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回复: 0

长安汽车今日股价-长安汽车今日股票深度分析-长安汽车股价走势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859
发表于 2025-4-20 06: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倪毓平 编辑|老编辑

[]

短短数月间,汽车行业形势有了深刻改变。问界新 M7 归来,斩获 10 万张订单。“科技新皇”M9 尚未正式发布,预定量已超 3 万辆。明日即将上市的首款轿车智界 S7 不仅赢得众多订单,还让行业严阵以待。S7 放出代客泊车视频后,理想迅速跟上,发布了几乎与之一模一样的行车片段。

不久前,AEB 争论达到了高潮,最终以何小鹏向老余拱手致谢老余的大度而结束。华为定义舆论与市场的能力,让人不禁联想到它在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行业竞争时的那些光荣岁月。

理想是第一个深切体会到其中厉害的企业。如今,问界的声量不断增加,理想在全面学习的同时,个别员工曾在微博中明确表示应该“分拆华为”。这或许只是少数人的一时冲动之语,但如今,华为与长安的合作让这个许愿成为了现实,只是,这可能是一个令人难以发笑的局面。

华为与长安在 11 月 26 日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依据此备忘录,华为打算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其中华为持股 60%,而长安汽车的持股比例不超过 40%。关于具体的股权比例、出资金额以及期限等事宜,将由双方另行进行商议。华为整合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这些资源涉及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方面。华为会为新公司的业务范围注入相关的技术、资产以及人员。

01

华为打造汽车生态联盟

值得注意的是,备忘录有这样的规定:目标公司会逐步对现有的战略合作伙伴车企以及具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开放股权,使其成为多元化的公司。这也就意味着,它将形成一个由华为来主导的、具有开放性的汽车生态联盟。

我们始终认为,中国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让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电动化且智能化的,并且是开放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个有“火车头”引领的开放平台。余承东在谈及合作事宜时这样说道。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与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的合影照片里,深蓝汽车 CEO 邓承浩的身影也出现了。据报道,他在朋友圈转发并配文,称要一起打造遥遥领先的智能电动车。这或许是双方合作后又一获益的品牌。此前,市场流出一张华为车 BU 领导莅临深蓝指导的照片,这预示着深蓝或许会入股新公司。

双方合作消息公布之后,赛力斯在深夜紧急发布了情况说明。赛力斯表示已经收到了华为独立公司的邀请,并且正在论证参与投资与合作的相关事宜。同时,赛力斯强调,目前自己是华为车 BU 合作最为深入、范围最为广泛、装车量最为庞大的整车合作伙伴。车 BU 进行了战略调整,然而这并不影响双方之间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不会对赛力斯的零部件供货关系造成影响,并且不会影响为 AITO 问界的车主以及潜在用户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

11 月 27 日下午,余承东确定了与赛力斯的合作关系。他表示,“鸿蒙智行是当前华为与车企合作最为全面、最为紧密且最为深入的模式”。同时,他还指出,“赛力斯是我们鸿蒙智行模式中合作最早且合作最深的车企伙伴”。

市场影响如涟漪般扩散并体现在股价上。今日开盘时,赛力斯的股价下跌了将近 5%。在最近一个月里,随着问界销量的爆发,赛力斯的股价向上猛涨,曾经达到 99 元的高位,而现在报收于 76.09 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长安汽车在今日大幅上涨了 10%。

今年开始后,问界的重新走红加快了智能驾驶的进展。在很短的时间内,汽车上车实现智能化成为了整个行业都认同的观点。华为的 HI 合作模式最终也将市场打开了:在比赛的下半场,那些不具备智能化优势的汽车企业只要加入华为的生态联盟,就能够迅速获得一张进入市场的凭证。

华为智选车业务主要涵盖 25 万到 50 万的高端市场。华为与长安携手合作,其目标显然是夺取 20 万以下更为主流的燃油车市场。过去,这块市场一直是自主品牌和合资车企争夺的重点。目前,比亚迪牢牢掌控着这个价位段的定价权。新势力对下沉市场怀有觊觎之心。小鹏与滴滴合作推出了子品牌,零跑的产品线已一字排开,宝骏也推出了品牌向上之作云朵,它们都打算在 20 万以下的价位普及智能化的体验。



