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回复: 0

兰亭序书法作品欣赏-序书法-序书法怎么写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751
发表于 2025-4-20 23: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兰亭序》作品欣赏

《兰亭集序》,还有《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别称。在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的三月三日,当时担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共四十一人聚集在兰亭。他们一起赋诗饮酒。之后,王羲之把众人的名爵以及所赋的诗作编成一集,并且写了一篇序文,记述了流觞曲水这件事,同时抒发了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此序受到石崇《金谷诗序》的很大影响,并且它的成就比《金谷诗序》还要远在其上。

王立民/书(国际榜书联合会常务理事)

【原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在暮春的初始时节,众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相聚,是为了举行修禊之事。众多贤才全都到来,年少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澈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把它引来作为流觞曲水,众人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演奏丝竹管弦的盛大场面,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幽深内藏的情感。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煦,畅快宜人。抬头仰望宇宙的广阔,低头审视万物的繁多。借此可以纵目游赏,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享视听的乐趣,实在是令人快乐啊。

人与人相互交往,在俯仰之间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得,在室内畅谈;有的人通过寄托自己的情怀,在形体之外放纵不羁。虽然他们的取舍各不相同,安静和躁动也不一样,但是当他们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欣喜,自己暂时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快乐而自足,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就随之产生了。以前所感到欣喜的,在俯仰之间,已经成为过去的痕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引发感慨,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造化而变化,最终都要走向尽头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当看到前人引发感慨的缘由,就好像符契相合一样。每每面对文章时,总是叹息哀伤,而这种哀伤在心中却难以表达。由此可知,把生死视为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也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天,就如同今天的人看待过去。真是可悲啊!所以一一记下当时的人,记录他们所写的内容,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引发感慨的缘由,其情致是一样的。后来的读者,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感触。

【注释】

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是永和,时间从公元 345 年到 356 年,共计 12 年。在永和九年的上巳节这一天,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 41 人举行了禊礼,之后他们饮酒赋诗,事后将这些作品集结成一集,而这篇序就是由王羲之所写,用于总述此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禊礼之事:古代习俗,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聚集在水滨嬉戏洗濯,用以祓除不祥和祈求福佑,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诸多贤士能人被称为群贤。其中包括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在这里是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之分:像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属于年少的;而谢安、王羲之等则属于年长的。

(10)咸:都。

(11)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4)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用漆制酒杯盛酒,将其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漂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时,此人便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其中,“流”是使动用法,“曲水”即引水环曲成渠,用来流酒杯。

列坐在曲水的旁边。列坐的意思是排列而坐,次指的是旁边、水边。



(1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8)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19)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0)是日也:这一天。

(21)惠风:和风。

(22)和畅,缓和。

(23)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4)所以:用来。

(25)骋:使……奔驰。

(26)极:穷尽。

(27)信:实在。

人与人相互交往,在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夫为句首发语词,无需翻译。相与即相处、交往之意。俯仰表示时间短暂。

(29)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的意思是面对面的交谈。悟,和“晤”相通,指的是那种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依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来寄托情怀,让身体和形体处于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状态之外。寄,即寄托之意;所托,指所爱好的事物;放浪,就是放纵、无拘束;形骸,便是身体、形体。

趣舍各不相同:各自有着各自的爱好。其中,趣舍指的就是取舍,也就是爱好。并且,“趣”这个字,与“取”字是相通的。而万殊的意思是千差万别。

(33)静躁:安静与躁动。

(34)暂:短暂,一时。

(35)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来到。《论语·述而》中有记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有一本在句前有“曾”字。

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让人感到厌倦了。这里的“之”表示往、到达的意思。

(38)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9)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40)向:过去、以前。

(41)陈迹:旧迹。

因“向之所欣……以为陈迹”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因,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43)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4)期:至,及。

死生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这句话出自《庄子·德充符》。

契是古代的一种信物。在这种信物上刻字,然后将其剖成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此作为凭证。

面对古人文章时会叹息哀伤。临,指面对。

(48)喻:明白。

本来知晓将死和生视为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与短命看作相等是妄自造作的。本来,原本、当然之意。一,把……当作一样;齐,把……当作相等,皆用作动词。虚诞,指虚妄荒诞的言语。殇,是未成年便死去的人。妄作,即妄自造作、胡说。一生死,齐彭殇,这些都是庄子的观点。出自《齐物论》。

(5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5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5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4)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是为进行修禊祭礼。众多贤才皆汇聚于此,年长的年少的都相聚在一起。兰亭此地有高峻山峰,有高大茂密竹林。还有清澈湍急溪流,如青罗带般环绕亭子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然而喝点酒,作点诗,就能够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此日,天空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往上看,天空广大无垠;往下看,地上事物繁多。借此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享受视听之乐,实在是快乐至极呀!

