后,蔡天齐为他写了《墓志铭》。我想,友谊应该还不算太浅吧。

受王安石影响的书法界知识渊博

选拔人才的氛围和考核方式

确定人才构成模型

唐初盛行写论文、采访的风俗。报考礼部进士的人,请达官贵人或有文学声誉的学者向主考官推荐自己,才能被录取。为了获得推荐人的信任和欣赏,橘子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工整地写在卷轴上,赠送给推荐人。这种卷轴及其做法,称为“行卷”。那时是公开考试。

还是宋朝公务员的政绩报告图片来自网络

宋初书法潮流中出现的“老字号书法”也属于这个序列。此外,宋代的选官制度也比较独特,科举考试与举荐考试相结合:进士考试合格的人要参加相当于公务员选拔考试的“权试”。权试之前,要求在职考生三人以上。官方的喜欢和推荐;低级官员要想成为中级官员,就需要参加“朝考”考试,而在朝考考试之前,他必须得到五位以上在职官员的喜欢和推荐。

欧阳修吉部分古志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吉部分古志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就不难理解欧阳修、曾巩等为何成为夸夸派的领袖了。这也让人想起现行高级书法人才选拔考试制度中的“专家推荐”、推荐制度,以及这些古代考试制度的完善、继承与和谐。

他们几乎没有一个是纯粹的职业书法家

但几乎每个人都不是书法家

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政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学业优秀者,必为官”。为官的理想,就是选拔学术优秀的人为官。在当时的情况下,学问与官场是一体的。 “文官”一词,英文译为——即学者、官员。当时的士与官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是“文士、学者、官僚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王安石、欧阳修的时代,似乎除了石碣之外,没有人会说书法不好不会有什么影响。因此,如此直言不讳的士杰,遭到了欧阳修的训斥。

故宫博物院《世界内夜铁藏》

当时,似乎在士大夫的上流圈子里,人人都可以称为书法家,但他们每个人的“书法家”地位都被一个更大的名字抢走了:欧阳修的文学作品自然不用说。说,它们对书法史非常重要。他的贡献是《古籍集》和由其派生的《金石学》。至于《新唐书》和《新五史》的历史价值,则没有具体说明。泉州知府蔡襄主持修建万安桥(今洛阳桥),历时6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七英胜图》



上面提到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纯粹的专业书法家,但几乎所有人都不是书法家。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想象,如果王朝里的贵族都是学者,不知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管理者认为学者呆滞、学者认为管理者外行的情况呢?

司马光天圣字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那么,书法只是学习的问题吗?还是高素质人才的共性?或许单从这一点来看,书法属于美术或者与美术一起属于艺术、艺术的范畴。看来这种明确的分类观点是有问题的。

司马光王尚宫墓志铭部分被开封博物馆收藏

从书法潮流来看

可见“王安石变法”的成功

思想观念的变迁与古代思想的技术传承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对等关系。思想的发展有一个延迟的过程。因此,王安石的思想是创新的,但他的文风是保守的;相反,反对王安石创新思想的苏轼为何有创新文风呢?会比较容易理解。

黄庭坚为苏轼冷食跋《台北故宫博物院》题跋

黄山古说道:“士大夫们研究景公的书法,但因风雨大作,至于魏晋无尺之风,已不可同日而语……与士大夫相比——官员中,只有景公有古人的气质,但并不正确,但他写下《简氏秋》,就意味着跟随猫虎的士大夫们学习了王安石的“快”和无限放大的风格,却不知道王安石仍然具有古朴的气质和雄浑的风度,而从王安石对同时期相对传统的蔡襄、周岳的推崇,我们可以判断出王安石的书法。相比之下,后来经历改革思想洗礼的苏、糜则注入了更多摇摆于“意”与“玩”之间的思想。这些,都是在追求“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的。

黄庭坚寄诗给四十九个侄子,故宫博物院藏

换言之,在支持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队伍中,无论是在思想上为王安石变法辩护还是肯定王安石变法,书法创作风气都随着舆论变化的影响而逐渐创新:苏轼蔑视既成法则,崇尚新法。狂喜。 、崇尚创新、个性;欧阳修对金石学的崇尚,对黄庭坚书风所呈现的金石氛围产生了影响。米芾以《二王》为蓝本,借风成马,撕裂变形……“我根本不会写书”“我写字就自给自足”。 《奏空》等精彩的书法专着,看似都在讲书法,但又似乎又不仅仅只讲书法。建立与毁灭、创造与保存、在保存与毁灭之间寻找自我,是那个时代高品质群像的精神面貌。

有思想但不相容的人之间

如何相处?

这些以世界为己任的人才带着宗教热情走出来,要求在现实世界中施展抱负。然而,他们的职业理想大多是成为皇帝,而皇帝只有一位,所以在工作中难免会互相排挤。思想上的不相容并不影响对彼此人格魅力的欣赏。王安石在《复司马光谏》中也表示,他与司马光并无私人恩怨,君子之交与君子之争本质上没有区别。他们之间的欣赏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退休后的王安石变得心胸开阔,对之前政治生涯中因政治异见所带来的恩怨淡然处之。

苏轼李公麟肖像(传) 图片来源网络

长期以来反对新法的苏轼,从黄州北迁汝州,途经江宁。他专程去看望王安石。闲暇之余,两人如同多年的挚友般,亲密交谈,探讨古文,探讨禅宗道理。 “公叹息,对言者曰:‘不知数百年,岂有此人。’”苏轼住了数日,心旷神怡,由衷地敬佩王安石这位前辈诗人。和学者。当时,他打算在金陵置地,与王安石“共长于中山下”。

图片来源网络

王安石有《题西太乙宫壁》诗:

柳叶在墨绿中歌唱,荷花在夕阳中泛红。

三十六泉水,欲看江南。

三十年前在这里,我的父亲和兄弟保管着我的东西。

今天再次回到百首,即使想寻找过去的痕迹,也迷失了方向。

元佑年间,苏轼到西太乙宫,看到粉墙上挂着王安石的旧作。他凝视良久,道:“这老夫乃是野狐精。”黄庭坚也跟着王安石唱了一首诗。 :

风已狂鸣,乌鸦未曾停歇,而雨来了,蚂蚁却如火如荼。

真的是这样吗?在人类世界里,北面与南面是一样的。

图片来源网络

终其一生,大自然将人类的思维设置为不同的模式,将一流人的大脑设置为不同的位置。不过,除了这些思维芯片的差异之外,一流人的心境往往比普通人相对宽广、开放。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宋史研究丛书》、《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历代中国政治得失》 ”等。我急了,嘲笑方家。

注:文中若未标注碑文图片,图片来源来自书法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9:54 , Processed in 0.3997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