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重庆江津:历史文化名城,楹联诗词书法的璀璨之地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64
发表于 2024-10-4 02: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公众号主要传播中国对联之美,兼顾诗歌、书法等,感谢您的关注!

重要链接:

最新视频

关注并转发此视频账号,足见对联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赵日月对联,平斜韵,古今

重庆江津区挖掘楹联文化财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纪录片

庞国祥 重庆

鼎山风雅传颂,水更繁华。江津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西部、四川南部。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因地处长江而得名。聂荣臻元帅出生于此,陈独秀先生逝世于此。现有人口150万,辖5个街道、25个镇,面积3200平方公里。

江津长江沿岸,大约6000年前,远古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江津古时分设祁门县,新中国成立后设江津府。江津是重庆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8个,其中江津占5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最多的区(县)。重庆百位本土历史名人中,江津占10位,居市县第二位。

江津地理位置特殊。蜀文化、巴文化、黔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江津地域特色的文化。在江津的地域特色中,对联文化占据首位。

一:江津区对联文化发掘回顾

江津对联文化的发现,源于清末巴蜀著名才子钟云芳在狱中所写的1612字“天下最长的对联”《江津县临江城楼对联》 。随着时间的沧桑,世人几乎已经忘记了这些人和事,但雪地里的利爪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江津对联文化的挖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民间研究与传承的初级阶段

清末至民国年间,钟云芳以对联为主的《真真堂集》在江津、碧山、綦江等地至少出版过五次。钟氏长联等对联在巴蜀地区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钟先生用对联讽刺贪官、争取民主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故事涵盖了方方面面,当然内容也五花八门。

(2) 朋友和专家独立、松散的研究阶段

时间大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的30年。1958年前后,诗人凌文渊担任江津县委书记时,瑞典的对联爱好者来信了解钟先生的长联。凌文渊指示县文化馆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1986年,四川叙永县人余德全教授为这幅长联作了注释,并致信江津请教。当时,江津老师龚灿斌也开始研究并注释这副对联。余与龚沟通后,余很快完成了长联的注释,并收录在自己编印的《中国长联三百三首》一书中。这是最早的长联注本。在此期间,江津县政协《文史资料》中介绍了钟云芳。四川楹联学会等编辑出版了《真真堂楹联手稿校勘本》等书籍。

(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上课

时间大概是从1986年到2006年20年。有关部门开始关注。江津县政协等单位召开一、二、三届钟云芳调研座谈会,并在东门修建“藏楹联楼”,28块楠木板上刻有长楹联,面积40.52平方米。 。县政协编印了《钟云芳先生遗诗》一书。我国中央联邦副主席常志国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中华文化史上,有书圣王有军,有画圣吴道子,有茶圣陆羽”。 “诗圣杜甫,协会中的圣人非钟云芳莫属。”文化部、楹联界多位领导和专家对钟云芳“中国联圣”的赞誉大为认同。中共中央题诗颂扬楹圣钟云芳对中国楹联艺术作出的伟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产生了“中华联胜”、“天下第一长”。 “练”传遍全国。政协、中国旅游报等报刊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国学大师王力奇、学者李贤赞的文章,宣传钟云芳还有他的长对联,引起了轰动。 1999年,重庆地方志办公室牵头实施“钟云芳镇真堂全集研究”项目。杨启华《与圣人钟云芳对联五百例》、江津楹联社《钟云芳对联代表作》出版。钟云芳被评为重庆市历史名人。开展了寻找钟氏家族、故居、故居、墓葬等活动。主要参加单位有县政协、旅游局、文化局、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等。代表人物有谷平丹、常志国、叶子童、卢晓、刘太平、刘兴军、刘新宇、于德全、孟凡金、杨启华、黄忠谟、董伟干、钟永义、王忠林、张淑印、李显祥等

