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与新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奠基者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40
发表于 2024-12-9 08: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斯金纳教学机与程序教学述评 刘国豪、曾浩吉、凌刚、李志宏、刘如晓、陈向明 【前言】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之一,操作论性调节理论的创始人。 1904年3月2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8岁高中毕业后,在纽约汉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并获得英语学士学位。 1926年,当他从汉密尔顿大学毕业时,他获得了令人垂涎的霍利希腊奖。 ; 1928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在那里,他阅读了沃森和巴甫洛夫的著作,并被沃森的心理学观点所吸引,从而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产生了兴趣。在哈佛大学期间,他发明了“斯金纳盒子”,专门用于研究老鼠和鸽子的学习。斯金纳箱中动物的任何活动都可以被记录,自动化设备可以分析这些设备。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操作主义以及巴甫洛夫和沃森著作的影响,以其深刻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创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体系。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研究人员的任务在于刺激与其他实验条件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R f S,A,但他也指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情况下,刺激超出了生物体的控制范围。实验者,因此它不能成为实验变量,所以上式可以简化为:R f A。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是他对生物体行为分析的核心点。他以“斯金纳盒子”为工具,对动物和人类受试者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响应某个响应而发生的强化是增强某种响应概率的重要手段。 教学机是一个看起来像盒子的小盒子,里面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四部分:输入、输出、存储教材被分解为数百个甚至数千个问题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只要正确回答问题就可以开始下一个问题。如果你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请用正确的答案进行纠正,然后移动到下一个方框。上一个方框的答案标记在方框的左侧,这将作为一个方框。提醒该程序已学习。然后学习下一个程序。 1、教学机的主要特点是: 1)成败取决于为其编写的程序。 2)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每个过程。一步式程序。 3)教学机的结构是输入、输出、存储和控制。 2、教学机的主要功能有: 1)存储、展示教材以及向学生提问。 2) 接受答案并指出答案是否正确。 3)根据答案调整和改变教学程序。 4)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5) 计分、时间并报告结果。 3、教学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有很多优点: 1)正确答案的及时强化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中,行为与强化的间隔时间很长,强化效果大大减弱。传统教学主要依靠厌恶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拿低分,不被老师、同学、家长羞辱。等等,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机使学生得到正向强化,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使用教学机器,老师可以同时监督全班同学完成尽可能多的作业。教学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工作。循序渐进、同速学习(即使是暂时离校的学生返校后也可以从退学时的水平继续学习),可以使教材更加扎实,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学习。利用教学机,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按照极其复杂的整体排列成连续的序列,设计出一系列的强化系列。教学机可以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录音提供依据,提高教学效果。采用机器教学,必须将教学内容编程并输入机器中。因此,机器教学就是程序教学,但程序教学不一定需要使用机器。 20世纪60年代的编程教学运动。斯金纳相信,只有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一系列大规模加固。这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正是由于斯金纳对程序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斯金纳被称为“程序教学之父”。程序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自动化教学方法。由于它常常由机器来进行,因此也称为机器教学。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性教学的原则: 1.积极回应原则。程序式教学并不主张完全由教师进行教学,而是通过教学机器或教材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使用编程教材和教学机器,自己动脑、动手学习。 2、小步原则。将教学内容按照内部关系划分为若干小步骤并编写程序。材料按部就班地呈现,步骤由易到难排列,每个步骤之间的难度通常很小。学生一次只能迈出一步,只有做对了才能迈出下一步。每一步都会强化一次,最大限度地提高强化次数,鼓励学生主动、主动地学习。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定律认为,操作发生后,立即出现强化刺激,操作的威力就会增强。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做到及时强化,已成为课程教学的一条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每个学生回答之后,学生必须立即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将结果告知学生意味着及时强化学生的反应。这也是程序教学中最常用的强化方法。 4、自我进度原则。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坚持统一进度。它鼓励每个学生以自己最适合的速度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速度来处理问题,而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同时,通过反复强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稳步进步。当然,这个原则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的。 5?低错误率原则。教学过程中要求尽量避免学生的错误反应。错误的反应会得到恶心的刺激。错误太多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速度。少学或无差错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斯金纳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推动了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流行于美国乃至许多国家的程序化教学运动。它不仅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速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同时,也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个性化教学研究的兴趣,使个性化教学在中断多年后重新活跃起来。斯金纳从操作学习出发提出程序性教学,推动了程序性教学运动,从而促进了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和早期发展。程序化教学运动催生了“教学设计师”。此类专业人士的出现,催生了教学设计理论探索的专业队伍。他们有目标论、任务分析、个性化教学、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设计问题。他们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设计的范围也从教学机器和个体媒体的设计扩展到多媒体学习包的设计乃至整个教学体系的课程和教育项目。这一切都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此外,尽管桑代克效应定律中已经阐述了强化的概念,但强化的作用在斯金纳的行为分析中发生了显着变化。首先,在桑代克中,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系加强的一个主要原则,而在斯金纳的体系中,强化只是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如何布置加固是核心。 。其次,其他研究人员(例如巴甫洛夫)考虑了灭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6:17 , Processed in 0.0875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