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季羡林:离开母亲是我心中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28
发表于 2024-10-2 1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季羡林:离开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季羡林.

我已经步入人生第九个年头了。七十年、八十年,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国外研究院;从“有志于学”到不止“为所欲为,不逾矩”,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我走过阳关大道,走过一座小独木桥;走过了“山河无路”,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村落”。欢乐与悲伤齐头并进,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经历了很多。当谈到遗憾时,它们无处不在。我必须在其中选择一个最深、最真实、最难忘的遗憾,那就是永远的遗憾。它也触手可及,因为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永远的遗憾是:我不应该离开我的家乡,离开我的母亲。

我六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的亲生母亲,去城里生活。我回过家乡两次,都是参加葬礼。我只和妈妈呆了几天就回城了。过去八年里,当我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抛弃了她,她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好几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真想跟着妈妈一起转入地下。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孤儿。缺乏母爱的孩子是一个灵魂不完整的人。我带着不完整的灵魂,怀着永恒的仇恨。想起母亲,几十年来我都泪流满面。现在在德国,在哥廷根这个孤独的小镇,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的母亲总是在我的梦中出现。晚上梦见妈妈,哭醒了。当我醒来,想要再次捕捉这个梦时,梦已经飞向了无处可去的地方。

现在想起来,连妈妈的脸都模糊了,没有清晰的轮廓。有一件事情特别让我难以理解却又容易理解: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妈妈的笑容。似乎她这辈子都没有笑过。她家穷,儿子远在外,她受了那么多苦,她的笑容从何而来?有一次我回家,听到对面的宁姨对我说:“你妈妈常说:‘早知道他被送走就再也回不来了,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那短短的一句话里包含了如此多的内容。多么痛苦,多么悲伤!母亲不知道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望着远方,希望儿子能回来!然而,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儿子却再也没有回来。

对于这种情况,一开始我很困惑,没有深入理解。到了高中,我长大了几岁,也渐渐明白了。但我依赖别人,经济上无法独立,我有所有的抱负,但我无法实现。我暗暗下定决心,发誓:等我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我就立即收养我的妈妈。然而,在我大学毕业之前,妈妈就离开了我,永远离开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不能亲”。这些话适用于我。我无法想象一位母亲在临终前思念她心爱的儿子;光是想想,我的心就热泪盈眶,眼里充满了泪水。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再从济南赶回清平参加葬礼时,我看到了母亲的棺材和简陋的房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和妈妈一起死在地下。我后悔,真的后悔,我不应该离开妈妈。无论世界上有什么名誉、地位、幸福、荣誉,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留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不认识一个字,即使她整天吃“红”。

这是我“永远的遗憾”。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曾任中学国文教师。 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印度和中亚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散文集《天柱影》、《朗润文集》、《季羡林散文集》、《季羡林文选》,专着《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印度1957-1959》、《民族起义》、《罗摩衍那初探》、《古印度语言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原始佛教中的语言问题》,翻译《短篇小说集》、《富力》《巴什》、《沙恭达拉》、《罗摩衍那》、《家庭里的泰戈尔》等。

丰子恺:害怕母亲眼中严肃的光芒

丰子恺《母爱》——“樱桃豌豆分子,春风送又年”。

母亲坐在我老屋西北角的八仙椅上,眼神严肃,脸上挂着慈爱的笑容。

老屋西北角的八仙椅是我母亲的旧座。从我童年到她去世前几个月,我母亲一有空闲时间就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个座位很不舒服:我的老房子是三开间的大厅,右边是我的表弟。家,左边的房间是我表弟的家,中间的房间是我的家。但没有任何隔断将它们隔开,只有左右两排八仙椅作为三间房屋的界限。所以我母亲坐的椅子背后有空气。如果是沙发椅,三边都有柔软厚实的墙壁,所以空气中没有任何阻碍。但我的八仙椅是木头做的。座椅和靠背呈九十度角。靠背只是几根稀疏的木条,高度只有一个人的肩膀那么高。妈妈坐在那儿,没有地方休息,心里很不安。母亲也为了防止椅子腿放在土上腐烂,所以她在椅子脚上垫了一个两到三英寸高的木座。所以,八仙椅极高,母亲悬着脚坐在上面,非常不方便。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椅子。这把椅子的内侧是出口门。休息室里是厨房。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看去,看到了炉子。当风从里面吹出来时,烟灰和油蒸气就吹到妈妈身上,非常不卫生。殿前相隔宽三四尺的天井,是墙门。墙外就是我们的染色店。妈妈坐在椅子上,向外张望。她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顾客,也可以听到市场里的喧嚣,并不安静。而妈妈却一直坐在我们老屋西北角这么一张摇摇欲坠、不方便、不卫生、安静的八仙椅上,眼神严肃,脸上挂着慈爱的笑容。为什么妈妈总是坐在这么不舒服的椅子上?因为这个职位是我家里最重要的。坐在这个位子上,妈妈就可以打理灶台、打理店铺了。为了照顾里里外外,母亲并不关心座位的稳定、方便、卫生、平和、安宁。

