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爸妈学前班-爸妈学前班是哪个台的综艺-爸妈学前班是哪个台的综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972
发表于 2025-4-14 17: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母爱情》中,安杰养育了 3 个儿子和 2 个女儿。他们大多很有出息,有的自己成为了军人,有的则嫁给了军人,过着很体面的生活。

老四江为民在下乡期间,无法忍受清苦的农民生活,于是转而做了工人,并且娶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女人,整个过程显得很仓促、随意。

他们自己没有能力抚养女儿,便将女儿交给了父母来照顾。父母帮忙把女儿带大。之后,他们下岗了。接着,他们就变成了啃老族。

在父母家,每天都睡到太阳高高升起才起床,一整天都没有事情可做。还把自己的懒惰以及无能都归咎于父母,声称自己是家里的替罪羊,这让安杰的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几个是一奶同胞的孩子,为何会如此不同呢?从安杰在他们小时候所进行的教育方面,能够找到一点儿原因。

有一次,双胞胎中的姐姐江亚菲把妈妈的桃酥饼全部吃完了。轮到江为民去吃的时候,柜子里仅仅剩下了一个空纸袋。他对此感到很生气,于是就向妈妈告状。然而,妈妈没有听他解释,直接上来就给了他一巴掌,还说他是一个爱告状的孩子。

未被关注,毫无缘由,未曾被疼爱,这些“不”,逐渐演变成了他的懦弱与怕事。平日里他本就不是一个能被关注到的孩子,遇到事情也不爱言语,显得缺乏主见,父母对他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

孩子陪伴少,心里话没处讲。他的脆弱和哭泣未得到及时疏导,于是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种方式,叫做自私。

我们期望孩子能够独立。然而,有些孩子需要他人给予一定的推动,才能够变得更加勇敢。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方面。

缺乏关爱,孩子心里筑起心墙

在谈话节目《不想说,特想听》当中,有一对母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儿子从事时尚公关工作,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交谈,说着许多话。然而,当他回到家面对父母时,却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常常无话可说。

他陪着客户喝酒,目的是拿下订单,结果把自己喝到进了医院,而他的母亲对此全然不知。母亲掩面哭泣着,问道:你为何不跟我讲呢?为何不回家呀?

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从爷爷奶奶去世的那天开始,我感觉我的家已经不存在了。 儿子说出的话很直接:从爷爷奶奶离世的那一天起,我的家就已经消失了。 儿子讲了一句让他很痛心的话:自从爷爷奶奶去世那天往后,我的家已然没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赚钱养家,孩子就应该在家听话。然而,并没有天生听话的孩子,他们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哭泣罢了。

作家龙应台曾写道:许多父母与孩子共处一室,却没有话语可谈。他们内心深深爱着彼此,然而却互不相识。他们渴望彼此接触,却找不到连接的桥梁。他们期望能够表达情感,却没有合适的语言。



他失去了父母的陪伴,需要学会的是将自己的软弱收起。他在心里筑起了一座城墙,这座城墙阻隔了他与父母之间的交流。

他对父母很冷漠,更多的表现是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没有出现,而在父母出现的时候又不是孩子所需要的,这让孩子感到失望。孩子自身的冷漠背后,隐藏着父母缺失的陪伴。

自私,是孩子渴望陪伴的呼唤

一位美国育儿专家在做客《爸妈学前班》时表示:当孩子在专注做事的时候,你不需要去介入,也不需要去打扰。你需要做的仅仅是陪伴,并且最好能够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支持。

我们的付出往往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懒得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也懒得和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

去年儿童节前夕,山师附小针对孩子想要什么礼物进行了 150 份调查问卷。其中,有 1/3 的学生希望能多得到父母的陪伴。

他们称,父母曾送给他们极为贵重的球鞋、衣服,乃至电子产品。然而,每逢儿童节,他们最为渴望得到的礼物,乃是父母的陪伴。或许是一次闲适的散步,或是一场在家附近的短途旅行,亦或是一同完成一项家务。