(四)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阶段

时间大致在2006年至2012年之间。江津联文化在开采丰富的矿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江津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名城”称号。 2006年1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刚友向市委书记汪洋汇报研究钟云芳等事项,得到汪洋书记、邢元民副书记、常委何世忠、副市长谢晓军等。一名副区长负责此事,宣传部、新文化广电局正在抓紧这项工作。 “钟云航与《珍珍堂》藏品研究”课题被列入市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在江津、重庆分别成立研究组。来自多所大学的专家、教授参加。五年研究成果显着:出版《钟云芳全集校注》7卷、《钟云芳研究》7卷,共出版专着14部400万字。 2012年9月21日,江津举行“纪念联圣钟云芳诞辰165周年暨联圣钟云芳工程成就庆典”。来自北京、天津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教授、文化部领导120人出席。此外,江津当地专家在对联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总结了钟云芳楹联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艺术性、广泛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2007年9月,江津与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共同举办“纪念连胜钟云芳诞辰160周年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并一度再次主张尊崇钟为“连胜”。江津电视台、重庆卫视播出了钟云芳的相关专题片。主要研究人员包括中华联邦的常志国、叶业通、陆晓、刘太平、刘兴军、刘新宇、孟凡金、夏如兵、余德全、陆小川、杨启华、刘兴军等。除市领导康刚友外,还有黄忠谟、董伟干、李新娣等相关高校的专家,以及曹庞培、许树林、兰梦宁、张淑印、邹红光、王大铮、城市联社的舒德奇、庞国祥。此外,还有四川楹联社的冯全胜、大连楹联社的王新波。

(5) 后续及后期开发阶段

时间大致为2012年至2020年,是江津楹联文化发掘研究的后期开发期和成果应用期。两次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钟情带上了舞台和银幕。开展送春联下乡、送春联专题研讨会。开展二次文艺创作,开展楹联文化设施建设等。举办“联圣杯”全国楹联征文比赛。在第二届中国文化中心年会暨文化艺术博览会上,美丽、独特、富有魅力的江津展厅“联胜之乡·楹联之城”揭幕,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全国各地的文化体系。连胜钟云芳故居的修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一时期的主要发掘者和研究者多为江津人庞国祥、王大正、水正荣等,责任单位主要为江津区文化广电新局(文委)、区文联和其他部门。

2:江津楹联文化丰富矿藏的发掘与研究成果

对江津楹联丰富文化底蕴的挖掘和研究,是年复一年、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进行的。不存在短期行为或阶段性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一)称号、荣誉和奖励

1:《中国联合圣钟云芳》问世。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深入广泛的挖掘和研究,并在全国华人对联和文化界的努力下,中华联合会率先提出了“中华圣钟联合会”的称号。和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认可。这是当之无愧、当之无愧的,结束了“练武圣”的历史。至此,中国文化有“六圣”,即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书圣王右军、诗圣苏轼、诗圣关汉卿。音乐之师,连接圣人钟云芳。

2:“天下第一长联”的认定。此前,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对联”是清代孙胡子写的180字的《昆明大观楼联》或350字的《武昌黄鹤楼联》。没想到,竟然出现了钟云芳所写的1612字对联。长联《题为江津县昨日江城塔联》是在狱中写成的。没有什么书可以参考,但是一口气完成了。此外,钟云芳在《真真堂联》等选集中写了5000多副对联,其中100多字的长联10幅,300多字的长联4幅。

3:“天下第一奇联”表彰。经过对楹联群落广泛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确定江津四门山朝远观古联“夏游朝远朝远;云蓬关关关关关”和“山猫长长长长” ;长的;习三车、车、车、车、车、车是“天下最神奇的对联”。 《中国旅游报》曾花重金解决英雄帖,但无人利用。

3:“中国对联文化城”称号。由于江津区具有丰富的对联文化,开展了丰富的群众性对联创作和研究活动并取得了突出成果,江津区于2008年被授予“中国对联文化城”。这是唯一的“中国对联文化城”在重庆。城市”。

4:中山镇,重庆的春联之乡。 2004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津区中山镇被重庆市授予“楹联之乡”称号。这是重庆市首批获得“楹联之乡”称号的乡镇街道之一。镇内建有对联街、对联广场、对联设施等,极大提升了古镇的文化品位。

5:“江津对联民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江津对联民俗”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江津区文化中心,传承人为邓正义、王大正、庞国祥。

6:“连胜钟云芳民间故事”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11月,“连胜钟云坊民间故事”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属于民间文学范畴。保护单位为江津区作家协会,传承人为庞国祥。

7:第八届重庆艺术奖。 2020年,庞国祥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专着《钟云芳民间故事》荣获第八届重庆市艺术奖。这是江津区首次获得重庆市艺术奖民间文学类奖项。

