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1|回复: 0

天使轮、A 轮、B 轮、VC、PE……各阶段估值方法大揭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279
发表于 2024-9-16 11: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样的估值方式,一直是行业内争论不休的问题。天使、A轮、B轮、VC、PE……Pre-IPO,衡量价值的标准是什么?价值评估与定价可以说是一个项目最难的部分。

今天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工具+方法”理论的普及来解决大家的疑问。

首先,我们会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各个阶段的评估方法、技术和工具,然后在文章的最后提供全套评估资料。内容涵盖:

— 知名机构的估值内部培训资料;

— 评估所需的模型工具可立即使用;

— 值得保留或查阅的估值书籍;

— 各种估值方法的模板

我们先来看一下虚拟社会企业的融资历史

天使轮:公司由连续创业者创立,初期获得天使投资。

A轮:一年后,公司获得A轮融资,此时公司MAU(月活跃用户)达到50万,ARPU(每用户代表贡献)为0元,营收为0。

A+轮:A轮之后,公司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半年后公司获得A+轮,此时公司MAU达到500万,ARPU为1元,公司开始有一定的收入(500万元),因为开始用广告手段获得少量的流量变现。

B轮:一年后,公司再次获得B轮融资,此时公司的MAU已经达到1500万,ARPU为5元,公司营收达到7500万元,ARPU的持续提升是因为公司找到了通过广告、游戏等吸引客户的有效货币化方法。



C轮:一年后,公司获得C轮融资。此时公司的MAU为3000万,ARPU为10元。公司拥有广告、游戏、电商、会员等多种变现方式。公司营收达到3亿元。此外,公司已经开始盈利。假设净利润率为20%,则为6000万元。

IPO:公司每年保持30-50%营收和利润平稳增长,C轮融资一年后上市。

这是一家典型的优秀互联网公司的融资史,由连续创业者创办,每一轮都获得知名VC的投资,成立五年左右就上市,在这家公司中我们可以看到陌陌等互联网公司的影子。

每一轮公司的估值是如何计算的?

让我们再做一些假设并按时间顺序回顾:

IPO之后,公开资本市场给到公司50倍的市盈率,细心专业的读者立刻就会发现,这家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并不大,PEG>1(P/E/),看来最佳投资时机点还是在私募阶段,钱都被VC、PE赚光了。

在C轮,不同的投资机构给公司的估值不一样。有的是50倍P/E,有的是10倍P/S,有的是每月活跃用户100元。但最终估值都是30亿。大家可以算一下。每个估值方式都很有逻辑:一家计划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给50倍P/E,没问题吧?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给10倍P/S,这在美国很流行吧?或者用户可能给15-20美元的估值,等着看几家公司的估值,再给折价。

在B轮的时候,不同的投资机构给出了不同的估值方法,分歧开始显现:一家机构只用P/E估值,给公司50倍的市盈率,但是公司当时还没有盈利,所以给公司的估值为0;一家机构用P/S估值,给公司10倍的市销率,所以给公司的估值是10*0.75亿=7.5亿;一家机构用P/MAU估值,给每人人民币1元,所以给公司的估值是100元*1500万人=15亿。不同的估值方法,差别竟然这么大!看上去,此时P/E估值法已经失效了,但是P/S和P/MAU仍然适用,只是估计的价格正好翻了两倍而已!假设公司最终在7.5亿和15亿之间选取一个中间值10亿,接受VC的投资。

A轮,P/E、P/S失效,但如果继续按照100元/用户估值,公司还能有100元/人*500万人=5亿的估值。懂公司的VC比较少,大部分VC的顾虑比较多,但公司选择了一家水准高、敢于用P/MAU给公司估值、相信公司未来能产生营收的VC,以5亿的估值接受了投资。

天使轮的时候,公司没有用户,没有营收,没有利润,P/E、P/S、P/MAU 都是无效的。估值是怎么做的?公司启动需要几百万,因为创始人是知名创业者,所以 VC 投的比较多,给 2000 万,然后谈好一个不多不少的比例,20%,最后以 1 亿的估值成交。

总结一下,这个互联网公司天使轮的估值方法是猜的;A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B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P/S;C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P/S,P/E;也许上市几年后,互联网公司就变成了传统公司,人们还是会按照P/B(市净率)来估值!回想一下,大多数融资不都是类似的情况吗?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P/MAU估值体系覆盖范围最广,而P/E估值体系覆盖范围最窄,这里,我将把这种覆盖体系称为估值体系的层级数。

P/MAU是低位估值体系,容忍度最高;P/E是高位估值体系,对公司要求最高。



不同的估值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我们来看一个公式:

净利润=收入-成本=用户数×人均贡献度-成本

净利润(E,)、收入(S,sales)、用户数(MAU)、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

一般来说,如果一家公司没有E,还可以投S;如果没有S,还可以投MAU,但最终还是期望流量能转化成营收,营收能转化成利润。不同的创业公司处于不同的阶段,有的拼命扩大用户量,有的绞尽脑汁想流量变现,有的天天想着怎么盈利。但最终大家还是会以盈利能力来评价一家公司,估值方法​​各有不同,但结论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发展很好的公司都死在B轮或者C轮?

有些公司拥有很大的用户规模,但是无法将其转化为营收,如果投资人在募集下一轮融资时(假设是B轮)坚持使用高位估值体系P/S估值,那么这家公司的估值将为0,根本融不到资金,因此会出现B轮夭折;有些公司营收规模还不错,但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如果募集下一轮融资(假设是C轮)时,面临的是只以净利润对公司进行估值的PE机构,他们认为这家公司的P/E估值为0,公司募不到资金,就会在C轮失败。

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估值体系的运用范围会发生转变:

牛市的时候,估值体系会倒退,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前两年没有任何净利润的公司,获得了C轮、D轮,甚至E轮,还被传统PE机构投了,因为他们降低了自己,达到了高级水平,开始使用低级工具P/S。

在熊市里,估值体系会往前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年下半年以来,一些营收、用户增长都不错的公司,却融不到钱,甚至可能要合并在一起取暖,因为就连很多VC都要求盈利,大家都把低水平的估值体系给掩盖了。

中国为何一直缺乏人民币风险投资?

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公开资本市场只认可市盈率这个高位估值体系,我们看看创业板的发行规则:“(1)连续两年盈利,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或(2)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500万元,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这么大的盈利,才需要上市,才有二级市场的价值,这个制度要求太高了。

当一个公司只有用户数和营收规模的时候,就算你有10亿用户,你的营收有100亿,只要没有盈利,估值就是0!所以人民币VC很少,PE很多,因为他们响应政府号召,只用市盈率这个工具,不然没有退出通道!但是美股、港股都有P/S测试指标,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成为公众公司上市,如果公司能在上市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单纯以P/S(最终很可能还有P/E)为依据进行估值,会串联起绝大部分公司的发展阶段,让每一轮估值都更加平滑。

至此,各种估值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运用方法都已经探索出来了,希望创业者和投资人能够运用这些原则,在牛熊市之间、融资轮次之间穿梭自如。希望立法者能够重视这一点,充分发挥各级估值体系的力量,积极完善规则,发挥估值体系对创新的引导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06:07 , Processed in 0.0955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