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中药三黄-中药黄芪作用与功效-中药黄芩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972
发表于 2025-4-18 10: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清热燥湿药前面有三味药物,分别是黄芩、黄连和黄柏,它们是这一节药中的重点,需要掌握。其他几味药相对次要一些。第一味是黄芩,它是唇形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使用的是它的根。如果根生长的时间久一些,尤其是根的上部,中心部分就会腐烂掉,变得空心,只有外面还在,像这种一般被叫做枯芩。

有的商品药材,其生长时间较短,尤其是根部下部较为坚实,所以有的将其称为子芩。今后在一些处方中见到时,实际上它并非黄芩。同样是根,因生长时间长短导致不同部位的药材在性状上有一些区别。而枯芩相对而言,其中心是空的,较轻,质地也没有那么坚实。

黄连属于毛茛科植物,是多年生草本。入药的是黄连这种植物的根和根茎。黄连有不同品种,书上首先提到的是草本植物黄连,在植物学上其名为黄连,主要产于过去属于四川东部,即现在属于重庆市的巫溪县、石柱县等地方。这类黄连下面有几枝连在一起,将须根去掉后,形状像一个鸡爪,所以这种黄连被叫做鸡爪黄连。

第二个品种是三角形黄连。它下面仅有一个独根,不会分枝,根茎为一枝,且长得较为粗大。这种黄连主要生长在以四川峨眉山为中心的一些地区。过去认为其质量最优,但产量很少,如今已不多见。而产量大的,主要是黄连的第一种,即所谓的鸡爪黄连。云连比较小,根茎较为细小,通常人们认为其质量稍次一些。

黄柏是芸香科的乔木植物的树皮。它有两个来源:一是芸香科的黄柏树,其树皮剥下后颜色较淡,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因此又叫关黄柏;二是黄皮树,主要产于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很多地方,颜色较深,呈金黄,一般称为川黄柏,二者等同都可作药用。

这三味药的药材都带有明显黄色。像川黄柏是金黄的,关黄柏颜色淡些。黄连的心是金黄的。黄芩的黄色则淡一点。因此在中医药界,习惯上因这三个药功效、性能相近,就统称它们为三黄。在临床应用时,它们常常在很多方面相须为用,会配伍在一起同时使用。所以学了这三个药后,一般教学大纲要求对它们进行比较。为方便比较这三个药,在介绍性能、功效、主治时,就一并、一块介绍,这样也就同时完成了比较。

这三个药都具备三方面的功效。它们主要有三方面的功效,既是清热燥湿的药,也是清热泻火药,还是清热解毒药。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书上习惯将中药的功效组合成四个字一组。所以常见的情况是,像黄芩、黄连和黄柏,不是将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连在一起,而是分别表述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大家要将它们区分开来。



这个前面的清热燥湿是个独立的功效。泻火指的是清热泻火。解毒即清热解毒。由于在第一个功效中已使用了清热二字,所以在后面的两个功效,即第二和第三个功效中就可以不用再用清热,以避免文字重复。实际上它具备清热泻火和清热解毒的作用,如果把清热二字省略掉并合并在一起,就是泻火解毒。为便于大家学习,让大家能认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功效,所以在中间用了一个逗号。我们没有沿用那个四个字组在一起的方式,实际上这三种主要功效是一样的。

这三个药的第一功效是清热燥湿。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药有以下特点:其一,它们的功效都能够清热燥湿;其二,它们都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湿热病证。黄芩、黄连和黄柏,在前面讲概述时,谈到了一些湿热病证,像暑湿、湿温,胃肠的湿热,湿热导致的恶心、呕吐、痞满、泻利,还有痔疮肿痛,湿热在肝胆引发的胁痛、黄疸,以及耳道流脓,因为肝开窍于耳,耳流脓液也与湿热病证有关。例如膀胱存在湿热,下焦有湿热,出现湿热淋证,有湿热带下的情况,或是皮肤有湿热疮疹,以及患有湿热的痹证。严格来说,这三种药都能够被应用。