我十七岁时离开母亲,去远方读书。临走时,妈妈的眼神里闪烁着严肃的光芒,谆谆教诲我如何待人接物、学习立身;她嘴角挂着慈爱的微笑,照顾我的起居、饮食等一切细节。她给我准备了学费,给我买了行李,给我做了一罐猪油粉放在我的篮子里;她给我做了一块小电路板,上面有两条引线,然后把它放在我的盒子里。进去,然后送我出去。放假回来,一进店,就看到妈妈坐在西北角的八仙椅上。她脸上挂着慈爱的微笑迎接我回家,目光严肃地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晚上,她亲自到炉子前煮了一些我最喜欢吃的蔬菜给我吃。她在灯下详细询问我的学校生活,或鼓励、或教导、或责备我。

22岁毕业后,我到很远的地方服役。我无法生活在妈妈的怀里,只能放假回省里。每次回家,我仍然看到妈妈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神严肃,脸上挂着慈爱的笑容。她像一位圣人一样招待我,像一位良师一样教导我。

但她的头发却逐渐从灰色变成了银色。



当我三十三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了。我的母亲不再坐在我老屋西北角的八仙椅上。然而,每次看到这把椅子,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妈妈坐着的形象——她的眼睛里闪烁着严肃的光芒,嘴角上流露出慈爱的微笑。她同时是我的母亲和我的父亲。从我出生到我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她都以严格的父亲和慈母的身份教导和抚养我。陶渊明诗云:“昔日闻长辈之言,闭耳不乐。”我也有这个问题;我接受了母亲所有的爱,但我不会接受她所有的教诲。所以现在每当我在想象中看到母亲的坐像时,我都会很感激她嘴角那慈爱的微笑,又会为她眼中严肃的光芒感到非常害怕。这种光辉每一次都给我深刻的警惕和强有力的鼓励。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原名丰润,又名任、尚,小号子奇。后改名子凯,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融汇中西绘画技法的漫画、散文创作而闻名。祖籍中国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近代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喜爱。他的作品深刻、发人深省。丰子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1920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西方名画之旅》等著作。他一生出版了180多本书。十年动乱期间,他饱受迫害,郁郁寡欢,病入膏肓。他于1975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作品集:《子开漫画》1926年,启蒙。 《子恺画集》1927年,启蒙。 《西方艺术史》1928年,启蒙。 《圆圆堂随笔》(散文集),1931年,启蒙;更新版,1957 年,人文学科。 《子恺素描集》,1933年,上海开华书局。 《二十文》1934年,天马。 《艺术情趣》(散文集)1934年,开悟。 《绘画与文学》(散文集)1934年,启蒙。 《现代艺术纲要》(论文)1934年,中国。 《火车车厢社》(散文集)1935年,好朋友。草堂里春天来了。

老舍:母亲在生活中对我的教育,让我养成了柔软而又刚硬的性格。

当有客人来的时候,妈妈不管她多么尴尬,都会想办法找点东西招待她。她的舅舅和表弟经常花自己的钱买酒买肉,让她羞得脸都红了,但他们却勤勤恳恳地给他们暖酒、做面,让她有些欣喜。当亲友家里有喜事或丧事时,母亲会把外衣洗干净,亲自前去吊唁——礼物可能只是两枚小钱。即使现在,我待客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改变,尽管我的生活如此艰苦,因为我从小就习惯的事情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姨妈经常发脾气。她独自在鸡蛋中寻找骨头。她是我家的地狱之王。直到我上了中学她才死,但我从未见过母亲反抗。 “你没跟婆婆生气,你怎么不跟嫂子生气?这就是你的命运!”当我母亲不得不解释这不足以说服别人时,她说了这句话。是的,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这就是她全部的命运。她将是最痛苦的。在帮助亲戚朋友邻居时,她总是跑在前面:她会给宝宝洗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意思是洗掉身上的污垢,以确保安全和健康。 ──贫穷的朋友可以通过“给奶奶治病”来省钱,因为她会刮痧(刮痧(shā))这种简单的民间治疗方法。适用于夏秋季节因中暑或浊气所致的头晕、胸闷、恶心、四肢麻木、呕吐腹泻等。用光滑边缘的瓷器或铜钱、角板等蘸香油或十滴水刮擦颈、胸、背、肋骨等处,直至皮肤变红。她会给孩子们剃光头,她会扭曲年轻女性的脸……无论她能做什么,她都会做他们要求的任何事情。但争吵和打架永远不会没有她。宁可吃亏,也不让她生气。姨妈去世的时候,母亲仿佛把一生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路哭到了坟墓。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侄子声称有继承权,母亲却一声不吭,教他搬破桌板凳,还送了他一只姨妈养的肥母鸡。