8:此外,川剧《钟秀才三试》、民间文学专着《钟云芳民间故事》等项目先后荣获重庆市文学创作奖。

(二)理论研究成果

除上述著名学者杨启华、董维干、黄忠谟此前曾出版过钟云芳楹联研究专着外,课题组其他成员和江津当地作家、专家也出版了多部专着。

1:首先,康刚友主任、黄忠谟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五年的努力,完成了《钟云芳全集注》7卷和《钟云芳研究》7卷, 400万字,共14本专着,2012年由文学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真真堂校勘笔记·1》(李新娣主编)、《真真堂校勘笔记·2》(王宇飞、黄忠谟主编)、《真真堂校勘笔记·3》(董维干、董道树主编)、 《真真堂校勘笔记·二》(董维干、董道树主编)、《真真堂校勘笔记·二》·四》(冼玉璜、黄忠谟主编)、《真真堂校勘笔记·五》(傅正义主编) 、《真真堂文稿校勘·六》(主编贾文和、敖宜昌)、《钟云方昭隐居记》《火坑连派笔记》(主编刘明华、黄大鸿、熊贤光)还有《。 《钟蕴芳研究论文集》(欧克平、颜克良、邓清舟主编)、《钟蕴芳评传》(黄忠谟主编)、《钟蕴芳诗学研究》(傅正义主编)、 《钟蕴芳诗选》(敖以昌主编,谭大良、黄忠谟)、《钟蕴芳散文研究》(敖义昌、贾文和主编)、《钟蕴芳楹联研究》(黄忠谟、黄忠谟主编)董维干)、《钟云芳天下第一长联注解及美学解读》(黄忠谟主编)、邹红光、张淑印)等。

2:江津课题组研究成果可观。区新文化广电局具体负责文化馆内的调研组。成员包括张淑印、邹红光、王大正、庞国祥、钟永奇以及新文化广电局的三位同志。编印《钟云芳及《珍珍堂》集综合研究和基础文献研究调查报告》。江津当地专家还出版了多部专着:《连胜人钟云芳》(大众出版社2008年出版,作者庞国祥)、《真真堂合稿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宅2010年,作者庞国祥)、《连升《钟云芳诗话》(团结出版社2015年出版,作者庞国祥)、《钟云芳民间故事》(团结出版社2018年出版,2020年再版,作者庞国祥),《钟云芳全集》(西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作者王大正)区古籍所实施的地方古籍重印项目《钟云芳《真真堂全集》》。保护中心和地区图书馆于2016年竣工。

(三)文学艺术创作成果

1:201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江津人舒德奇创作的45万字历史小说《连胜钟云芳》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有关钟云芳的小说。该书出版后,在文学界、楹联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2:2011年8月,重庆卫视著名节目《品度》播出访谈类节目《品度连胜钟云芳》第一集和第二集。著名主持人朱可飞与江津钟云芳研究专家庞国祥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钟云芳对中国楹联艺术的贡献。伟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欣赏一些对联作品。此后,“爱奇艺”等平台和网站相继上线,宣传效果极佳。

3:2015年,江津区向文化部申报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九集电视剧《联盛重云坊》获批。该项目由区文委、图书馆制作,区作家协会、楹联社协助。共分九集,包括《人文江津》、《夫妻风云联故乡》、《站立硬汉》、《长对联》、《小本事大观》、《笑骂》、《寻找对联》 ”、《连耀古今》、《楹联之城》。 120分钟,编剧庞国祥。该片由国家公共文化共享资源平台展映并点播。江津电视台曾播放过。

4:演出大型川剧系列《连胜钟云坊》、《三高钟秀才》、《高雅茶馆》。两部剧目均由当地著名剧作家邓新智和文史作家庞国祥创作。 2019年4月23日,《三考进士》在区广播电视演播室首播。由邝大中、刘晓红主演。这是钟云芳第一次登上川剧舞台。 9月8日,《高崖茶馆》在区广电演播厅首播,特邀成都川剧演员及幕后团队。重庆市老领导顾文兴、康刚友、窦瑞华,以及重庆川剧院领导和城市川剧爱好者观看了演出。

5:收集整理有关钟云芳的民间故事。 1984年至2020年,先锋、高崖等乡镇文化部门以及区文化中心、区作家协会开始收集整理钟云芳的民间故事。区文化中心编印了《钟云芳民间故事》小册子,开展了“钟云芳民间故事”大赛。 2015年,庞国祥采集编撰的钟云芳民间故事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着《钟云芳民间故事》出版发行后,荣获2019年第八届重庆市艺术奖。