人们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了一生。有时会在室内畅谈自己的志趣抱负,以抒发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则会借着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不羁地生活。他们各有各的爱好,在取舍爱好时各不相同,有的安静,有的躁动。然而,当他们接触到事物并感到高兴时,会一时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全然不觉老年即将来临。等到对所得到的东西感到厌倦,感情因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便随之产生。过去令自己高兴的事,转瞬之间便成了过往痕迹,依然不能不因此而在心中引起感触。况且寿命的长短,取决于造化,最终终归会消亡!古人说:“死生乃一件大事。”怎能不感到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感慨死生大事的缘由,与我所感慨的契合无间,无不对其文章感叹悲伤,却难以领悟于心。由此可知,将死与生等同的说法不真实,把长寿与短命等同的说法是虚妄编造的。后代之人看现今,恰如我们今日视往昔,此实乃可悲之事!我将当时参加聚会的人一个一个记下,同时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时代会变化,世事会不同,但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以及思想情趣是相同的。后世的读者,也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作品赏析】

文对兰亭的景致进行了描绘,也展现了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同时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的感慨,以及“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情感。作者的情绪时喜时悲,喜到极致便转为悲,文章的感情也随之由平静转变为激荡,再从激荡回归平静,充分展现了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美妙之处,正因如此,《兰亭集序》才成为了名篇佳作。全文分为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了兰亭的聚会盛况,并且写出了与会者的深切感受。首先点明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接着介绍了与会的人数众多且范围广泛,正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所说。随后描写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是“清流激湍”;然后用“映带左右”进行总写一笔。整个描写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写景之后,顺势引出临流赋诗这一内容,点明盛会的具体情况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并且说明虽没有丝竹管弦的繁盛场面,这是一种反面衬托的手法,用以更加强化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的日子恰逢天气清爽宜人之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互呼应。此时此地有良辰美景,能让人“仰观”“俯察”,也能让人“游目骋怀”,享受“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去欣赏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怀。到这里,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了“乐”字上。笔势疏朗简净,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且世事不常,紧密承接上文的“乐”字,引出了诸多感慨。首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具体表现,一种是“在室内怀抱情怀,面对面交谈”,另一种是“凭借着所寄托的事物,放纵不羁地生活在形体之外”。接着指出这两种表现虽然不同,但心情却是相同的。当人们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欣喜时,都会感到畅快满足,却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这种感受,是针对正文里“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产生的,着重写出了快乐而忘记悲伤。接着从“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欣喜”的快乐引出“情感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的忧愁,写出了因快乐而产生忧愁,发出了“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都要归于终结”的慨叹。文章到这里,推进到了生死的大问题。最后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来对全段进行总结,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表达了出来。

最后一段阐述作序的缘由。文章接着上文“死生亦大矣”展开议论,从自身的感受开始说起,指出常常发现“昔人兴感之由”与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相同,故而“未尝不临文嗟悼”,然而却无法说清楚其中的缘由。接着将笔锋转向对老庄“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全然是“虚诞”以及“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尊崇老庄。他们喜好进行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觉得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还把长寿的彭祖和早逝的儿童同等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够违背当时的风气。大胆否定老庄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作者从从古到今的事实中进一步推断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便“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待后人去阅读。即便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从理论上说明了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能让后人产生感怀。文字收束得很直接,然而所开发出的情思却一直绵延不绝。

这篇序言具有疏朗简净的特点且韵味深长,它突出地展现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同时,其用语玲珑剔透,读起来朗朗上口。它是古代骈文里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多个方面都有优势。在句法方面,对仗十分整齐,句意也进行了排比,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于一室之内晤言;或因寄所托,在形骸之外放浪”,二者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毫无斧凿之迹,语言清新且朴素自然。议论部分的文字也极为简洁,富有表现力,在用典方面仅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懂的典故,这种朴素的行文与东晋时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羲之的这种人生观与老庄学说所主张的无所作为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作者简介】

王羲之是汉族人,他字逸少,号澹斋。他的原籍是琅琊临沂,如今属于山东临沂。后来他迁居到了山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因为王羲之曾经担任过右将军,所以世人称他为“王右军”“王会稽”。王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种字体。他精心研究字体的态势,用心揣摩、努力追随。广泛汲取众人的长处,对各种字体都精通完备,将它们熔于一炉。摆脱了汉魏时期的笔风,形成了自己的一家风格,影响极为深远。他创造出了“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其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他是东晋的书法家,后人将其尊为“书圣”,他与儿子王献之一起被合称为“二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7:26 , Processed in 0.0689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