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8|回复: 0

了解洁癖的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法,摆脱洁癖困扰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517
发表于 2024-9-16 12: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洁癖的表现

一般来说,洁癖就是太爱干净了。一个人爱干净是好事,但是如果过于注重洁癖,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是社交,那么这就是洁癖。洁癖有轻度和重度之分,轻度的洁癖只是一种不良习惯,可以通过脱敏治疗和认知治疗来纠正。重度的洁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强迫症的一种,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洁癖并不是女生独有的,男生也有这种病,有的男生症状甚至更严重。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目录

1 洁癖的病理原因

1、遗传因素:洁癖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

2、心理因素:70%的患者具有强迫型人格,这是洁癖的内在心理基础。多数患者能指出其症状加重前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家庭搬迁、亲人去世、父母或自身离婚、性生活不和谐等。上述原因所导致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均可成为强迫症的诱因。

3、社会因素:此外,外界社会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有些人在强迫型人格的基础上逐渐出现洁癖症状,尤其进入青少年期后,生理发育的明显变化和对日益密切的社会交往的适应能力不足,可导致症状的出现和加重。有些人在外界不良刺激下诱发洁癖,包括长期的精神压力,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责任增加,工作压力过大、要求过严或处于不利的境地,经常担心发生意外等;另外还有严重的精神创伤,如近亲属去世、突然受到惊吓、遭遇严重事故、遭遇灾难性的破产等。

4、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诱发或加重洁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患者的父母有强迫型人格,对患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患者所受的家庭教育严厉、古板,甚至有些残忍。因此,患者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过于古板,固执己见,为人处事缺乏人性和灵活性。在生活中也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和卫生习惯,凡事都要井然有序,稍有异动就变得焦虑不安。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卫生要求过高、过严,强迫孩子反复洗手。这种强烈的暗示对有神经质倾向的孩子、敏感内向的孩子影响较大。家庭搬迁、亲人去世、父母或自己离婚、性生活不和谐等。心理紧张、情绪波动、自己或身边人感染严重传染病等,都可能是洁癖的主要原因。父母管教过严的孩子,容易患洁癖。土耳其精神病学家巴津教授指出,童年时期受到父母严格管教,不能及时表达个人情绪的孩子,容易患上洁癖。

5、性格特点:患者的性格特点对本病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据研究,多数患者有特殊的性格特点:青年患者大多十分爱干净、整洁,听话、认真、严肃;成年患者一般时间观念强,遵守纪律和制度,生活习惯比较刻板,过度谨慎,优柔寡断,很多人可能很迷信。有这种性格的人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容易患神经症。

2洁癖恐惧症的症状有哪些?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洁癖,是强迫症的一种,这种病不仅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还会限制家人的活动,要求家人按她的意愿做。你需要让你的男朋友和她妈妈认识到,这是一种精神疾病。下面这个案例和你婆婆很像,你可以让你的男朋友看看。为了帮助那些被强迫症困扰的朋友,我和我的客户协商,征得了她的同意,我把她的治疗过程整理如下。前面有两点要说明一下,第一,在这个案例中,我采用了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EX/RP疗法,我一直认为其他疗法对强迫症也是有效的。所以,那些相信其他疗法的强迫症朋友和那些使用其他疗法的心理学家朋友可能会觉得这个疗法和你的有冲突,但我觉得没关系,就像我上面说的,其他疗法对强迫症也是有效的。我的疗法不是唯一的疗法,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只要能帮助到一些人,我就满足了。第二,这个治疗方案是为这位客户精心设计的,即使有朋友跟这位客户很相似,也不能完全照搬套用,要根据自己的症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病例总结:(为了保护客户的隐私,我对可能泄露客户真实身份的线索都进行了处理)客户某女,36岁,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大专毕业,就诊时的情况如下:

1.每天洗手20-30次,每次5-10分钟;

2、每天洗澡一次,每次3小时;