古方中能找到一些方剂作为佐证。这三个药有相同之处:其一,它们都能清热燥湿,且可广泛用于多种湿热病证,这是它们的共性。然而,在共性之中,这三味清热燥湿的药,每一味药主治的湿热病证都有其最佳的一些适应症,所以它们需要相互区别。黄芩在治疗众多湿热病证时,与另外两味药相比,其最特殊之处在于湿温病中,它比黄连、黄柏用得更多。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湿温病本身为温热病,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中、上焦,且以中焦为主,同时还涉及上焦。黄芩的作用部位主要在中上二焦,尤其上焦的肺是其主要作用部位,这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黄连也作用于中上焦,能清胃火,但黄连可用于温热病、湿温病,却不像黄芩那样用得那么多且重要,其原因何在?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通常在很多书上看到,黄芩能够消退壮热,也就是具有良好的退烧作用。

温热病如此,湿温病也如此,都有明显的体温升高且伴有发热。所以,黄芩是一种退热效果良好的药。在退热方面,它比黄连和黄柏的作用都好。对于温热病的发烧、发热,按照中医术语就是发热,而黄芩能够退热,古人认为它能退壮热,壮热即高烧、高热,主要是因为黄芩有这个特点和优势。所以在一般的中药书中,应用黄芩时,首先列出的是湿温。再结合大家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治疗湿温病的方剂里都使用了黄芩,这就是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退壮热的作用。至于其他方面,例如它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可能不如黄连,但它是可以使用的,并且可以作为黄连的辅助药。治疗黄疸淋证时,它或许不一定能赶得上黄柏,但可与黄柏同用作为辅助,所以能被广泛使用。在清热燥湿方面,黄芩相对而言,湿温病中使用较多,这是其主要特征。

对于黄连而言,它的重点在于:除了能广泛用于像刚才提到的淋证之外,湿温病也会用到黄连,像湿温、暑湿、淋证、黄疸等湿热疮疹都可以使用。然而,它的重点在胃肠方面,特别是大肠湿热,大肠湿热最为常见的就是湿热痢疾。因此,黄连是中医治疗湿热痢疾的极为重要的一种药物,或者说是首选的药物。我们在讲总论时会讲到发展史。《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药物一直被沿用且效果显著,就以黄连为例,它是用来治疗痢疾的。

中医对痢疾有认识,痢疾既可以被称为湿热痢疾,也可以被称为热毒痢疾。因为痢疾本身属于热毒证,有的痢疾还有较为明显的相互传染情况,像疫毒痢,其症状较重,所以有时也叫做热毒痢。然而,痢疾的排泄物秽臭,这符合中医湿热致病的特点,故而把它叫做湿热痢疾。所以,这两种称呼实际上都是可以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谈论其病因。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痢疾的疗效相当好。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在治疗痢疾时,黄连就经常被选用,或者是首先被选用的药物。其中最简单的是香连丸,由黄连和木香组成。因为痢疾会有里急后重的症状,即想排便却不通畅,伴有一种难受的下坠紧迫感。治疗方面,主要是大肠存在气滞的情况。加入一点木香,能够起到行气导滞的作用,这有利于缓解里急后重的症状。痢疾会出现便下脓血的现象,便下脓血意味着有瘀滞存在,有时还可以添加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因此,前人说治疗痢疾时,行气就能消除后重感,活血就能使脓血便痊愈。也就是说,在以黄连这类药物为主的同时,可以适当少量地配伍一些行气活血的药物来使用。黄连在众多湿热病证之中,其特征显著之处在于湿热痢疾多被选用。

