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2|回复: 0

1月新增信贷和社融规模创历史新高,宽信用政策效果显著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48
发表于 2024-12-11 09: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如市场预期,信贷宽松正在显现,1月份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创历史新高。但出乎市场预期的是,1月份的金融和社会融资数据却如此抢眼。

央行15日公布的1月份金融和社会融资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2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当月社会融资增量达到创纪录的4.64万亿元规模,受到市场普遍认可。这就是所谓的转折点的到来。

总体来看,1月份金融和社会融资数据总体回升,反映出信贷宽松政策持续发力的效果。这既源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边际改善,也源于金融机构对未来流动性宽松的预期。 “早投入,早回报”。

我们先来看一些关键数据:

1.新增贷款创历史最高纪录:

尽管市场普遍预期1月份新增贷款将再创新高,但预计规模在2.8至3万亿元之间。从实际公布的数据来看,当月新增贷款规模仍超出市场预期。

从结构上看,3.23万亿新增贷款中,票据和短期贷款仍是主力。虽然存在银行套利贷款规模的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月中长期贷款也出现反弹,尤其是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中长期企业贷款同比有所增加。自去年八月以来首次同比增长。

2、社会融资增幅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增速回升至10%以上:

1月份社会融资增量日均规模达到4.64万亿,1月末社会融资存量增速也从上月的9.8%回升至10.4%。

从结构上看,表外融资持续收缩的扭转是一个新的变化。 1月份,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增加3432亿元,其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幅较大(3786亿元),同比增加2349亿元。

3、M1和M2的剪刀差继续扩大:

M2(广义货币)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加快0.3个百分点;但M1(狭义货币)增速继续回落至0.4%,增速比上月末回落1.1个百分点。 M1增速持续下滑引发市场热议。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实体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恶化。但1月份M1增速下滑主要是春节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咎于企业财务状况和活力恶化。解释不足,预计2月份会有一定的反弹。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建红表示,M2增速回升,是前期货币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商业银行加大资金运用,表内信贷和债券投资大幅增加; M1增速下降主要是受春节影响。 1月底临近春节,正是企业发放工资的高峰期。当月企业活期存款大幅下降。相反,1月份个人存款和M0的增长也相互印证了这一点。应该说,今年春节期间,老百姓持有的资金比以前多了,手里的钱也多了。

今天下午,央行在2019年1月金融统计解读吹风会上,就降息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您刚才提到流动性充裕,市场运行平稳。我们看到今天的通胀数据相对较低。有没有降息的可能?

孙国峰:首先要更加关注实际贷款利率的变化。去年以来,人民银行采取了多项货币政策措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所以我们看到货币市场利率在下降。以债券市场为例,国债利率在下降,企业债利率也在下降,贷款利率也在下降。尤其是去年最后四个月,贷款利率下降趋势明显,尤其是小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阮主任还介绍,今年1月份的数据中继续保持着这个趋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你刚才提到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是在下降的。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两轨合一。我们也多次谈到这个问题,推动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合二为一。在此过程中,要更多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的传导作用。我认为从实际效果和利率市场化进展两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更多关注银行实际贷款。利率变化。

贷款结构改善企业中长期贷款回升



1月份新增贷款3.2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银行为何在本月发放如此多的贷款?季节性因素加之前期宽松信贷政策持续发力是主要原因。

从以往经验来看,1月新增贷款通常是一年中新增贷款最多的月份(例如2018年1月新增贷款规模达到2.9万亿)。这是因为,受授信额度和年末库存结算的影响,上个月一年中受到挤压的融资需求一般会在次年1月份释放。为了避免优质客户流失,银行在年初优先授信。此外,在早投入、早受益的原则下,银行1月份信贷投放积极性更高。大的。

除了季节因素外,今年1月份信贷投放量巨大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信贷政策持续宽松,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有所增强。增加。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指出,总体来看,1月份信贷同比增幅较大,是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边际改善、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特别是2018年四季度以来,央行积极采取措施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约束,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缓解银行流动性约束、出台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贷款结构来看,尽管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仍是新增贷款的主体,且有分析人士质疑银行以此抵消贷款规模套利,但不容忽视的是, 1月份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也有所回升。

中泰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齐胜表示,1月份信贷数据和社会融资数据均超出市场预期。从结构上看,企业短期贷款、表内票据融资和表外未贴现承兑汇票依然持续。此前的动量明显高于历史季节性动量。一方面,这与宽松信贷政策下的银行抵消额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企业融资成本较低、票据利率下跌后存在套利空间,导致需求增加有关。与此同时,表内企业中长期贷款已恢复至1.4万亿的水平,与近两年类似,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负增长也趋于零,反映出除了抵消配额外,银行扩大信贷的意愿也有所回升。

