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全国人大代表王焰新:制定国家重大应急关键技术攻关指南,加强防灾救灾能力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847
发表于 2024-10-7 07: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3月3日上午,湖北101名全国人大代表前往武汉站,乘坐高铁前往北京,出席3月5日开幕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抵站当天,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湖北代表团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有关草案,讨论通过有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彦新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他带来了制定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关键技术指导意见、制定区域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等多项建议。新京报记者就新时代如何加强防灾救灾能力、高校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等话题独家采访了王彦新。

浅谈地质灾害与新一轮矿产勘查

需要集中精力克服“卡脖子”技术

新京报:我国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去年,我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000多起,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您认为,我国现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增强防灾救灾能力?

王彦新:从理论上讲,我国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分布广泛。灾前预防尤其是滑坡时间预测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传统的地质灾害统计经验模型缺乏物理机制,预测成功率不高。 。从技术角度看,在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复杂危险环境下地质灾害监测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突破。此外,在管理层面,地质灾害抗灾能力的社会防灾减灾体系尚不健全,地质灾害科普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广大群众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

我认为,加强防灾救灾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制定政策引导地质灾害新技术自主研发,突破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卡脖子”技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监测仪器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工程中心,实现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卡脖子”技术新突破,开展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卡脖子”技术的新突破,开展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尖端智能监控装备技术与装备的推广与应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升级。

二是推动灾后救援向灾前预防转变,加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具有韧性的社会防灾减灾体系。面向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国际前沿学科和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

最后,加强地质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培训,切实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质量。

新京报记者:自然资源部表示,今年将继续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什么矿产资源如此重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提升战略矿产资源支撑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实践?学院和大学可以带来哪些优势?

王彦新:据统计,世界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产资源。我国有20多种矿产对外依存度超过30%。其中,11类矿产对外依存度超过70%,包括石油、铜、镍、锰、钴、铬等,对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链安全影响巨大。 2021年,矿产安全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与粮食安全一起纳入国家安全总体格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拥有储层成矿理论研究、勘查技术与方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环境保护、矿业法律法规等全链条学科体系和科研创新。该平台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宗金属矿产、战略矿产、能源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勘探评价实践中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面对新一轮矿产勘查突破战略行动,学校组织召开“提高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能力专题会议”,成立矿产勘查突破战略行动工作小组,用全校力量统筹协调、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有组织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当前,推动新一轮矿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根本上要依靠拔尖创新人才实现成矿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创新。学科大学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巨大的​​潜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强高层次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提高战略矿产资源保护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深部地下和深海资源利用、绿色勘探、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技术。综合利用,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瓶颈问题。

同时,还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国际合作和留学生培养方面的优势和资源。例如。近年来,我们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中非地科合作中心非洲研究院、中国-东盟地科合作中心东盟研究院。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矿业合作计划,为保障国际矿产资源供应链、产业链安全作出贡献。



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释放活力,赋予创新人才和团队更大自主权

新京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去年,学校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也实现新突破。新时代,高校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

王彦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织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扎实、创新人才集聚的特色和优势,当好“国家队”科技创新,肩负建设强国的“民族责任”。

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方面”。 “四个定位”科学回答了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大学要遵循这一点,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卡口”领域、国家安全等长期挑战,敢于在科技领域“走在前面”。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最终取决于人才。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地作用,最大限度聚集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此外,高校要更好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不断培育科技创新后备力量,培育“国家青年团队”。 ”为科技创新。

需要打造高能平台矩阵。高校要充分抓住新一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机遇,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牵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建设,努力打造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大科学装备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并以此为引领,加快打造有利于组织科学研究发展的平台矩阵,为支撑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协同创新能力要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龙头企业等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要注重与上述科研力量的结合,深入连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面提升创新效率。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牵头组织实施一系列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重大科学项目。

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高校要多元化创新资源,积极寻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建立稳定的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机制,赋予其更大自主权。深化评价机制改革,从传统的量化指标和绩效考核转向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有效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活力。

新京报:所有地质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实地实践。这些实践经验能给他们带来什么?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您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哪些能力?

王彦新:地质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索性兼具的专业。地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野外实践。野外实践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增加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同时,野外实习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端地学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高,意志和品格得到了锻炼,增加了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认识。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基础。 。我们在北京周口店、河北秦皇岛、湖北秭归、巴东设有地质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实习基地培养了数十名两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地质工程师和地质学家的“摇篮”。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四个方面的能力,包括锚定人生航向的能力、学会用志向和信念指明方向的能力、用长远眼光和批判性思维寻找答案的能力、用坚定的毅力和创新的理念来追求事业。 ,把“小我”融入建设强国、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

善于自学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信息时代,在线学习和网络资源使获取教育信息更加便捷,为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用专业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拓展认知边界,增强视野和洞察力。



学习他人长处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努力学习,广泛阅读;另一方面,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由之路。

自始至终都小心谨慎的能力。世界上最快的步伐就是坚持。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容易。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曲折。我们要依靠毅力不断克服困难,把理想变成现实。

讨论代表履职情况和建议

支持鄂西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快应对中部地区能源短缺

新京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是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的?

王彦新:我认为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天然联系,反映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和相关领域实际需要,更好接地气、体察民情、凝聚民智,惠及民生。 。

第二点,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自己的领域深入调查研究,“沉浸式”更“交心式”,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认清形势、准确识别问题。 ,使对策更加务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重大、重要、难点问题的解决,提高新的质量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去年您提出“加强深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您对今年会议的哪些主题感兴趣?你带来了哪些建议?

王彦新:今年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各类灾害事件的发生,给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尤其要大力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普及。

加强“双碳”人才培养。目前,我国“双碳”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增长迅速。构建健全以大学为核心、政府、企业、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双碳”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有效应对“双碳”战略重大需求显得尤为紧迫。

建议对土壤污染风险实行分区分级管控。我国土壤污染具有区域性、流域性、高地质背景区的特点。不同地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原因及程度不同。迫切需要对土壤污染风险实施分类分区分级管控。

建议支持湖北加快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对于推动西部地区大开发、解决湖北等中部地区能源紧缺问题、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两届院士表示|王彦新:迫切需要对土壤污染风险实施分类分区分级管控()

(原文发表于2024年3月6日新京报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0:21 , Processed in 0.1819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