不过,妈妈并不弱。我父亲是在庚子起兵那年去世的。联军进城,搜查家家户户,搜查财物、鸡鸭。我们被搜查了两次。母亲带着弟弟和三姐坐在墙上,等待“日本鬼子”进来。临街的门开着。 “日本人”进来,用刺刀将老黄狗刺死,然后进屋搜查。他们走后,妈妈搬动破烂的行李箱,发现了我。要不是箱子是空的,我早就被压死了。皇帝逃跑,丈夫死了,日本人来了,满城都是血和火焰,但母亲并不害怕。她想在刺刀下和饥荒中保护她的孩子。北平发生了很多骚乱。有时发生兵变,整条街都被烧毁,火球落在我们院子里。有时发生内战,城门紧闭,商店关门,昼夜放炮。一个虚弱的老寡妇怎么能承受这种恐惧、这种紧张,再加上对家人膳食的计划和对孩子安全的担忧?然而,此时,母亲的心里却愤怒起来。她没有惊慌,也没有哭泣,只是想从无解中找出解决的办法。她的眼泪会落在她的心里!这种柔软又坚硬的性格也遗传给了我。我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一切人和事,把损失视为理所当然。然而,作为一个人,我有一定的目的和基本规则。我什么都可以凑合,但不能超出我划定的界限。我害怕见到陌生人、害怕办事、害怕出现在公共场合;但当我必须走的时候,我就必须走,就像我的母亲一样。从私立学校到小学再到中学,我经历过至少二十位老师。有的对我影响很大,有的则完全没有影响。但我真正的老师,把他的品格传给我的人,是我。母亲。我的母亲是文盲,但她给了我人生的教育。

老舍简介

老舍在山东。

老舍(1899-1966),原名舒青春,笔名舍予。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哲学》中开始使用的笔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五四运动期间,新的文学创作开始了。 1924年旅居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齐鲁大学、山东大学。 1937年《骆驼祥子》问世,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抗敌协会综合部主任、主任,从事抗战工作。抗战文学运动。 1946年赴美国讲学,1949年底回国,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艺术界人士,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2]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初期遭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投北京太平湖自杀。编着《老舍文集》。

———————————————————————

胡适:感谢慈母教我好脾气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之外,还给了我一些做人的磨练。此时,我的导师就是我慈爱的母亲。



每天天一亮,妈妈就会叫醒我,让我穿好衣服坐起来。我不知道她醒了多久。她见我醒了,就告诉我昨天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让我承认错误,好好学习。有时她会告诉我父亲的好处。她说:“你一定要追随你父亲的脚步。我一生中只认识这个完美的人。你一定要向他学习,不要落入他的陷阱。”真是尴尬又尴尬。)说起悲伤的事情时,她常常会流泪。天一亮,她就给我穿上衣服,催促我去早校。学校门的钥匙放在我丈夫家里。我先看了学校门口,然后跑到老公家敲门。我丈夫家里有人把钥匙从门缝里递了过来。我接过它跑回来,打开门,坐下来看课本。十有八九,我总是第一个开门的。当我丈夫到达时,我记住了出生证明,然后回家吃早餐。

我妈妈对我的管教是最严格的。她既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也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但她从来没有当着别人的面骂过我,打过我。如果我做错了什么,她只会看着我。我看到她严厉的眼神,感到害怕。虽然是小罪,但她却等到我第二天早上醒来才教训我。罪孽严重,她就等到晚上大家都安静了,关上门,先骂我,然后用跪下、扭肉的方式惩罚我。无论处罚多么严厉,都不许我哭。她教导儿子的时候,并没有以此发泄愤怒,让别人听。

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完晚饭,在门口玩耍,只穿着一件背心。这时,我母亲的妹妹玉英阿姨住在我家。她怕我冷,就拿出一件小衬衫让我穿上。我不肯戴,她说:“穿上吧,冷。”我随口答道:“妈妈,冷是怎么回事?我真笨。”话音刚落,我一抬头,就看到妈妈从屋里走了出来。走出去的时候,我赶紧穿上了衬衫。但她却听到了这轻浮的话。晚上大家安静下来后,她就给我下跪惩罚,狠狠地惩罚了我。她说:“你为失去我而感到多么自豪!很容易交谈!”她气得浑身发抖,不让我去睡觉。我跪下来,用手擦眼泪,哭了。我不知道是什么细菌被揉进了我的眼睛里,导致我后来患上了星云病一年多。医生来了又走,但一般的医生都不好。妈妈心里既后悔又着急。她听说可以用舌头舔掉星云。一天晚上,她把我叫醒,还用舌头舔了我生病的眼睛。这就是我严厉的老师,也是我慈爱的母亲。

