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无声的细节:小说的独到之处——走走小说课讲稿解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34
发表于 2024-10-5 15: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界面新闻记者|界面新闻编辑潘文杰|黄跃《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创意写作概论》导师的小说课堂讲义。在本书中,她选取了艺术女性的疯狂形象、谎言、欲望与羞耻、愚人视角的时代兴衰三大主题,引导读者细读中外。这些主题指导下的杰作。 。在每个部分中,她首先分析了一部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将其与同一主题的外国文学和电影作品进行了比较。

对于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得失,邹载直言不讳。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反思了男性创作者在人物描写上的局限性。她还谈到了《阿甘正传》如何驱散了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90年代青年反抗潮流的意义等等。作家毕飞宇评价这部作品具有“技术倾向”,其思维是“‘写’的思维”,也就是说《无声的细节》注重启发作者自身的创作。

《不被遗弃的东西》

“只要我们不知道如何描述一个人,那个人就一直在我们身边。”波兰当代作家马尔辛·维哈说,我们之所以能把死者当作自己的人,是因为它们被浓缩成一幅肖像,甚至几句话,成为一个被困在背景中的路人。 “现在我们才知道他们是这样的人,是那样的人,现在我们才能总结他们凌乱的生活,找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结束它,给它打个分。”然而,人们并不记得每一个细节,只要你不知道如何描述他们,他们就还活着。

《东西不抛弃》记录了作者与母亲相处的每一刻。母亲生前总喜欢收集无用的小玩意,包括灯、石头、废报纸、圆珠笔等等,还有她最喜欢的书。作者用这些与死者有关的话语和事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从而写出了波兰战后一代犹太人在通货膨胀和物质匮乏的时代的日常生活。

《少女的抱怨》

在张楠2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性犯罪的真实情况并没有在统计数据中得到反映。在其他犯罪中,即使无法识别犯罪者,受害者仍然可以受到社会的保护,但性犯罪则完全不同。如果周围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声音,甚至可能会引发诸如“虚假诉讼”、“受害者有罪”等言论引发的二次攻击。许多因性虐待而遭受身心伤害、失去信任的孩子选择忍受,或者他们的恶行得不到学校的认可。由此,张楠开始思考权力与汇报的关系。



在《女孩的控诉》一书中,作者刻意以受害人母亲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相关事件。由此,法庭上那些激烈的对峙变成了一位母亲为女儿全力以赴的战斗,这也让读者更好地同情当事人所面临的巨大痛苦。

《当代北方》

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生产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意义发生了深刻的重构。近年来,东北地区已成为文学和流行文化的热门地区。在文学领域,双雪涛、班宇、郑植、杨知涵等荣获“东北新作家群体”称号。东北文艺复兴涵盖了文学、音乐、影视剧、短视频、脱口秀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如何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经验和当代文化生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柳岩在序言中写道:“只有具体回顾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关于‘北方’的想象和书写才能破冰。”只有当作者对自己的语境提出问题时,这种回顾才有效,否则,真诚地回顾过去,必然会使历史成为空洞的景象。”

本书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刘岩教授的第二本当代东北文化著作。上一篇是七年前出版的《历史·记忆·生产》。 《当代北方》不仅以长远的历史视角观察东北,更讲述了东北作为工业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另类现代性前沿的历史进程。它分析和批判了主流叙事,也讨论了新趋势。对世纪东北喜剧、东北作家电影和前卫艺术以及近年来流行的“东北文艺复兴”中的重要著作进行了分析。

《从偏见到仇恨》

为什么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人们能够和谐相处,而另一些时候、某些地方,人与人之间却出现分歧和冲突?这本书的作者马修·威廉姆斯是一位犯罪学教授。他看到研究人员达成的共识是,虽然并非每个接触到偏见想法的人都会成为仇恨犯罪者,但所有仇恨犯罪者都会在某个时候接触到偏见想法。大多数人都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偏见,甚至在与他们一起思考时感到羞愧。尤其是在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的推动下,一些偏见已经变得不可接受。然而,这种抑制机制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失效。

马修·威廉姆斯认为,犯罪学需要从多角度、多端口研究人们为何实施仇恨犯罪。他表示,我们需要全面审视生理习惯和早期社会化如何让人类偏向群体性,还要审视金融危机、全球疾病大流行、人工智能等因素如何为仇恨滋生创造理想条件。 。的。如果不思考仇恨的各个方面,就很难理解仇恨。

艺术批评导论:历史、策略和声音



马里兰艺术学院艺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教授科尔·休斯顿在长期教授艺术批评的过程中发现,没有一本专门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或普通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艺术批评史概述。丰富的实例对批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决定自己写这样一本书。

在《艺术批评导论》中,他讲述了艺术批评的历史,也介绍了艺术批评家如何描述、解释、分析、判断和评价,以及他们的问题和风格。休斯顿认为,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批评并不是与艺术史或艺术哲学等学科分开,而是与这些领域本质上重叠。艺术批评是一个有些模糊的话题,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专业规范。艺术批评家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艺术批评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松散和非学术性的学科,很少有艺术批评的培训项目或学位课程。这本书充满了构成批判性话语的许多争论和趋势,作者认为,正是这些争论使艺术批评成为一种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流派。

《微生物伟大史:人类社会永恒的战争》

人们离开几乎没有微生物的母亲子宫后,就开始意外地遇到各种微生物。对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描述通常用军事术语来描述:它们是利用一切机会攻击我们的敌人,导致疾病和死亡。人类早期历史伴随着无数瘟疫,足见微生物的残酷。这种传统观点实际上只是人类与微生物关系的一个方面。某些微生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引起疾病。然而,本书作者、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斯蒂格·弗兰提出,影视中流行的微生物威胁人类灭绝的画面过于悲观,缺乏依据。

自19世纪细菌学革命以来,我们对微生物的了解大大增加,从而带动了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微生物一直与人类合作,定居在我们的皮肤和粘膜中,形成人体的微生物群。作者提出了“人类-微生物-环境”三位一体模型来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指出,无论如何,即使到人类从地球上消失的那一天,微生物仍然存在。虽然它们与人类社会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战争,但这在微生物跨越数十亿年的历史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大脑是不可思议的:图解脑科学发展的神奇时刻》

为什么看到、看见和理解是三件不同的事情?为什么什么都不记得的人会失语?人类的创造力从何而来?这些问题必须从脑科学中得到解答。 “我只是一个大脑,华生,而我的其余部分只是我大脑的一个附属物。”夏洛克·福尔摩斯曾经说过。台湾大学神经病学家、医学系副教授王汉成认为,大脑是我们的本体,了解大脑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到,在脑科学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在解开大脑秘密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特别闪亮、动人的人物和时刻。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黄金时刻可以为读者提供通往大脑花园的导航地图。本书的每一章都从一个脑部疾病、症状或一个人实际发生或发生的真实故事开始,引出这些时刻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脑科学的发展脉络。书中精彩的插图均出自神经科医生宋明贤之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3:25 , Processed in 0.0674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