过去的汽车国家队,旗下的自主品牌面临着智能化先天不足的短板,旗下的合资品牌也面临着智能化先天不足的短板。如果华为与长安的联合试点成功并且推广开来,那么这将会是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之后,汽车行业从未有过的大变局。

02

车BU部门的盈利压力

华为进入汽车行业,这是因为手机业务遭遇挫折而不得已做出的选择。2019 年时,华为距离成为全球第一的智能手机品牌仅差一步之遥。在受到制裁之后,华为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车 BU 部门,并且任命王军为新的 BU 总裁,让其向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进行汇报。任正非亲自签发了相关文件,确定了“华为不造车”的基调,还表示“以后如果再有谁建言造车,对公司进行干扰,就可以调离岗位”。

然而,在不造车的指导下参与汽车业务存在不同的解决思路。徐王二人提出,华为以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身份,为车企提供自动驾驶软件、计算以及连接技术,其业务的对象是车企,而不是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2020 年 10 月,华为正式推出了 Hi 模式。王军对这个业务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诠释,他说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将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在这一路线下,华为与长安携手推出了阿维塔品牌。

不过,这并非华为内部的唯一抉择。在这一年,车 BU 业务的管辖从 ICT 业务管委会被调整到了消费者业务管委会,余承东进入了这一业务的范畴。与 HI 模式不一样,他提倡发展智选车模式,他说:“倘若我们不参与其中,帮助车企把设计和体验做好,商业模式根本无法形成闭环。”

2021 年 5 月,余承东开始兼任车 BU 的 CEO。4 个月之后,王军的职务发生了调整,变为车 BU 的 COO,同时兼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总裁。在这期间,智选车业务发展得轰轰烈烈。华为与赛力斯发布了问界品牌,并宣布要推出问界 M5 和 M7 两款车型。

余承东期望把华为在手机业务里取得的成功复制到汽车行业。他曾大力计划在 2022 年售出 30 万辆车,打算一年就超越特斯拉,两年实现飞速发展。然而,无论是车 BU 的 HI 模式,还是智选车业务,都遭遇着诸多困难。

2022 年,问界 M5 上市了,问界 M7 也上市了。它们以 7.5 万辆的销量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黑马。然而在今年上半年,问界的销量急剧下降,最低时在 3000 辆左右徘徊。市场一度对它丧失了信心,直到新 M7 归来。

Hi 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合作车企存在犹疑。在 2021 年,上汽集团的“灵魂论”使得车企丢失技术核心的担忧展现在公众眼前。余承东还公开表明,北汽将会放弃 Hi 的合作形式,未来会选择其他合作模式。由此,Hi 路线陷入了势单力薄的尴尬处境。

他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今正遭受制裁,美日德的车企不会采用我们的方案;在新势力当中,李斌和李想为了追求市值以及掌控要点,也不会选择我们;而传统车企则担心会失去“灵魂”,那我们的东西究竟能卖给谁呢?

在问界新 M7 之前,“华为系”已有的销量情况不佳。2022 年,极狐阿尔法 S 全新 HI 版的累计销量未达 2 万辆。阿维塔每月的销量仅一千多辆。问界的两款车型被众多竞争者超越,其销量一度不再单独向外界进行披露。

今年 4 月,车 BU 部门一直未能打开局面,陷入了低谷。界面新闻表示,华为内部的研发人员已经在与猎头接触,准备另寻出路。员工们在私下里进行讨论,都说“留给老余的时间不多了”。并且汽车是一个非常烧钱的项目。从华为 2022 年年报来看,车 BU 部门已经累计投入了 30 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了 7000 人,间接投入超过了 1 万人。

车 BU 目前在华为内部属于唯一亏损的业务。今年上半年,汽车业务获得的收入为 10 亿元,而这 10 亿元的收入无法覆盖规模达百亿的投入。对于正处于制裁之中、需考虑生死存亡以及业务持续发展的华为而言,保存现金流以及创造收益是衡量汽车业务的重要标准。