妈妈对人最善良、最温柔,从不说一句伤人的话;但她有时也意志坚强,不能容忍任何人身侮辱。我的五叔是个流浪者,没有正式的工作。有一天,他在鸦片馆里抱怨,说我母亲家里有事总是找人帮忙,大概总能得到一些好处。这句话传到了妈妈的耳朵里。她气得哭了。她请来了几位家里人,并给吴叔叔打了电话。她当面问他,她给过别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承认错误并当众道歉,她才放弃。

我在母亲的教诲下生活了九年,深受她的影响。我在十四岁的时候(其实只有十二岁,两三个月)就离开了她,在这茫茫人海中一个人生活了二十多年,没有人管束我。如果我能学会一点好脾气,如果我能学会一点与人相处的善良,如果我能原谅别人,为别人着想——我要感谢我慈爱的妈妈。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汉族,惠州绩溪人。原名四柱,小号主儿,学名洪熙,字西江。后改名胡适,字石之,笔名天风、臧辉等。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由于倡导文学改革,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胡适是第一个倡导白话诗和新诗的学者,致力于颠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言文。虽然他与陈独秀政见不同,但他也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9年当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任《周评》。 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 1945年3月,被任命为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代表。 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顾问[2]。曾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纲要》等书[3]。他在文学、哲学、历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还于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邹涛芬背不了书被父亲打:母亲陪着哭,仍说“打得好”

邹涛芬的母亲是查氏。

我六岁时,父亲亲自“启蒙”我,读了《三字经》。第一天的课是“人性本善,性情相近,习惯却相去甚远”。有点莫名其妙!我独自坐在小客厅的炕床上,“背”了很久。太惨了!妈妈觉得必须请一位老师傅当“老师”,但老师不会好,所以虽然家里很穷,但她愿意省下吃穿的钱,用省下来的钱去请人。一位老师傅。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老师傅每个月修缮只需要四块大洋(当然是食宿),虽然这四块大洋对于我妈来说已经是非常昂贵的东西了。当我十岁的时候,我正在读《孟子遇梁惠王》,老师的每月津贴已经增加到十二元,增加了三倍。到了年底,爸爸会“清理”我每天的作业,晚上还会亲自听我背诵。他很严格,在桌子上放了一块两指宽的竹板。我背对着他站着,背诵着那本书。当我背不下来时,他提到了一个词,并让我转过身来,将手掌放在桌子上。他拿起竹板,用力敲倒。我遭受了这种痛苦。疼痛是血肉之躯中不可避免的感觉。我当然哭得无法控制,但我还是强忍着泪水,转身又背了起来。不幸的是,又被打断了,我再也记不住了。他又提到了一个词,然后又输入了一遍。 “遇梁惠王”时,泣不成声,背负着前世仇人的“孟子”!我自己也在抽泣,同时我听见妈妈坐在我旁边,正在做针线活,哭得泪流满面。我心里知道,她看到我被打的时候,也感受到了撕心裂肺的痛苦,对我表示了充分的同情,但她总是断断续续地抽泣着说“打得好”!她咽下了眼泪,因为她爱她的儿子;她强迫自己说“干得好”,因为她希望儿子取得进步。从现在开始,这种教育方式实在是太野蛮了!但我不敢责怪我的母亲,因为那时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方式;现在我想起妈妈看到我被打时陪着我哭。那种母爱至今仍让我怀念我慈爱的母亲。 《梁惠王》背了一半,我的右手掌就肿到了半寸高。我望向灯光,灯光明亮,就像蚕的肚子里装满了成熟的丝。妈妈含着泪水把我抱到床上,轻轻地给我盖上被子,在我的额头上亲了几下。

邹涛芬简介

邹涛芬.

邹涛芬(1895-1944),原名邹恩润,汉族。他是一位杰出的记者、政治评论家和出版商。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出生于福建永安。曾就读于福州工业学校和上海南洋公学。 1919年毕业于南洋公学电机系,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他用犀利的笔杆,宣扬正义、舆论舆论,批判黑暗势力。 9月18事变后,邹涛芬坚决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对内战、团结抗日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2009年,邹涛芬被评为全国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结论】

母亲经历了怀孕十个月的痛苦,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是吸着母亲的乳汁长大的,我们的身体里充满了母亲的血液。是我们的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是我们的母亲陪伴我们成长。妈妈们为了我们辛苦劳作。他们或许平凡,或许默默无闻,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对孩子的爱。这种爱不仅是对生活的培养,而且是性格的继承,教育的启蒙运动,并包含影响力。儿童生活命运的最终代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3:09 , Processed in 1.2587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