如果是胃脘因湿热而引起痞满,黄连在用量上会比其他两味药多一些。它的重点在于胃肠,尤其以大肠为主。而黄柏主要偏于下焦。不过它也可用于多种病症,像黄疸、痢疾、淋证、带下等。甚至湿温病也并非不能用黄柏,是有使用先例的。相对而言,黄柏的使用量会更少一些。黄柏主要用于下焦,例如黄疸、带下,还有体表的疮疹以及湿热痹证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使用得相对较多。湿热黄疸可用栀子柏皮汤,这是张仲景的方剂,可与前面的栀子配伍治疗,痢疾也能用,但效果不如黄连。淋证可以使用黄柏,且有一定优势。

妇女患湿热带下时,黄柏的使用频率比黄芩和黄连都高。今后像易黄汤这类方剂,如果用于外治湿热的疮疹,黄柏可外用。此药还能治疗湿热的痹证,比如今后的四妙散等。总之,一句话,黄柏偏于作用于下焦,主要用于黄疸、带下等病症。它可以使用其他的东西,在清热燥湿方面存在相同但又有不同,同中有异。先讲共性,接着讲三个药的个性,这是在第一个方面。

第二,这三种药均具备清热泻火的功效。作为清热泻火药,它应具备第一节药学所提及的相关内容。它可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能够清除气分的热邪,还能清脏腑之热,涵盖这两个方面。若就清热泻火药而言,对于黄芩来说,其清气分热的作用最为显著。相对而言,在使用上也最为频繁,多于另外两种药。

这个是由于刚才所讲的两个原因。气分热主要集中在中上焦,并且与肺的关系极为密切。黄芩的作用部位是肺胃,这是它的主要作用部位。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退壮热。在温热病、气分热且热盛的时候,这里可以使用黄芩,也可以使用石膏、知母等。不管黄芩是一种苦燥的药,从清气分热的角度来看,黄芩作用良好且使用较多,主要就是因为它能够退壮热。在清脏腑热的过程中,黄芩善于清肺热,常可用于肺热咳嗽,会与其他一些清肺止咳的药相配伍。单用的时候作用较轻,比如在讲总论的时候曾提到过清经散,单用一味黄芩,古人就用其来治疗肺热咳嗽。所以清脏腑热主要是长于清肺热。



如果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角度来看,黄芩擅长清除少阳的热。热在少阳且出现寒热往来的情况时,常常会与柴胡配伍在一起,以共同和解少阳。因此,黄芩作为清热泻火药,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其一,它相对更擅长治疗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其二,它擅长清肺热,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其三,它可以清除少阳热,能治疗邪在少阳导致的寒热往来。这就是关于黄芩的一些特点。

对于黄连而言,其主要作用部位在心脏和胃部。黄连擅长清除心热和胃热。因此,当出现心热炽盛、心烦不安等热证时,黄连的使用频率比另外两种黄要高。此外,胃热引起的呕吐、多食善饥(即胃热盛导致消化加快,经常感觉肚子饥饿,进食较为频繁且量较多的状态),也常常使用黄连来清泻胃火。

黄连是清热泻火药,它在温热病气分热方面有所回避,虽有一定作用可使用,但无优势,主要用于杂病中的脏腑热证。在温热病中使用黄连,主要是考虑其清心热,与前面能治烦燥不宁的栀子结合,以清脏腑热,所以作为清热泻火药,黄连主要作用于心胃。黄柏作为清热泻火药,主要作用是泻相火和退虚热。在退虚热时可同时写上泻相火这三个字,此内容在其他一些书上有明确提及,这是从古至今都较为强调的。

什么是相火?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心被视为君主之官,心火即为君火。那些辅助君火的脏腑被称作相。实际上所说的相火主要指的是下焦的肝肾之火。肝胆的相火可能是实证,此时可用黄柏来泻相火。另外,相火也可能是虚热,即阴虚火旺所导致的虚热。黄柏能够退虚热。在退虚热方面,黄柏与前面的知母是相须的配伍。黄柏可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病症。所以,黄柏作为清热泻火的药,主要是清泻肝胆以及肝肾。

