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1|回复: 0

科技创新驱动下的湖北省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发展研究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176
发表于 2025-1-10 13: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襄阳随州汽车产业发展为例 [摘要]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动力。 20世纪以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趋势。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 《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宏伟战略。本文以湖北省襄阳市随州地区汽车产业发展为例。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探索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为技术创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为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汽车发展 前言 2013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2013)》的主题是“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发展”,旨在探讨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产业“走出去”与未来。在当前汽车市场面临小幅增长的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也十分重视。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一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各国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实践组通过对随州、襄阳汽车行业进行现场考察并与企业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紧紧抓住技术创新的优势,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一、随州、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作用(一)汽车产业发展格局,根据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将依托武汉——随襄十堰汽车产业带,以整车生产为核心,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打造城市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着力提升汽车自主研发水平和开发体系,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机电一体化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中西部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作为湖北汽车产业走廊的中心,“专用车之都”襄阳、随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和国家政策引导,将汽车产业确立为工业领域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运用技术创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具有良好增长潜力的产业,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襄阳随州片区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把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努力改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力。 、全面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专用车行业组织架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增强企业实力,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引进整车厂和外资,推动企业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2005年以来,襄阳市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在东风等龙头企业带动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根据全国汽车产量和东风汽车产量预测,确定将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力争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汽车产业增加值95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2020年将超过2000亿元。襄阳不仅是东风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重要制造基地,也是我国汽车动力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基地。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共建协议,深化政策。依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行业领导优势,借力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力量,为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支持、落实和深化协议内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相关政策的帮助下,襄阳逐步形成了以支持自主品牌发展、鼓励汽车零部件发展为主的完整整车及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目前,襄阳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已逐步形成,生产各类零部件4000余种,形成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机、东风徽记、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驱动器)等。车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总成、变速器总成、车架总成、电气及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椅、灯具、电池、角度调节器、门锁、发电机、起动机、摩擦材料、石油化工等产品组装系列。因此,未来5-10年,应重点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化、模块化开发水平。 (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研发中心水平,加快企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建设服务平台,利用自主设计创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创新、自主体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截至“十一五”期末,随州市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18家,比上年末的57家增长1.07倍。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66%。全市19家专用汽车企业进入国家公告目录,产销量超亿元的企业26家,其中销售额超5亿元的企业6家,销售额超20亿元的企业1家。汽车产业成为随州第一个产值突破“百亿”的产业。 “十一五”末,全市专用汽车产量7万辆,比“十一五”末的1.37万辆增长4.11倍,平均年增长率达38.57%; “十一五”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34亿元。与“十五”期末的36.51亿元相比,增长3.15倍,年均增长32.89%; “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11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的35.08亿元增长3.34倍,年均增长率达34.10%; “十一五”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利税11.51亿元,比“十一五”末的35.08亿元增长3.34倍。 “十五”期末1.47亿元,增长6.83倍,年均增长50.92%。二、企业科技创新遇到的问题 (一)条块分割、机构复杂、产学研脱节。科研机构过多在企业外部,不利于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经费和科研力量无法集中。技术的运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导致许多基础性、关键性、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



以部门、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桎梏,为科技体制结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整合遇到难以克服的体制困难。 (2)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襄阳随州地区不少汽车企业设备老化,富余员工过多。乡镇企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小。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素质、水平与大型企业相当。企业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往往忙于日常技术工作,难以独立开展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的影响,2002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31%。这证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远低于10%。达到了国家规定的销售收入1.5%的水平,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图1为近十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图: 图1 (3)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国家技改投入几乎集中在近十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阻碍了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资金投入不足、支持企业技术开发创新的政策不足。二、就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一)进一步完善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的政策保障机制,落实园区建设平台,利用平台招揽人才,利用人才集聚产业,利用产业支撑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创新战略、产业转型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企业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政策落实力度,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新与创造。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激励等支持,带动和促进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提升全省研发投入整体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机制,扩大新兴产业创投投资,引导资金规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7:22 , Processed in 0.2260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