三:联文化设施提升江津城市品质

长江波宽浪强,奔向江津,旋即绕着丁山、爱坪山呈“绩”字形流过。由于这里的山形和水势,“丁山吉水”成为江津的代名词。江津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城市。诗意与风格的结合无疑赋予了这座美丽的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几个城市处处有诗情画意的对联,千年古城依然古韵犹存。

(1)滨江路诗歌长廊

为进一步提升江津市文化品位,擦亮“中国楹联文化名城”的文化名片,江津区2018年投入830万元。和艺术界一样,有“长江第一道”的江津滨江路上,修建了一条1.3公里长的“滨江诗歌文化长廊”。 “廊道”内容分为9大类29项,包括吉雅亭、文化景观墙、场景雕塑小品、人行道诗廊框架、护栏文化创作等,刻制展示内容包括1612字的“廊道”。连胜钟云芳创作的《天下第一长联》——《江津县临江城楼对联》和藏于四面山朝元寺的《天下第一奇联》。 42副(第一),此外还有钟云芳雕塑、对联、故事、山水墙等30余件。

(2)丁山诗歌大道

2019年,江津投资80万多元,由区文联牵头,区市园林局配合,区作协协助,打造“丁山诗联大道”。 “大道”起于区广播电视台,止于田家炳中学,全长约1.5公里。 37尊大理石、花岗岩雕像上刻有聂荣臻元帅和陈子昂、黄庭坚、钟云芳、吴方济、陈独秀、冯玉强等名人描写江津的诗联。使之成为江津又一独特的诗联文化景观。其中田家炳中学部分的“花影墙”更是新颖别致。

(3) 顶山石莲文化主题公园

2020年至2021年,江津区投入40万元,由区文联牵头,市园林局配合,区作协、区诗联社协助,植入将诗楹文化元素融入原定山公园,打造诗楹文化主题公园。丁山石莲文化主题公园从公园碑坊大门起,沿上山公园景观大道,至湖边再至花田支路,全长3公里。在17个重要节点或路口,竖立着17座造型各异、色彩斑驳、汉白玉引人注目的花岗岩雕像。每尊雕像高1.5至2.0米,宽1至2米,厚重。长30至40厘米,正面或背面刻有32(子)诗联。该联的作者有连胜钟云芳、杜牧、苏轼等。诗联由江津当地书法家书写,再由工匠刻在石上。做到了园中有景,景中有石,石上有对联。

(四)其他诗联设施

除“滨江路诗歌长廊”、“丁山诗歌大道”外,江津区还建设了主城綦江半岛幸福大道、沁园春、东城中心等3个诗歌广场,半岛内有6个诗歌楹联社区明等人修建了阆园、湖商等诗联墙15处,塑造了30处诗联文化景观。主城外有龙门诗歌广场、蔡家诗歌广场、珞巴新村诗歌街、蔡家港诗歌街等。

……

诗风韵韵,人文江津。近年来,江津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快速发展,走在同类区县前列。这与该区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无关系。江津区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宜居产业示范区”,滨江路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这符合对丰富的对联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没关系。春联照亮日月,开启新征程,江津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津区作家协会主席,现任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二级研究员,曾任党史所副主任)江津区委研究室主任、区文化处处长,兼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区文联主席等职。出版文史专着23部)。

最近的视频

关注并转发此视频账号,足见对联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对联报各版面投稿说明:

第 1 页:新闻更新。传递中国楹联学会的声音和活动,宣传各级楹联诗词组织的经验和动态。各级楹联、诗词组织开展的重要活动(约600字以内)。第一版投稿邮箱:

第二版:对联鉴赏版。主要刊登古今对联故事、对联游记、对联赏析、百家流派、创作经验、获奖演讲、摄影对联等。第二版投稿邮箱:

第三版:名著鉴赏版。主要刊登对联理论、新对联作品、台上公告评论、各类迎春联、获奖作品、画对联等。第三版投稿邮箱:

第四版:综合补充版。主要刊登各类专题、诗歌、诗词、古文、书画、摄影、诗歌、散文、征稿等。也可根据需要和要求在任意版面刊登征文及各类广告。组织者。第四版投稿邮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4:38 , Processed in 0.3461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