3、每天花2小时打扫房间,有些地方需要用酒精反复擦洗;



4.不敢使用公共厕所

5.不敢去餐馆吃饭;

6.不敢与别人握手;

7、生病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敢去医院,即使去了也会感到非常痛苦和焦虑。

8、脑子里出现很多强迫思维,比如艾滋病为什么存在?艾滋病为什么治不好?出门锁门了吗?经常出现自己得了某种病躺在医院里的画面等等。

9、总是怀疑有东西卡在自己身上,需要反复检查;

10、开车时总以为撞到人了,不停地看后视镜;

11、非常害怕看到尖锐的物体,担心会伤到自己或他人。

治疗洁癖的 3 种最佳方法

建议:洁癖的最佳治疗一定要重视,洁癖的最佳治疗方式如下:认知治疗:认知治疗的关键是教育矫正,教育矫正从几个方面入手:

1. 找出洁癖的成因,运用科学知识消除误解。

2、让病人转变思维方式,制定计划,先做主要的事情。

对于孩子,家长要配合,采取科学的育儿方法,不要对孩子的洁癖要求过高,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要及时表扬和奖励。

认知疗法的关键概念:



1、事实依据:①生活在卫生条件比城市差的农村的孩子更健康;②“脏”到一定程度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不经风雨哪有彩虹,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考验;③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与外界环境隔绝,引发疾病的病原体就一直存在,人的免疫功能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频繁洗手/洗衣服对预防疾病的作用不大,大多数病原体无法被肥皂杀死;④过度紧张、焦虑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⑤其他疾病不存在,但强迫症也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2、洁癖带来的危害大于益处。细菌是人类生存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日常接触的很多细菌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都大有裨益。如果盲目地进行杀菌消毒,就可能给抵抗力强、适应性强、侵袭性强的有害细菌大开绿灯,破坏人体和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平衡,让有害的超级细菌得以大量生存和繁殖。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洁癖患者很多,他们还容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

认知洞察疗法:一般而言,强迫症患者一方面对自己的强迫症状,尤其是强迫行为感到困扰,希望医生能解除其有理有据、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想法和行为是合理且必要的。即便如此,上述洁癖患者似乎分裂成两个人,一个人能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成年人的逻辑,分析判断自己的病理表现,认为反复洗手、洗衣服费时费力,希望摆脱这种现象;另一个人则认为有癌症传播的可能,所以要多洗几次。这种态度与自己的实际年龄、受教育程度很不相符。前者代表理性的成年人,而后者则不讲逻辑,盲目恐惧,具有幼稚孩子的心理特征。这两个人各抒己见,谁也引导不了谁,但患者对于这种病理性质,却没有自我认知。如果采用谈话形式的认知洞察心理治疗,可以启发患者认识到外在症状背后的心理矛盾。揭示儿童心理的幼稚性,鼓励他用成人的心态主导自己的全部行动,抛弃儿童的行为模式,了解病理本质,就可以治愈。

厌恶疗法:常用橡皮筋法。即让病人在手腕上戴上橡皮筋,一旦他即将发生强迫动作或行为,就用橡皮筋弹动他的手腕数十次乃至数百次,直到强迫观念消失、他感到疼痛,从而达到抑制强迫行为的目的。

4. 洁癖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依据:以洁癖为主要症状的强迫性神经症。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根据有病、无病三原则,求助者知识、情感、意图统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我认知,自行就医,无逻辑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疾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阵发性恐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焦虑症,是一种由于预感到不利处境而产生的似乎难以应付的内心紧张和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运动不安等症状。患者虽然表现出焦虑,但焦虑症状并不是主要症状,主要症状是强迫行为,焦虑是伴随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5. 患有强迫症有什么危害吗?