阮建红表示,1月份企业贷款投放速度较去年同期明显加快。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1.4万亿元,是去年8月以来首次同比增长。公司贷款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其中,工业和制造业贷款增速小幅回升,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增速明显提升。

“历史上,1月份是全年贷款数量最多的月份,今年1月份与去年同期差不多,符合实体经济需求,新增贷款规模处于合理水平,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春节因素,我们需要整体考察一季度数据,没有必要过多关注单月数据。”孙国锋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从此前流动性供给的操作来看,节奏平稳,与激励措施的出台相一致。机制相结合。从总量数据看,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体现了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宏观杠杆率也保持稳定,不存在“放水”之说。

审视票据融资持续高增长的利弊

数据显示,1月份票据融资5160亿元,同比增加4813亿元,环比增加1765亿元。 1月末,票据融资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60.6%,占全部贷款的4.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票据融资的快速增长并非一月份独有。事实上,2018年4月以来,票据融资规模持续大幅增长。市场此前关注票据融资持续高增长,认为这是银行套利之举。没有反映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需求。相反,这表明银行风险偏好较低,并用票据来抵消贷款规模。

天风证券廖志明团队认为,2018年中以来,票据融资高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存款压力下,银行引导企业转向票据融资;

2)经济下行背景下,信贷额度充裕,但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旺盛,银行加大票据融资力度;

3)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两控”考核下,部分银行倾向于采用票据融资来满足考核要求;

4)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引导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票据贴现力度;

5)金融科技和产业链金融发展。

但如果将票据融资的持续高增长全部归咎于虚假套利,则有失偏颇。毕竟,使用票据融资的主体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票据融资的高增长也得益于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反射。

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兰认为,1月份票据融资快速增长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在票据融资利率下降的背景下,企业票据融资意愿增强;与贷款等融资方式相比,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是中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同时,再次贴息政策加强了信贷结构的引导和优化,票据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目前采用票据融资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60%。

二是票据化解欠款优势进一步凸显。目前,大量企业通过开具、转让票据的方式解决账户欠款和资金周转问题。据统计,已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中,中小微企业占62%。



三是1月份票据融资较快增长也受到一定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年初票据融资增速有一半高于全年平均水平。

“票据和贷款规模之间存在个别套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在关注这个问题。但总体来看,票据融资的高增长主要是受到以上三类因素的影响。”邹兰说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的持续高增长也被视为新一轮信贷宽松周期的开始。廖志明团队认为,以历史为鉴,宽信贷周期的开始往往是票据融资的激增。 2018年5月以来票据融资规模大幅增长,标志着新一轮信贷宽松周期的开始。没有必要过分关注信贷结构而忽视总量变化。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融资复苏初期,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发放短期贷款,因此中长期贷款占比略有下降。新增贷款期限品种正常。 2018年四季度以来,贷款融资大幅增长,企业债、ABS融资也明显改善,表明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显着改善。

社会融资增量再创新高,拐点已现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超4万亿的巨幅增长,被市场广泛认为是社会融资拐点到来的标志。去年,受影子银行治理、金融监管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社会融资增速持续下滑。不过,今年1月份社会融资增速明显回升,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从社会融资结构看,支撑当月社会融资增量大幅回升的主要是向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其中,1月份企业债券融资净额49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68亿元。

“1月份企业信用债发行规模9500亿元,环比增长17.7%,同比增长165%,延续去年11月以来较好的发行态势;发行及净融资情况中低评级信用债状况进一步好转,AA级和AA级9级以下企业信用债净融资额93亿元,为近六个月来首次由负转正。邹兰说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月社会融资大幅增长的新变化来自于影子银行萎缩趋势的放缓。 1月份委托贷款同比仅减少10亿元,信托贷款结束连续10个月下降,首次增加345亿元。市场普遍预期表外融资持续收缩的趋势将得到扭转,影子银行增速在经历了快速收缩期后将进入稳定发展期。

“社会融资增速拐点已出现,全年预计保持在10%以上。考虑基数效应,预计5月后将继续反弹。”齐胜说道。

张旭还认为,过去一段时间,宏观调控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措施,还创新了TMLF、CBS等正向激励机制的精准调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都在发生变化。贷款、债券、ABS等融资市场呈现出“量增价减”的特点,反映出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显着改善。预计2019年一季度社会融资将趋于稳定。

数百万用户正在观看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的新媒体。券商中国拥有平台上发布的原创内容的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ID:

温馨提示: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和简称,即可查看个股价格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和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2:31 , Processed in 0.2140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