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崇明 60 后匠人袁爱华:让盘扣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生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64
发表于 2024-10-3 08: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带扣是中国特有的工艺饰品。在中国传统的旗袍、马褂中,扣子是用来固定裙摆的,也是服装装饰的点睛之笔。在崇明,有一位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工匠,名叫袁爱华,对制作带扣情有独钟。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扣扣这项非遗技艺带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袁爱华

拿着“宝箱”开始讲课

中午,袁爱华像往常一样带着她的“百宝箱”来到了袁爱华位于新海镇的泛双人工作室,开始了一个下午的泛双人技巧演示。所谓“百宝箱”,其实就是一个拉杆箱,里面装着针线活、投影仪、布条等工具。 “这些都是我上课的‘随身物品’。出去上课的时候,我通常会带着它们,把它们拉到盒子里,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方便携带。”袁爱华是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盘扣制作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梦想是将盘扣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并让它不断传承下去。

袁爱华的宝箱

袁爱华盘扣工作室正在进行盘扣技能展示活动

袁爱华的盘布头工作室是她传授盘布头技艺的平台之一。队伍里的学生中,有退休的老奶奶,有20多岁、30多岁的年轻人,有学习了七年的老朋友,还有学习了两年的新人。现在,制作避震已经成为他们闲暇时的共同爱好。 “当我第一次看到袁老师制作这些带扣的小饰品时,我觉得很可爱,所以我决定向她学习。”一名学生说。

赋予带扣新的活力

“袖上扣着花,心上挂着万千结”。扣子是由中国古代的“结”发展而来的。作为女性美容的重要工艺,在民间广泛流传。袁爱华从小受到祖母和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学会了一些传统的扣扣技艺。她与盘口的“缘分”从童年开始,一直持续到青年时期。 2009年,袁爱华转学到社区学校。许多社区学生对制作旗袍等传统服装感兴趣。做旗袍,就得做带扣。当时,学校里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她脱口而出:“我可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袁爱华不仅会做,而且还非常擅长。

在制作带扣的过程中,袁爱华发现带扣可以体现在服装上,还可以制作成手链、胸针等配饰,进一步拓宽了带扣的应用场景。 “我希望这种传统手工艺能够焕发‘新生命’。”袁爱华说,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盘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弘扬手工艺,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直是她思考和践行的事情。



走进袁爱华的盘布头工作室,随处可见各种盘扣。经过设计赋能后,它们不再依附于旗袍,而是拥有独立多样的形态——无论是盘扣手链、盘扣胸针等配饰,还是装饰画等工艺品,都因存在而拥有独特的魅力。盘扣。 。

让外国朋友赞不绝口

带扣看似轻,实则需要多道工序制作。在袁爱华眼中,手工艺的魅力在于工匠的心、指尖的力量、文化之美。 “我就是喜欢,喜欢自己做,也喜欢教别人做,有成就感。有时半夜有了灵感,就得起床画个草稿,生怕你醒来就忘记了。”

如今,袁爱华用自己精湛的技艺诠释了传统扣具与现代美学结合的更多可能性。他制作的带扣作品栩栩如生,魅力无穷,深受国内外朋友的喜爱。今年9月,袁爱华的​​盘扣作品在市内国际社区展出。现场,来自瑞士、土耳其等国的国际友人都被吸引、点赞。 “中国的扣子真漂亮!”来自欧洲的女孩对带扣手链爱不释手。 “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上海姑娘穿旗袍,没想到今天也能做出这么精致的扣子。”带回家吧!”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外国友人对非遗扣很感兴趣,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希望做出更好的产品,给他们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让传统手工艺更加动人以活泼、年轻的态度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袁爱华动情地说。

在推出新作品的同时,袁爱华也在探索盘口作品的品牌化、产业化之路,希望进一步提升崇明盘口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盘口焕发出新的光彩。

记者:季嘉谦;部分摄影:黄雨倩(实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4:38 , Processed in 0.1607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