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0

敬一丹直播分享读书心得,回忆与书的不解之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679
发表于 2024-12-9 06: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景一丹走得很快,其他人需要一点力气才能跟上。平底鞋是她的最爱。在央视工作近30年,这个被众多明星称为“静姐”的女人,却从来不习惯穿漂亮的高跟鞋。

她是很多人的老朋友。人们习惯在电视机前看到她,端庄又知性。在镜头后面,她热爱阅读和写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一直在写观众、写家人、写自己,记录时代,记录自己。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景一丹在《来读书》直播中畅谈与书的回忆与情感。她说,这次直播感觉熟悉又新鲜,熟悉的是她再次面对镜头。但这不是电视的镜头,而是一个全新的、不同的平台。

直播间里的很多网友都是听着她的声音长大的。景一丹拿出推荐的实体书,抖音用户很快回复,“我也有这本书”“这本书很有趣”。

抖音、今日头条、番茄小说与国内多家文化机构联合推出的“来读书”是一项帮助大众读好书、享受阅读的全民阅读计划。作为“读者”之一,景一丹将持续发布阅读建议和阅读感悟,与读者交流,帮助他们深度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她作为主持人工作的延续,也是阅读历史的延续。

录音感强

回顾过去,景一丹始终追赶着时代潮流。广播事业鼎盛时期,她在黑龙江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 1988年,33岁的她加入中央电视台,从此进入了电视的黄金时代。并不是她喜欢变化,而是她感兴趣的东西很少,一出现她就抓住它们。

工农兵大学两年的学习满足不了她的学习欲望,她去考研,只考了三次。留在中国传媒大学任教是她的梦想。直到她看到一张课程表:嘿,周三早上一切都安排好了,没什么意外。

中央电视台开始注重采编,她从记者做起。 《一丹话题》是国内第一个以主持人命名的栏目。 38岁的景一丹非常敏感,没有模板可循。 “就说你最想说的话吧。” 199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邀请她参加新闻评论部新栏目《焦点访谈》。

景一丹在拍《扶贫三问》时,在最后剪了一个场景:小女孩家里一个简陋的花盆里长出了几朵蓝色的小花。屏幕外,景一丹说道,这些无名的花朵已经盛开了,小女孩的春天还会再来吗?

同事们说,景一丹除了头不直之外,还有些敬畏,“微微抬头看看百姓”。 “当我们试图曝光时,她总是有评论的余地。她知道事情的责任不属于一个人。”

她在做《焦点访谈》的时候,收到了很多信,信封上的地址很长。 “越长,这封信就越有可能来自偏僻的角落。”

1998年《声音》一书出版时,是她给大家回信的一封信。她从演出期间寄出的数千封信中,最终选出了150封,写进了书中。信中内容涉及农村、教育、法制、企业改革、环境保护……几乎涵盖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最热门的问题。



“那本书看起来很厚重,但我写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烈的记录感。”景一丹希望21世纪的读者或许能在其中找到过去的痕迹。

来自家族四代人的 1,700 封信件

央视的同事们从来没有见过像景一丹这样的人,没有人会说她的错,她也不会说任何人的错。景一丹是个“圆”,任何时候都能稳定地处理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他与孩子聊天、与中央领导谈话都没有问题。

分寸感或许是景一丹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她从不流泪,并且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一旦偶尔失控,她就会陷入强烈的自责之中。但她的情绪并不隐藏。可想而知,她给人留下的印象大多与稳定、坚韧、可靠有关。她天生成熟,能够应对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总体而言,她更接近于一个温和的实践者。

林场广播站很小,只有景一丹一个人。她自己写文章,去工作版块进行采访。她既是记者又是播音员。当时电台主要播放林场新闻、音乐、样板戏等。整个林场有两个大喇叭,林场30多户人家每家都有一个小音箱。在山脚下那个偏僻的地方,是收音机让生活变得热闹起来。

离开家后,她给家人写了很多信。 2018年5月,景一丹出版了退休后的第三部作品《那年的信》。素材来自于1950年12月23日父母写的第一封情书至今,全家四代人的1700封信。

