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唐代乐舞:宗教文化与中外文化影响下的艺术瑰宝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847
发表于 2024-10-5 13: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介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时代。唐代是中外文化逐渐从对抗走向融合的时期。那是南北思想文化高度融合的时期,也是儒、释、道三教并举的时期。唐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统一帝国。唐朝是在多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开放。

正是由于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博采众长,积累吸收,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唐文化的开放和繁荣促进了艺术的蓬勃发展和辉煌。开放的文化和思想赋予了唐代音乐舞蹈新的内涵。唐代的乐舞不仅体现了文人义士的思想情趣,也承载了唐代博大的文化精神。唐代文化对音乐舞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文化;二是宗教文化。第二,中外文化。

宗教文化对音乐舞蹈发展的影响

儒、释、道三教合称三教。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从唐朝开始,从官方到民间,儒、释、道并称为三教。儒释道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对音乐舞蹈艺术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需要提到的是,佛教和道教都是真正的宗教,而儒教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是非宗教的意识形态。

因为儒家思想对音乐舞蹈的影响是通过其思想对音乐舞蹈进行制度化,其规定制约了音乐舞蹈的表现。佛教、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正是佛道为思考生命和宇宙提供了参考,影响了文人的思想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乐舞的思想情感,最终形成了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乐舞艺术特征。泛音。

01儒家思想

南北朝时期,天下礼乐崩溃,各地诸法尽矣。隋朝,隋文帝建国,立志制礼乐。他命太长卿制定雅乐。唐初,雅乐的修订和修复就开始了。儒学在唐代的地位非常高。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各项制度的建立都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古代形成的礼乐制度和礼乐观念,对唐代高雅音乐的制定和社会阶层的划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视“先王之声”为雅乐。雅乐起源于周朝的礼乐制度。御史杜衍曾对太宗说:“历朝兴衰,实因幸福”。施施于国家,朝廷会作序;如果和谐运用到战场上,天下人民就会勇敢。只有“平和、优雅、纯粹”的音乐才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国家的发展。



武德九年至贞观二年,唐高祖命孝孙修雅乐,命他考虑南北,研究古乐,按照具有儒家礼乐思想。 《十二和》的音乐必须符合儒家礼乐的要求。宏大的音乐有自然的和谐,庄重的礼仪有自然的界限。这套乐舞体系也受到唐太宗的推崇,成为“贞观年间”的一套盛行动作。

自太宗以来,唐朝历代圣王都遵循同样的传统,以礼乐治国。 “礼不同,乐同”是儒家非常重视的礼乐思想。唐代是严格区分等级特权的礼乐制度。礼是区分社会“差序格局”的制度规范;音乐是符合“微分秩序模式”的教育工具。与唐代清晰的社会等级相一致,乐舞文化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异。

朝廷为此制定了复杂的制度规则,规定不同等级的群体享有不同程度的乐舞服务。统治阶级享受最高水平的音乐和舞蹈服务。其音乐舞蹈规模之大、形式之新、内容之多、品种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各地的官僚、军阀、富贵人家以及文人雅士都享受中层的乐舞,他们的乐舞大多是朝廷及其他官员提供的乐舞服务,往往与形式和形式混合在一起。当地民间音乐和舞蹈的内容;农民和市民享受的音乐舞蹈服务水平最低,他们的音乐舞蹈以民间生活为基础,影响力较强。自娱自乐。

可见,《十二和声》的音乐以黄铃作为十二调之首,以显示其高贵。黄铃的数量作为等级划分的标志,按等级规定。单从乐舞服务层面,我们就可以一窥礼乐贵贱观念对乐舞制度的影响。

