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茅盾后土揭示孤岛文学命名来源,郭沫若比喻上海为孤岛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542
发表于 2024-12-8 08: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茅盾的《后图》发表于《上海海报》。全文相当短,不到300字,但简洁全面,涵盖的信息量很大。众所周知,“孤岛文学”作为抗战时期独特的文学现象早已被广泛接受,成为描写抗战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很少有人提及“孤岛”一词的由来。幸运的是,茅盾在他的《后土》一文中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这个颇为形象的命名源自郭沫若。

后土

莫若弟兄将上海比作一座孤岛。经过他的建议,他看到的上海刊物,包括《上海时事通讯》等,里面总有“孤岛”这个词,成了一个“流行”的“词”。

我以前说过,上海是东方的巴黎,而且日益“繁华”。说这话的时候,我虽然意识到了发育的异常,但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孤身一人”在这里。



上海是文化人的聚集地。现在,听说留在上海的人已经很少了。书店和出版业也在“收缩战线”。然而,文学却在衰落。听说现在已经被舞蹈取代了。舞蹈场地比战前更加发达。皇上和涂皇后(注),即使我回到了上海,我还是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威胁”。

Bing独自整理了海报,并回应了几句废话。皇帝请注意——是XX,后面是跳舞的皇后。

(原刊于1938年2月23日《上海海报》第三版,署名茅盾)

由于郭沫若在文化界极具影响力,他将上海比喻为“孤岛”已被广泛接受。随着上海刊物和上海通讯等媒体的宣传和放大,正如茅盾在文章中所说,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大众化”的“名词”。



接下来,茅盾说,他“以前说过上海是东方的巴黎,日益‘繁华’”。经查证,这句话出自《都市文学》(《申报月刊》第2卷第5期,1933年5月15日号),原话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东方巴黎’,——上海,正在一天天‘发展’。”茅盾在《都市文学》中,通过上海极高的人口密度、飞涨的房价、住房建设的热潮、银行储蓄部门的业务蓬勃发展、海关税费等来阐释上海空前的发展。然而,这背后也隐藏着隐忧。上海的丝厂数量从同时营业的106家锐减到只剩下十几家。工人总数8年来几乎没有增加,呈现出“紧生产、扩消费”的反常发展状况。然而,茅盾没想到,仅仅四年后,上海就成了一座“孤岛”,言语中充满了遗憾和悲痛。

1937年“八十三事变”后,形势日益严峻,茅盾和孩子们于10月5日从上海西站乘坐火车,前往长沙安排孩子上学。随后,茅盾于11月12日只身回到上海,除夕夜,他与妻子孔德君乘船离开工作生活了21年的第二故乡,前往香港。直到1946年5月26日抗战胜利,他才回到上海。日本时隔八年半才回到上海。茅盾这次离开上海虽然有些舍不得,但出于对上海书店出版业的没落和歌舞厅异常繁忙而刻意制造不正常场面的厌恶,他不愿意回到上海承受精神上的煎熬。唱歌和跳舞。 “威胁”实际上表达了许多原本生活在上海、但在战争爆发后陆续离开上海的文化人士的共同情感。

另外,茅盾在《后图》的最后一段谈到“兵独编海报,回以几句无稽之谈”,也说明了该文的创作缘由。秉都的真名是张秉都。曾任艺华影业公司宣传策划员、国华影业公司宣传总监、欣欣公司宣传总监。他被称为“南京路上的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兵全身心投入抗日宣传工作。许多报刊邀请他担任编辑或记者。此时,他是《上海海报》的编辑。 《后土》一文是茅盾应邀撰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9:31 , Processed in 0.0704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