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山西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民政部门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131
发表于 2025-1-8 15: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22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主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全面深化转型”。会上,省民政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服务国民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捂紧口袋,守住民生基本底线

山西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持续加大困难群众帮扶补助资金投入,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三年来,中央和省级困难群众帮扶补助资金累计投入169.9亿元。全省城乡低收入人群保平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52元和539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0750元和9798元分别。全省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共计97.7万人得到保障。

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机构集中照料达到每人每月1975元,社会分散照料达到每人每月1325元。同时,夯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主任队伍等基层基础,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加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权益保护。 ——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努力提高关爱服务质量。建立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73.84万人受益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加强动态监测。采取申请援助与主动发现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畅通低收入人群自主申请渠道外,充分发挥部门“大数据比对”和基层工作人员“铁脚丫”的作用及时、主动地识别有需要的人,并对其进行救援。纳入动态监测系统。二是做好分级分类。低收入人群按照困难程度分为不同圈子,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以及其他困难人群。同时,救助政策分为基本生活救助、特殊社会救助和紧急社会救助,对不同类型的低收入人群实行差别化救助。三是确保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获救。各部门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形成规模化救援格局。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低收入人口后,实行“一次入库、动态监测、分级管理、按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建立“一户(人)一条救援链”。救助措施涵盖基本生活救助、特殊社会救助、紧急社会救助、服务型社会救助、慈善救助和其他救助等六个方面。目前,全省有132.1万人纳入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

下一步,山西省民政厅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评估”作用,精准识别救助对象,确保需要保护、需要救助的人都得救,确保基本民生底线有保障。

持续优化基本社会服务

在养老和产业方面,山西省民政厅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公布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完善并推动多项扶持政策落实,培育地方养老品牌,发展老年人助餐服务、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扩大市场规模。连续五年,省政府将养老服务纳入民生工作。今年,建设了50个城市社区养老幸福工程,改造了100个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了30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对4万户家庭实施了特殊照顾。为有需要的老人进行家庭适老改造。全省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显着提升;老年津贴普遍发放,特殊老年人看护服务实现全覆盖。

山西省立足满足老年人多方位养老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家庭与社区机构协调、医疗卫生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赋能不断推进,省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省人大审议通过《山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为持续发展社区养老,省政府连续五年将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列为民生实事。今年新建改建城市社区养老项目和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稳步提高。继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当前,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势头强劲。我们持续支持农村养老,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建设日托中心,创造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持续培育养老品牌,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一批本土养老服务品牌快速成长。继续实施适龄改造。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6.8万户特困老人户的适龄改造。今年,省政府将4万户改造任务纳入民生事项,目标任务已提前完成。持续培养人才,出台吸引高校毕业生加入养老服务行业的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人才“进”、“表现好”、“留”。

在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方面,山西省民政厅持续推进地名规范化管理,完善地名管理制度,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和红色地名认定,通过多种形式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地名文化,讲好山西地名故事。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规范地名登记和公告程序,深入开展“乡村名名行动”,推动地名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全面推进地名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对地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乡村名牌行动”启动一年来,山西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指导部分县试点、探索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推动整体工作实现阶段性目标。结果。规范农村地名命名,设置农村地名标牌和建筑门牌,解决“地名无名”“地名无标”问题,规范不规范地名。挖掘优秀地名文化,建立《地名保护名录》,保护历史文化地名,命名具有时代风格的“新地名”,开展各类乡村地名文化弘扬活动。继续推进地名信息采集“地图上”、“网上”,引导农村群众信息上传、方便群众出行导航等,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帮助农民致富加强地名与农村电商融合,打造地名农产品,安装“二维码”智能标牌,让地名服务更加便利群众。

在继续深化殡葬改革方面,山西省民政厅加快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规范运营管理,确保“安乐死”。同时,积极推进跨省婚姻登记,加强婚姻登记机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今年以来,全省已有38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直接投资超过1.6亿元。 300多家社会组织承担养老、教育、特殊群体服务等领域基层公共服务项目344个。

山西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山西省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破解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打击非法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继续为企业减负,共创美好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社会、人民、行业的积极作用。目前,全省有各类社会组织19693个,其中行业协会、商会2402个。

社会组织助力经济发展,开展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引导和推动全省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批”任务,发挥政府与企业的衔接作用。 ,充当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开展行业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继续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优势,与当地产业对接,积极投身产业发展。投资或相关项目建设、农村教育、文化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今年以来,全省已有38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直接投资超过1.6亿元。

社会组织促进交流合作,开展“全国行业协会商会走进山西”系列对接活动,组织太原、运城、晋城、大同、朔州等地与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合作畜牧业协会、中国中医药协会与20余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进行“一对一”合作对接,初步达成22项合作意向和成果。在对接活动的推动下,中华中医药协会与陵川县政府在陵川县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连翘产业大会。

社会组织服务基层社会治理,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通过年度报告、培训、评估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社会治理,支持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公益创投等方式承担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其他方法。今年以来,300多家社会组织承担了文体活动、卫生服务、养老、教育、儿童青少年服务、特殊群体服务、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等领域的基层公共服务项目344个。服务和社会援助。截至目前,全省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已达64872个,成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此外,省民政厅持续推动慈善事业发展,颁布《山西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完善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山西慈善总会奖项旨在表彰先进典型,展示慈善事业成就,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各类慈善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有序参与抢险救灾、扶贫济困、医疗救助、教育等公益事业,彰显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山西晚报记者 杨周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5:54 , Processed in 0.0783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