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年龄最小者是谁-诺贝尔文学奖年年都有吗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847
发表于 2025-4-19 22: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 年从未间断。是什么将“全勤读者”吸引来参与每一届上海书展呢?在这个 8 月,2024 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将会在 14 日到 20 日于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老地方,老时间,老朋友”,上海书展正使阅读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一位位“老朋友”全身心地“全勤”参与,一同书写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画卷。本报从今日起开始推出“上海书展 20 年·全勤读者”系列报道。在这些不曾爽约的“铁粉”的故事当中,我们可以见证一座充满书香的城市与爱书之人的双向奔赴。

2024 上海书展开始前的两周,文汇报旗下的融媒短视频《全网寻上海书展“全勤读者”》发布了。在不到 24 小时的时间里,“许蜜桃下午茶”视频号的后台涌入了很多点赞和留言。经过几次采访之后,一位上海书展 20 年的“全勤铁粉”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这位“全勤铁粉”是 63 岁的俞亮富,在 20 年的书展期间,无论是高温天气、台风天气还是暴雨天气,他每一届书展都没有错过。

第一届上海书展的情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脑海中,转眼间 20 年已过去。我不仅每届都会去打卡,甚至在 2019 年利用公休时间,7 天都沉浸在书展里,做到了“7 进 7 出”的全勤;去年除了 8 月 17 日,其余 6 天也都进入了书展,差一点又达成了一个全勤。像这样在“全勤”中表现出的极致状态,堪称书展的“大满贯”。

俞亮富家里有专门的箱子。这个箱子用于存放和上海书展相关的资料,比如入场券、纪念册、海报等。甚至还有标着书展字样的购书塑料袋。

他随时用手机记录书展的所见所闻,将这些记录串成了一个“美篇”App 的专题相册,这个相册图文并茂。每年夏天,他总是期待着 8 月这个爱书人的节日,20 年过去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也可以算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吧。

50元稿费、1000本签名书、无价的喜悦

东方网曾举办关于“上海书展走过 10 年”的主题征文。俞亮富是书展的常客,他找出过往的记录,然后进行整理并上传了《我的上海书展日记》。这份日记很快被编辑选登到了网站的首页。此外,他还从邮局收到了一张 50 元稿费的取款通知单。

攒下心仪名家签名本是不竭的动力源泉。



上海书展有很多中外名家汇聚。因为有这些名家,所以能收集到不少签名书。收集签名书是书展带来的一种附加值。俞亮富坦言,他喜欢收藏签名本,他在乎的不是签名本是否会增值,而是出于爱书人的对书的珍爱,以及对作家的一份敬仰。

网上存在专门售卖签名书的情况,并且要价很高。然而,对于这些签名书的真假难以分辨清楚。我这里拥有一千本宝贝,它们虽然有市场标价,但在签名时与作家面对面交流所积累的喜悦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这些签名书凝聚了我与书展之间的故事,就如同翻开纪念册,看到寄语、签名以及落款日期时,那热火朝天的场景会自动浮现在眼前。比如,俞亮富在 1981 年参加工作后,买的第一本书是王安忆的小说集《雨,沙沙沙》。他一直将这本书珍藏着。在 2009 年书展的上海图书馆分会场,他特意去寻找到了王安忆签书,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陈子善等学者,殷之光等演员,梁永安等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师生,以及出版人俞晓群,他们都与签名书有着紧密的联系。俞亮富对这些“追”过的签名书十分熟悉,能列出一连串的“高光”片段,比如陈子善、葛剑雄、骆玉明、陈引驰、熊月之等学者,殷之光、鲍国安、张杏声、温玉娟等演员,还有俞晓群写下“人书情未了”等情况。

2004 年第一届书展的首日,西一馆举行了《天地蛋》的新书签售活动。我为何对这一天记得如此牢固呢?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俞天白是我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那天,我请本家俞老师为我签名,并且还一起合影留念。我内心感到特别自豪。

