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五育融合的挑战与机遇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949
发表于 2024-12-6 05: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此时,立德树人、同步推进“五育”,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教育工作者。 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有机融合”。教育”,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五育”融合的目标。说实话,目前,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一线校长、教师,对于什么是“五育”融合、“五育”融合从何而来、基本价值追求是什么,都有不同的看法。 “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如何进行的?对落实等问题认识不够明确,共识程度不够高,或者意见不一,自信心不强。迫切需要对基本概念、本质本质和价值体现进行分析。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制定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对“五育”并举政策话语的理论完善。 “五育”与融合教育并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育”的并举更多是从名词或副词意义上的教育成分层面出发,而“五育”的融合则从动词和实际意义出发,从“五育”的不平衡到“五育”的失衡。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五育”共生、“五育”共美,这是“五育”融合的五个重要阶段。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规律,回答“如何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五育”一体化的英文表达是:直译:The of Moral、、、,意译:( )。

在“五育”融合中,德、智、体、艺、劳分别代表真、善、美、健康、富五种教育价值追求。其中,真、善、美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观,健康、财富是教育的手段价值观。它们应该平衡在一起。 “五育”融合的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迫切需要共同攻克的重大教育课题。 “偏智、轻德、弱体质、抑美、缺劳”,是对五教不平衡和“五唯”痼疾的总结。教育,只有文凭,只有论文,只有帽子)和概述。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传递知识和价值的同时却不断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分别代表真、善、美、健康、富五种教育价值追求来看,它们应该和谐统一,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完整、全面的教育。

“五育融合”的提出,既继承了中国文化元素,又具有国家视野、世界视野。它是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现代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危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教育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于对终身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而提出。 19世纪末,严复提出了“民力、民智、民德”的“体智德育并举”的思想;梁启超在《新民论》、《新民义》中呼吁“当今中国以新民为先”,并提出“三不”(不惑、不忧、不惧); 20世纪初,王国维从康德的哲学理论出发,率先从人的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品格”,在德智体方面加上精神上的“美育”(情感),即“同时发展”的思想四种教育”;蔡元培提出“军事国民教育、实践教育”、“人文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等“德智体美群”并举的“五育”思想、美育”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接受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了德、智、体、艺、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思想,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实现教育的关键。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少年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必须落实到整个“五育”融合过程中。日本近代教育家大原国芳以“六育”(学、德、艺、宗教、身体、生命)为基础的全人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和诠释“五育”的融合具有重大启示意义。西方新的全人教育理念为更好地解读和理解“五育”融合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全人教育首先由美国学者罗恩·米勒系统阐述。米勒认为,全人教育培养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一个人的智力、情感、社会、生理、创造力/直觉和审美能力。以及精神潜能的开发。后续约翰·米勒从三个层面阐释了全人教育的内涵:一是教育全人,整合人的不同方面;二是全面教育。其次,教育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组合;第三,教育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组合;环境中进行。全人教育注重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世界和人。它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智力、职业能力、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必须促进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解放灵魂、唤醒智慧、培养自由完整的人(终身成长),为“五育”融合实践指明了方向。



“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简单拼凑和融合,而是“五育”的有机综合渗透,即“我是你在你里面,你也在我里面。” “五育”中任何一种教育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其他四种教育的丧失。 “五育”教育力量分散甚至碎片化的问题,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汇合点,将此前割裂、碎片化的教育形态通过一个共同的汇合点连接起来。对于各类教育在综合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有学者认为,德育应放在首位;有的认为,从内在逻辑上看,“五育”的顺序是:体、智、德、艺、劳;有的认为德育、智育占主要地位,有的认为德育、智育处于次要地位。事实上,“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同等重视,不容忽视。强调综合性和综合性。 “五育关系”的实践逻辑应该是:五育缺一不可、各有特色、重在平衡。现阶段必须实行“五育”一体化,以德为先、智为本、体为道、美为核心、劳教为重。

“五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的热点、难点、突破点,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义。如何实施“五育”融合?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从“五育”融合的角度,深刻反思本地区或学校自身办学过程中“五育”不平衡的深层次症结和突破口,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一场秀,创一个品牌。 “五化”融合要落实在具体行动路径上,重点是“五个全面”和“七个推进”,其中“五全面”是指“全员教育、全面教育、全过程教育、全员教育”。综合教育”、“全息教育”; “七进”是指五项教育要“进文化、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进评价、进管理、进生态”。

我们应该形成共识:进入教育新时代,我们共同走一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教育实践之路。 “五育”是一个整体,既内在又统一,但各有侧重,其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随着“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提出,不仅各种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和联系性将得到改善,而且各种教育的推广、运行和发展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今后各教育都将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重构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新时代“五育”融合理念和基于“五育”融合的“新基本功”,学会在多元的冲突和矛盾中辩证地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相互融合,最终实现“五育”整体体育功能。

总之,“五育”是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复杂系统。只有各教育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共存,才能真正实现1+1大于2的“一体化”效果。正如施瓦布所说,“实践”才是教育的真正语言。 “五育”的融合,是一门“择优”的实践艺术。 “五育”融合搞得好不好,取决于校长和教师。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动反过来又会通过必要的反思和修正自觉地推动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让我们以行动为基础,思考为翅膀,充分发挥个人智慧,根据学校规划、教学目标、课程资源等条件,综合采用一种或几种集成创新范式并及时调整创新,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在互动中,我们对“五育”融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出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和表达方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9:22 , Processed in 0.0875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