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季进教授简介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海外传播领域的研究贡献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25
发表于 2024-12-13 02: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作者

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唐文治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海外传播、中外现代文学关系。主要著作有《钱钟书与近代西学》、《李欧梵与季进对话》、《陈全:借镜》、《另一种声音》、《互视》、《西学研究述评》等。英语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季进《文学批评选》等。编注者有《夏志清、夏建书信》(五本)主编或参编《西方现代批评经典翻译丛书》、《海外华人现代文学研究翻译丛书》、《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丛书》、《世界主义的人文视野”、“当代人文学科的三个方向”。

宿主语言



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昌培此前曾提出,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背后的矛盾在于中文系的目的是继承学术研究还是介入文学创作。但民国时期,作家与学者兼任作家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对话和互文关系。现代许多学者也从事文学创作,他们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也是相关的。 1949年后,随着中文系学科结构的变化,创作与研究逐渐分化。中文系常常强调学术研究,甚至写作课程也没有指向文学创作。近年来随着创意写作的兴起,中国院系如何平衡学术与创作的问题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创意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高校兴起,最初以“英语写作”的形式存在。美国大学提出创意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文字学和修辞学主导的局面,恢复文学写作的艺术属性。事实上,在创意写作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在作家培养方面已有多种经验,如鲁迅文学院培养社会主义新作家、各级作协培养职业作家、培养作家等。聂华苓于1978年访华,次年与安吉尔在“国际写作计划”中发起“中国周末”活动,邀请莫言、王安忆、余华、毕飞宇、苏童、阿来等陆续赴美。创意写作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全国高校不同层次的“作家班”也从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项目中汲取了灵感。可以说,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兴起,离不开一大批作家的实践,特别是一些作家进入高校任教,将创意实践经验转化为创意写作理论进行教学。作家培训更注重创作实践而非知识培训。如今,大学教师与作家的身份融合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学术研究人员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已不再奇怪。两者的重新融合产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方伟教授或许就是其中的代表案例之一。

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是方伟的评论集。方伟的《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创造一个小说世界》讲述了他从中学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学创作经历。这种创作是与其文学研究相伴的,而历史小说其文学创作的切入点则来自于学术工作中的“史料”。尤其受到抗战史料的启发,出版了《舌头猎手》、《石头城》等作品。后来,他的写作兴趣转向研究对象,完成了短篇小说《关于“杭州鲁迅”先生的两三件事》和八篇著名作家的故事。 。这些儒家叙述为评论者从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来研究方维小说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它们可以让我们看到当代大学教授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如何将学术理性与创作感性结合起来。正如方伟所说,良好的文学感可以让研究者有更好的艺术直觉,学术研究的理性思维形成对不羁感性的反思和克制。方伟教授在想象与现实、历史与现实、语言与事实之间完成了演讲,并对现实世界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徐刚的文章《历史“想象”的激情与方法——论方伟的历史小说》结合方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评论他的小说创作。这条研究路径是作者学术研究的良好综合。和文学创作。文章主要围绕三个创作主题:抗战史、民国南京史、遥远年代作家传记史。其中,抗战题材的中短篇小说表现出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具有人的维度,探索历史黑暗中人性的复杂状态,而且展现“历史理性精神”,以精确的细节呈现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部以民国南京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背景。以抗战题材新小说《石头城》为例。小说在重述历史的过程中,凸显了其地域情感认同,表现出作者对历史题材的浓厚兴趣。小说还以食物作为展开历史想象的道具,作为透视特定历史的独特角度。文章最后重点探讨了作家方伟传记的小说呈现。他还用一种“历史性”的历史写作方法,揭示历史中隐藏的细节,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总体指出方伟的历史小说一方面从学术研究出发,对史料进行细致的探索;另一方面,他们试图用文学想象点燃历史的激情,抢救被遗忘的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历史小说有很多内容。



曾攀的《尖锐与迟钝——论方伟小说中的理性意识》分析了方伟小说中许多在历史场景中探索人心、人性倾向的作品,阐述了小说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关注。具体来说,就是对科学理性参与下的情感世界的关注,对绝望中深层心理和人性的洞察,对一代学者精神归属的追求。尤其是知识分子、文化人的伦理目的,表现了小说所蕴含的主体的理性追求、心理图景和精神面貌。不仅如此,文章还注重小说中的理性叙事,分析抗战写作对人们灵魂深处的渗透,以及作者对现代主题的思考,直指现实的宏大。生活。这个过程也以尖锐的质疑和深刻的直率支撑着真实的历史空间。方伟小说的背后,是大历史中人的失衡与反思。以此为切入点有助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一个相互关联的维度。这些讨论为我们评论方伟的小说创作、深入思考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5:45 , Processed in 0.1397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