2011 年书展开幕日,200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进行签售。一早出门时遭遇了一场雷暴雨。这场大雨后来被专程来沪的法国作家形容为让路边的树显得很幸福。由于突遭大雨,开幕式推迟了 1 小时。从 8 点半开始等待,一直等到 11 点多,排队 3 小时后,终于获得了《巨人》《飙车》的签名本和他的签名照。

2018 年,新书《衡山路》首发,这本书是关于衡山路的。10 位作者全部到场。作为住在衡山路边上的居民,他们当然要买一本。10 个签名幸福地“挤”满了一页。

2019 年书展收获颇丰。作家张抗抗的《分界线》出版于 1975 年,40 多年来一直渴望得到她的签名,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当时俞亮富提前做好准备,找出家里的一些藏书带到书展。一共签了 22 本书,其中有张抗抗、叶辛、阿来、余华、郑克鲁、韦力等。并且在书展上新买了 8 本书,所以本届书展收获很大,增加了 30 本签名本。

陈子善在业内以上海书展劳模闻名。俞亮富对他崇敬的这位学者的行踪十分了解。2019 年书展期间,陈教授在场内外举办了 14 场新书发布会,在场外还举办了 3 场出版座谈会。他的著作俞亮富几乎全都收集齐全了,这次新出版了《说徐志摩》,他自然要买 1 本请陈教授签名。2020 年书展时,俞亮富立刻奔赴分会场思南公馆去参加陈子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的分享会。这个分享会需微信预约,总共只有 30 个名额。在签到的时候,俞亮富才得知自己预约的是 001 号。

不光20年“全勤”,好几届还“7进7出”



上海书展很有逛头,每天都有满满的活动,活动内容丰富,质量也较高。一周内书展的活动密度如此之高,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能替代的。这就是书展吸引人的地方。有几届我多次进出书展,只要时间允许,我自然会多在书展里待一会儿。20 年来,书展有一次延期举办,一次停止举办,我总感觉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些什么。俞亮富记得,在 2022 年书展期间。喷水池广场的西侧特意设置了“书展历程展示区”。踏上那标有年份的红毯,增添了仪式感。就好像走在 20 年来书展淘书的道路上。

他向来喜爱书,尊崇“快乐读书”。现在上海除了 8 月的书展外,几乎每周都有读书会或讲座,这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书香满城的幸福感,也让他的退休生活更有滋味。俞亮富自幼就喜欢逛书店,平时经常前往福州路古籍书店和艺术书坊参加活动,还喜欢到明复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去借阅。

书展历经 20 年。那么,其中有哪些变化和未变之处呢?俞亮富经过思考后发现,未变的是书展依然以买书作为主要活动。而变化的方面在于,活动的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的参与程度也更加广泛。具体表现为,除了上海展览中心这个主会场之外,各个区的多家图书馆和书店也作为分会场参与其中。国际文学周对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互鉴起到了促进作用。

入场券设计愈发精彩。他和书友们发现,2004 年和 2005 年的入场券面上只印着“上海书展”以及日期、时间和地点,极为简单;2006 年的入场券印有书展标识 logo;2009 年呈现出“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主题标语;从 2011 年起开始冠名“书香中国”上海周……并且还区分了日场、夜场、指定日、团体、专场、赠券等。2018 年的书展陈列了历届的全套入场券。那些券面五彩缤纷,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停下脚步进行观赏。

最近两三年开始转为在线电子购票了,收藏纸质门票变得困难了,这有点让人觉得可惜。如果要给上海书展提出建议,这位对书展很忠实的粉丝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记得上海曾经评选过沪上十大藏书家、书香家庭等。实际上,书展也可以在这方面做些工作,发起更多的评选活动。

他观察到,2020 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立了“未来阅读”展馆。这个展馆恰好位于之前实体书店展馆的所在地。那么,这是否是一种“新老交替”的暗示呢?

星期二是书展结束的日子。这些年,每逢“相约星期二经典诵读会”,我都会赶到中央大厅。诵读声响起时,就意味着为期一周的书展即将结束。虽然新一届书展尚未开幕,但老俞在期待中已经透露出一丝不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0:25 , Processed in 0.0727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