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发现家里的床底下有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父母的信件。父母的第一封情书写道:“无论寒风吹得多么猛烈,都吹不走我们温暖的友谊。”

“这是一段家族DNA,但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家族。世界的画卷不就是由每个家族的故事组成的吗?”往事的一切都还历历在目。她想在书中告诉女儿过去发生的事情,让年轻一代在回顾过去时有一个参考。

找到一段记忆

景一丹上中学时,每天上学都会经过黑龙江省图书馆。图书馆的门紧闭,如同一座空城。

1972年初左右,一位同学悄悄给几个女孩打电话:她的邻居是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想找几个学生到省图书馆义务工作——整理图书。景一丹兴奋地走了。

社科图书馆里,书架高高矗立。她搬动书籍,把它们放在书架上,然后整理好。在那里他们第一次看到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安静的顿河》、《红与黑》、《简·爱》……下班后,图书馆允许他们随身携带一两本书。他们。书回家后还嘱咐:不要告诉别人。

晚上,景一丹从书包里拿出这些书,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触摸到了书海的边缘。

她还看到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许多年后,当她人到中年时,当她在意大利和希腊看到原作时,她泪流满面。许多年前的场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不仅唤醒了视觉记忆,也唤醒了嗅觉记忆。她似乎又闻到了黑龙江省图书馆书库里混杂着书本和灰尘的味道,她似乎看到了一个女孩胆怯地靠近那些作品。

60岁之后,她再次走近老图书馆。在文昌街的新建建筑中,它看起来不再那么高大,但这栋俄罗斯风格的建筑依然高贵。浅灰色的墙壁,典雅的钟楼,宽阔的门窗,一应俱全。门卫看到她四处走动,问道:“你找谁?”

她心里说:寻找一段记忆。



与文字相处的日子教会了她如何与世界相处。多年来,她经常用读书、写作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进步。

不久前,母亲去世,她写了一本纪念母亲的散文集《床前月光》。 “母亲去世后,我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我比以前更清楚自己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我站在夕阳下,看到了月光,慢慢地看着天空。一步一步天就黑了。”

当她在母亲床边时,她想到了这本书的书名。 “和妈妈守在床边,是一次非常痛苦的经历。当时,我感觉妈妈正在一点一点走进黑夜,但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有一个阶段。”光,那就是月光。”

这次写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次痛苦的记录。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至亲,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血脉,所以虽然很痛苦,但这样的记录也是有价值的。 “这也是一次与亲人的深入沟通。

当我写完这本书时,COVID-19疫情正变得越来越严重。那段时间,景一丹更能理解死者家属的心痛。 “面对如此前所未有的疫情,这么多死者家属所感受到的痛苦,需要大家互相倾诉、互相安慰。”

景一丹40岁时就去学开车。她一开始总是犯错误。小教练问她:“你今年多大了?” “40。”教练听后觉得不可思议,“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找这种刺激?”

景一丹并没有当真。她心想:40岁有什么大不了的吗?她25岁考研,28岁考上,33岁“高龄”进入央视。我是40岁才开始做《焦点访谈》的。 60岁,新的生活开始了。

“我是一个技术恐惧症患者,害怕任何有按钮的东西。”景一丹说道。当她号召大家来抖音直播间学习时,她感叹自己没有早点接触网络。

“当互联网成为覆盖一切的趋势时,我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接近他们。如果我早点接近他们,我就能早点看到未来。” 《焦点访谈》创办时,所在的办公楼里,有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当时她不知道每天进出这家公司的工程师们在做什么。

演讲时,台下的年轻人像森林一样高举双手,告诉她,他们已经扑向了新媒体,这让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人人都通过手机上网的时代,用手机屏幕分享阅读、谈论生活或许并不是更好的选择。

根据“大家来读书”计划,今日头条、抖音针对阅读创作者推出了定向流量池等激励政策。创作者可以在抖音、今日头条相关主题下、文章后台进行创作。优质内容创作者可获得“读者”认证。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上谈论那些与书籍有关的日子。

景一丹表示,以前很多人只认为打开书有好处,但现在,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打开电脑”其实是有好处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0:04 , Processed in 0.4973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