肾没有实证,而是虚证。因此,相火通常在肝胆,不过也有实证的情况。在肾的情况一般是滋阴,也就是退虚热。这个也属于相关范围,我们将其放在清热泻火的内容里。所以以后学习知柏地黄丸这类方剂,利用的就是黄柏的这一特点,这是第二点。先说它们的相同之处,都具备清脏腑热的能力,都属于清热泻火的范畴,或者可以说都有一定的清除气分热的作用,不过它们也存在差异。

第三,它们都具备清热解毒的功效,都能够用于热毒导致的疮疡肿痛。清热解毒这一作用,它们都可以应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然而在这三种药物当中,相对而言,黄连的力量更为强劲一些。因为先前的人认为这种热毒疮疡可能和心经的热毒过于旺盛存在关联,其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说法。所以通常认为从广义角度来讲,疮疡的肿痛与心经的热毒是有关联的,而黄连更擅长进入心经。所以它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治疗疮疡,对于痈疽疔疖也有效果。它的这些作用比黄芩和黄柏要好,且要强一些,使用也比较多。

黄芩和黄柏谁更强一些呢?或许难以进行比较,或许二者相差无几。也没有专门的人在这方面做过比较,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回避,因为很难将其进行定量。因此,对于这三大功效,可以这样来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除此之外,黄芩还有其他功效,比如凉血止血,有的书上还提及清热安胎,凉血止血以及清热安胎。黄芩常常用于血热妄行所导致的出血证,如同之前所学的栀子那样,对于一些出血证也经常会用到。有的是由于胎热引发的胎动不安,或是胎漏下血,黄芩或许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

它与凉血止血存在一定关系,能减轻出血;前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黄芩对于孕妇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等情况使用后没有不良后果,相对较为安全;因此逐渐认为黄芩是清热安胎之药,告知医生遇到因热引起的胎动不安可使用黄芩,且很安全,可作为一种功效;但安胎是否真正属于一个功效呢?古来就存在一定的争论。黄芩本身功效较多,所以我们将黄芩的清热安胎单独列出,作为一个参考,以此避免学术上的争议。到底安胎起到什么作用呢?安胎应该具有广义性。凡是出现胎动不安的情况,都应该有好处,然而并非黄芩一定如此。比如胎动不安最多的原因是肝肾虚损,若为肝肾亏虚,那么黄芩就不适合。

黄芩因热邪扰动胞宫而出现胎漏下血,有实热的情况更适合,我们这样处理是基于此出发点。学了之后,若要比较三黄,按刚才所讲:三黄能清热燥湿等。其中黄芩、黄连、黄柏各有特点。三,都具备清热解毒的能力,都可用于热毒疮疡。在这些方面,黄连的作用较强,应用范围也较广泛,尤其在疮疡肿痛中。所以要真正对三黄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把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之后再进行讲述。

此外,黄芩具备凉血止血以及清热安胎的功效。它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完美。然而,有一些比较的书条理较为混乱,将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等完全混为一体。例如,黄芩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且长于入肺经等。它入肺经,然而在清热燥湿方面,实际上表现得并不十分典型。所以,按照刚才那种表述的方法,就会显得更加条理化。

这三个药均为较为典型的苦寒药,故而有时需要进行炮制。例如黄芩用酒炒制,或许能降低其苦寒性质。尤其经过炒制后,若认为可清上焦热,便能更好地作用于上焦。从现今的角度来看,这种黄芩炒制的情况,实际上是破坏了其中的酶,使其有效成分黄芩甙便于贮藏和保存。黄连也是用酒炒制,以降低其苦寒性质。有的用姜汁进行炒制,像胃热导致的呕吐这种情况,认为这样能增强其清胃止呕的效果。黄柏通常用盐来炒制,由于盐善于进入肾脏,可用来退虚火、泻相火,尤其在退虚火方面,用盐水来炮制,这也是需要适当注意的。实际上,这种使用注意也是共同的规律,大致相同,这就是关于三黄的问题,也是这一节重点的药物。

作者/张廷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0:27 , Processed in 0.0617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