“洁癖”与卫生无关。所谓“洁癖”,就是对卫生,尤其是手的卫生十分谨慎。一天要洗几十次手,每次都要涂三次肥皂,每摸到什么东西,都要洗一次手,否则会痛得厉害,什么事都干不了。先洗手,再洗胳膊、手肘,甚至肩膀,皮肤都变得粗糙起来。一到家,就得洗手,不让家人随便坐,不欢迎朋友来访。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手,还要注意身边的其他人。比如,如果有人上完厕所忘记洗手,或者从外面回来没洗手,摸到了一些文件、用具,那么他就会对这些文件、用具很紧张,不敢去碰;和别人握手也很紧张;回家后也不放松,久而久之,这样的坏习惯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明知道没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该怎么办呢?像这样的“洁癖”患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他们整天过得很紧张,生活目标就是讲究卫生,整天注意病菌,无暇顾及其他,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洁癖”的症状属于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很常见、很顽固的心理疾病。患者主观上感觉到自己身上有一些无法抗拒、被迫、无奈的想法、情绪、意图或行为,能意识到这些不应该出现或毫无意义,但内心却涌现出强烈的焦虑、恐惧,不得不采取一定的行动来安慰自己。比如,你刚做完一件事情,就觉得手脏了,感觉很不舒服,所以要洗一定时间或者一定次数。如果不这样做,你就会感觉很焦虑,害怕洗不够的话,肯定会发疯。所以,每次洗的时候,你都会洗上好几遍,这样感觉会好受一些。但很快又会重复​​。强迫症有不同类型:

1、强迫思维表现为脑子里反复出现一些想法、怀疑、记忆、联想、疑问,这些内容毫无意义,却又无法摆脱。

2、强迫意图。患者常常被一些与自己正常心理状态相悖的欲望和意图所纠缠,产生一些可怕的冲动。比如,患者站在高处时有想跳下去的冲动,在阳台上抱着小孩时有想把小孩扔下去的意图,看到尖刀时有想杀人的念头等等。患者感觉很害怕,绝不会做出这些行为,但又无法控制这些意图的出现。

3、强迫行为。患者忍不住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数数、检查、洗漱或者某些仪式。强迫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过度疲劳、紧张、精神刺激等均可诱发疾病。患者性格往往敏感、固执、主观、急躁、强势、自控力差,或胆小、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谨小慎微、自卑、保守、死板。其实,讲卫生是为了健康,健康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创造价值或追求幸福生活,而不是为了避免生病。换言之,讲卫生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生活目标。讲究“清洁”,看似很卫生,却感受不到幸福,只觉得紧张、痛苦,觉得生活特别累,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人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洗手上,值得吗?所以,“洁癖”的价值观念首先要调整,好好想想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其次,越爱干净就越不容易生病?适度接触病菌反而会产生抵抗力。假设,两个人去一个有病菌的地方,一个是爱干净的“洁癖者”,另一个不是“洁癖者”,谁更容易感染病菌呢?是“洁癖者”。因为后者身上的一些病菌让他体内产生抗体,会对外来病菌产生抵抗力,而“洁癖者”则没有防御能力,病菌可以直入。进入成年之后,社会接触面很广,如果还是把自己搞得太干净,就更容易生病。心理咨询门诊里,就有很多有“洁癖者”的人,他们也容易得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就是因为太爱干净。如何消除“洁癖”的心理障碍呢?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即让他写下自己害怕的事物和场景,以及经常做的事情,由轻到重,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开始控制他的行为。比如,减少每天洗手的次数,由30次减少到25次,每次10分钟减少到7分钟。如果感觉特别不舒服,可以做放松训练或运动来分散注意力。逐渐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减少到只在饭前和便后洗手,每次不超过3分钟。这个治疗过程会持续数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要忍受痛苦,但治疗结果会让患者感到真正的轻松愉快。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少洗手并不会得什么可怕的病,因为病是从口入,不是从皮肤入。所以只要把入口关紧就行了。患者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当然最好是在心理医生的专门指导下进行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09:41 , Processed in 0.1440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