我们若能多给予陪伴,孩子就会少一些担心。这样孩子就会少一份心里的壁垒,也会少一份自私。

前两天,沙溢在微博上的话语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有多少人会如同我这般,觉得陪伴孩子是人生里最为重要的事情呢?我认为应该是大部分的父母吧。在童年时期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到了长大后,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也同样会以陪伴来进行守护……

陪伴孩子会占用很多时间,并且可能会导致少了很多工作机会。然而,这些情况都是可以重新去寻找和获得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等待的,一旦错过了就无法再寻得。

孩子的自私是一种呼唤。孩子有时无法准确地表达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孩子只能用自私冷漠的行为来回应。

陪伴,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当我们汲汲于名利,或者奔波于生计时,都不要忘了陪伴孩子。

这时我们要尽量去关注他,最好能够知晓他情绪低落的缘由。孩子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当他开心的时候,希望有人能与他一同分享;当他难过的时候,希望有人能认真地倾听他。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会更明白,无论自己处于何种状态,都有人在关心着他。

他逐渐长大,懂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随着这个过程,他越发需要父母能够走进他的内心,并且成为他的朋友。

《少年派》中的钱三一为学霸。他的妈妈虽在身旁很近的地方,却让他感觉如同在遥远的天边。在与妈妈一起吃饭时,常常也找不到可以交谈的话题。



妈妈只关心他的学习,而不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爸爸很爱他,但很少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外人觉得他是个学霸,然而他低落的情绪却深深藏在心里,所以他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

陪伴不是人在心不在的陪着,而是建立在对他了解的基础上。

孩子即使再懒,或者学习成绩再差,他们心里也都背负着一定的压力。老师的批评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同学的目光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分数的退步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父母的一味催促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李玫瑾教授称:不要向你的孩子讲,你成绩这般差劲,考不上大学会是何种情形。因为长久如此下去,他会步入前程的困境之中,并且越是逼迫,成绩反而越差。

陪伴的意义在于,当他感到压力巨大、喘不过气时,为孩子描绘诸多轻松的场景与画面,以此让他减轻那些不必要的压力,促使他对学习以及未来的人生充满动力。

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能力有限,所以变得有些叛逆。他们往往最需要父母的陪伴。

在美国作家罗宾斯所著的《如何拥抱一只刺猬》这本书中,有这样的话:当我心情不佳或者有事发生时,我期望爸爸能给我一个拥抱,以此让我知晓他在关心我。我还记得小时候,他常常会将我抱在怀中,那种感受十分美好且温暖。然而如今我已长大,他就再也不像小时候那般对待我了。我并非觉得爸爸不再爱我了。只是在某些时候,我觉得他应该让我体会到,他始终是关心着我的,并且在乎着我的。

在家里,我们通常会扮演权威的角色。我们会制定许多规矩,要求他们承担责任。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言听计从。只有当他们表现出色时,我们才会向他们表示认可和关爱。

叛逆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需要确认,不管自己脾气有多坏,与父母有多大的误会,父母都将一如既往地爱他们。

我们对于孩子的挫折承受力似乎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我们担心孩子过于脆弱,难以承受打击;另一方面,我们又对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使他常常感到挫败。

我们时常会宽泛地关心:学校的情况怎么样呢?你有没有带好东西呢?你今天的心情是开心的吗?

孩子也总是一句带过:我还好。

他很少向你倾诉,他遭遇同学的排挤。他被老师所忽视。他因紧张考试而难以入眠。他因父母的暴躁而变得小心翼翼。

那位做公关的儿子,宁愿自己喝酒喝到进医院,也不会向妈妈说一句话。他在谈起自己的童年时,妈妈从未送他上过学,也从未问过他钱够不够花。

遭遇困境时,他会筑起心墙。这心墙就如同一块松动的砖,只有给予细心的关注和陪伴,才能打开这块砖,从而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障碍。

陪伴并非只是在其身旁,而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处于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就如同他的解忧杂货店一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0:19 , Processed in 0.1822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