02道教

道教是扎根于中国的宗教。它既是道教,又是宗教。它逐渐由道教演变成为上层统治者认可的成熟的“正统”宗教。道教在唐代受到尊崇。唐高宗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封他为“太上皇帝轩辕”,这是天经地义、天经地义的王权神授。道教更是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唐太宗也信仰道教。他修建了管道并实施了有利于信徒经济的措施。唐高宗“自视李为老子”,命岳公作陶条。玄宗时期,道教达到鼎盛,道教流派众多,道教文化思想趋于理性化。道教的发展反映在各类书籍中。诗歌、建筑、壁画、书法等书籍中都可以看到道教色彩,尤其是音乐和舞蹈。

现在,我们就以《彩羽衣歌》为例,看看道教文化对这种音乐舞蹈有何影响。在玄宗的指导下,道教音乐、舞蹈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浓郁宗教色彩和神化特征的艺术特色。音乐舞蹈进入繁荣全面发展的时期。玄宗最喜欢的歌曲《南希衣羽衣》是唐代延乐歌舞中法国音乐的代表作。这种乐舞从起源到内容、用途都与道教活动有关。

《彩羽衣歌》的作者是信奉道教的唐朝皇帝唐玄宗。他创作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他对长生不老的幻想。这首歌曲注入了童话故事的内容,用轻盈、流畅、细腻、优雅的舞姿和“美丽如仙”的舞者来表达一个虚幻而美妙的仙境。因此,这首歌曲不仅表达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仙境世界,也反映了唐代道教的现实。乐曲初步创作完成后,天宝四年七月,女道士杨氏被封为贵妃。来看望她的那天,她演奏了《彩衣羽衣歌》。这首歌曲是在独特的道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制作、使用和表演都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



外来乐舞文化对唐代乐舞的影响

唐代是中外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这一时期,文化艺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化繁荣、艺术繁荣成为唐代的标志,这一切都源于对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外来文化的交流导致唐朝时不时出现来自各国、讲不同语言、穿着奇装异服的外国人。大批外国人在此定居,长安、洛阳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聚集地,一时繁荣。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艺术在中国交流和传播,形成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趋势。

当时在唐朝定居的外国人不仅从唐朝学习了农业手工业技术、法律、经济、天文、历法、音乐、舞蹈,而且还将自己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传播到了唐朝。 。他们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文化艺术和审美情趣对唐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时期,有许多外国音乐家和工匠表演。外国音乐、舞蹈艺术不仅在宫廷大放异彩,而且在民间广泛传播。可见人们对外国音乐、舞蹈的热爱已广泛蔓延。外来乐舞文化对中国传统乐舞文化的影响,唐代大量吸收、融合了外来乐舞文化,形成了中外乐舞文化交流的盛况,可堪称世界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辉煌篇章。

唐初,在广泛收集民间乐舞、继承中原传统乐舞的基础上,“不求外来新音”成为唐代乐舞制作的指导思想。王朝。唐太宗时期,“因隋旧制,用九声乐”。后来列入十大民族音乐分区的音乐都是从域外收集的。

这些少数民族或外国音乐俱乐部风格独特、风格丰富、特色鲜明。他们的歌曲、舞蹈、音乐、乐器、服饰、道具等都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风格,长期保持着原有的风格。大多数演员和音乐家来自国家或地区。

唐高宗时期所建立的左、礼部技艺,就是胡乐与中原乐舞融合的最好证明。坐立二部曲是历代所创作的歌颂皇帝武艺高超的乐曲。它是唐代宫廷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到玄宗长期积累的乐舞合集。这是宫廷宴会上演奏的一种特殊的高雅音乐。可分为坐式和站式两部分。它还模仿古代高雅音乐的形式。在堂内演奏时称为坐部,在堂内演奏时称为站部。但其音乐、舞蹈、乐器等与《拾步记》不同,有自己的风格,采用胡、俗、艺路相结合的方式。

概述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宽容之大”思想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敢于创新的民族。它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为己所用。汉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中外文化的交流,到了统一强盛的隋唐时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顺畅。大量的外来文化、音乐、舞蹈不断涌入,在唐代形成了综合性、综合性的多元文化,共同创造了唐代文化艺术高潮的生动局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0:27 , Processed in 0.1686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