华为曾有计划,车 BU 要在 2025 年实现盈利。最近,有媒体报道,车 BU 的扭亏目标提前到了明年。即便到了关注度空前的今天,这依然是一项有压力的考核任务。余承东在人潮拥挤的鸿蒙智行展台上提到,经过多次计算,智界 S7 的四个版本全部亏本销售。他表示,华为还是希望后续能够扩大规模,以此来降低成本。

因此,车 BU 部门多次传出打包出售的消息是可以理解的。今年 8 月,有消息人士称,华为有意与重庆国资委进行合作商谈,促使车 BU 独立运营,其形式类似于荣耀单飞,不过这个消息被华为否认了;11 月,传闻中的合作对象变成了大众,有报道称,大众汽车计划将华为包括智能驾驶在内的软件技术进行打包购买,以此来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大众中国的 CEO 冯思翰确认了存在合作的可能性,然而,双方尚未有明确的合作。

03

新造车难以避开华为



华为与长安达成了合作。这仍然代表着“不造车”的核心。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合作中再次强调,华为坚持不造车,而是要发挥自身在 ICT 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营销能力,去帮助车企造好车并且卖好车。我们会一直持续地履行对客户和伙伴的承诺,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崛起。

广汽集团曾宣布与华为在谈判中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然而在最近它松了口风,明确地表示:华为一直是他们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他们的合作项目仍在积极地推进当中。

根据摩尔定律的推断,人们觉得智能电动汽车的最终结局很可能会参照手机行业的发展路径。它会从曾经“中华酷联”的激烈纷争状态,逐渐过渡到如今的“华米 OV”格局,而牌桌上的位置是有限的。2023 年到 2025 年是被视为行业淘汰赛的窗口期,李斌觉得车企年销 200 万辆是生死线;何小鹏把晋级门槛设定为年销售 300 万到 500 万的规模;理想曾做出预测,最终能留在牌桌上的或许只有 5 家企业,华为、比亚迪和特斯拉都在这 5 家之中;王兴曾面对华为入局这一情况,感慨特斯拉终于有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

只是,智能化加速到来之际,上半场处于领先地位的选手已经遭遇到了落后的威胁。

王传福曾着重指出精准战略对企业的重要性,他说:“倘若企业的战略方向出现错误,即便丢失 50 亿或许也不算多,然而要是丢失了三年的时间,那可就非常重要了。”比亚迪之前曾对智能化的应用有所轻视,如今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智能化市场时,王传福或许深切地感受到了错失时间所带来的焦虑。一旦华为的技术得到广泛的赋能,那么,比亚迪一直坚守的 20 万以下市场将会面临极大的威胁。

理想正在努力补足短板。CEO 李想承认,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比预期晚了半年,不过他坚信能够让理想汽车在明年上半年进入智驾第一梯队。按照规划,其智能驾驶团队在明年将会扩充至 2000 人。

事实上,HI 模式出列且华为与传统车企陆续合作。这不仅对现有的头部品牌构成威胁,更为重要的是,隐含了重写市场格局的可能性。当长安汽车与华为的组合被市场验证后,华为与传统国企的合作公式将改写新势力或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颠覆者统治市场的终局。在新势力们约定的那张牌桌之外,始终会有一片市场空间留给华为系的一员。

传统车企具备市场规模和供应链。如今,它们在市场的洗牌过程中获得了一次重新进行选择的机遇。借助与华为的技术合作来融入市场,进而获取相应的市场份额。

硬币的另一面是,对于新势力来说,蛋糕变小了。市场会被分成华为系与非华为系。天花板已经出现,不管新势力怎样发展,都没法超越这个事先划定的势力范围,就如同当年外资车企进入中国时,合作对象早已被圈定好了。

这层限制也会降临在智选车业务的面前,并且是一视同仁的。余承东在广州车展中把“鸿蒙智行”的覆盖范围确定在了四个企业里,分别是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

未来 5 到 10 年,存活下来的汽车厂家只会是少数。余承东表示,从长远角度看,那些与华为紧密合作的厂家也能够存活下来,从而成为这一代当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0:56 , Processed in 0.0753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