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特征文化美国企业的特点-美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787
发表于 2025-4-23 10: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周我们提及全美最受欢迎的航空竞赛,该竞赛将在今年 9 月完赛,完赛之后会进入停办状态。

赛事停摆,首先绕不开的内因便是风险。

赛事风险与厌恶风险

危险,是里诺这场老牌航空竞赛的B面。

机身、发动机以及飞行员都要接受里诺(航空竞赛)的检验,这是最为艰巨的检验。倘若机组存在哪怕是一点薄弱的环节,那么在里诺都必然会被暴露出来。

2011 年,里诺航空竞赛出现了赛事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事故。一架经过大幅改装的 P - 51D 在竞赛正激烈进行的时候,坠毁在了看台附近。此事故导致了飞行员死亡,同时还有 10 名观众不幸丧生,另外有 69 人受伤,后果极其严重。

事后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调查表明,是磨损的零件以及未经测试的改装致使飞行员丧失了对飞机的控制。

就在短短几秒内,一场突如其来的猛烈灾难发生了。

里诺航空竞赛在全美很受欢迎,它是美国民间广大航空爱好者的群体聚会。所以,一旦现场发生飞行事故,很可能会导致不小的地面人员伤亡。

从海恩法则的角度来看里诺赛场,事故存在诸多隐患和潜在风险点。例如,飞机在里诺机场十分拥挤,几乎水泄不通;飞机在滑行道上进行着危险的队形训练;在比赛中,联合编队时刻是最危险的。

这也是关于赛事停办的原因,官方所给出的原因之一:公共安全。

1964 年到 2010 年期间,有 19 名飞行员在里诺赛场上因坠机或碰撞而失去生命。2011 年发生事故后,赛事方吸取了教训,对赛事规则和参赛人员资质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收紧。然而,风险仍然无法避免,在 2014 年和 2022 年的赛事中,依然发生了参赛机型坠毁以及飞行员遇难的事故。

一篇刊登在福布斯网站上的评论文章,从赛事赞助商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厌恶风险。

里诺航空竞赛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且血液中流淌着航空文化的老牌赛事。按理来说,波音和洛马等美国航空制造业巨头应该会积极支持这一赛事。然而,实际上它们在赛事赞助方面却毫无热情,一毛不拔。



同样,美国的各大航空公司也是这样。这些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中,有许多人是里诺赛事的支持者,有的是竞赛的飞行员,有的是忠实的观众。

这些与航空、飞行最相关的巨头为何纷纷缺席呢?作者指出:它们厌恶风险,这一点在过去 40 年中已成为美国企业文化的一个可悲特征,可以对此进行解释。

航空竞赛与航空技术不再互相推动

“厌恶风险”被提升到了企业文化的高度,这或许是这些航空厂商们对航空竞赛不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

对比航空竞赛初兴的年代和今天,航空竞赛与航空技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航空竞赛初兴时,二者是互相推动的关系,但如今已不再是这样。例如,在里诺航空竞赛中强调的速度,在当前已不是航空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施耐德”奖杯的冠军机组,是老牌航空强国的名片。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为“王牌战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追忆昔日航空史上著名的水上飞机竞速赛“施耐德杯”大赛。此赛事注重对速度的极致追求,还推动着螺旋桨飞机逐步逼近完美的流线型,并且催生了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在最新、最前沿的空气动力学、液冷发动机等新技术的武装之下,如果某一国的参赛机刷新了纪录,必然会再次刺激他国不断跟进并超越,以期望夺回下一届“施耐德杯”。

更为重要的是,“施耐德杯”赛事的这些成果在二战期间的“王牌战机”上得到了应用和体现,这些“王牌战机”包括英国的“喷火”、美国的 P-51“野马”以及意大利的马基 C.202。

日本动画片《红猪》里,存在水上飞机竞赛的情节,该情节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在航空史上,意大利在这个时期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影片中红猪波鲁克驾驶过的机型中,有“马基”()公司的机型,这家历史悠久的意大利航空企业,如今已成为意大利知名的防务企业莱昂纳多的一部分。

“施耐德杯”俨然成为了一场国家级的航空工业体系的竞赛。

但如今,在里诺竞赛中,那种为了获得国际声望而“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施耐德杯’”的精神显然已经不复存在了。

时移世易,里诺赛场上飞机飞得再快也快不过“开加力”。赛场上,更多的是美国民间广大航空爱好者个人之间的好胜心,还有他们对超越自我的追求。

里诺航空竞赛厂商的“速度之王”获得成功,其原因是当时美国的航空业很发达。

里诺航空竞赛上的九连冠机型,其成功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它背靠了成熟发达的美国航空制造业。

垄断冠军再次成功,不见得能给“大航空”带来多少回馈。它也不会像昔日“施耐德杯”那样,对同时代战斗机设计有帮助或者大力促进。



与同时代诞生的 YF-22 相比,它作为新一代战斗机早已不再追求速度,而是在“隐身”方面下功夫。因此,今天这些航空巨头对里诺航空竞赛缺乏热情是很自然的,因为仅从航空技术的角度来看,双方早已分化成了不同的领域。

2021年里诺航空竞赛上,F-35A演示小组到场捧场。

“绿色航空”会开启航空竞赛新纪元吗?

风险和技术是航空竞赛本身所具有的先天特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航空竞赛的最终命运产生了影响。

不过,今年 9 月之后里诺航空竞赛是否还会有续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航空竞赛的定论。无论其是否有后续,我们对航空竞赛的定论都不会改变。不管 9 月之后里诺航空竞赛的情况如何,都不会左右我们对航空竞赛的定论。

在人类航空技术刚刚开始萌芽的过去,航空竞赛在航空技术方面发挥了作用,对飞行人才的培养(感召力)起到了作用,对航空在大众民间的推广起到了作用,甚至对大众文化的塑造也起到了作用,且这些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

杰奎琳·考克伦赢得了长距离飞行横贯美国本土的“本迪克斯杯”。在“二战”时期,她创立了 WASP(空军女飞行员)。她成为了第一位超声速飞行的女性。在她的一生中,她所保持的速度纪录比航空史上任何一位男性或女性飞行员都要多,她所保持的高度纪录比航空史上任何一位男性或女性飞行员都要多,她所保持的距离纪录比航空史上任何一位男性或女性飞行员都要多。

飞行纪录不断被刷新,庆祝活动万人空巷,有人一夜成名成为国民偶像等等这样的故事在航空史上一次次上演。航空技术曾一度成为最前沿技术的代名词,飞行也曾一度成为潮流风尚,使得各界名流都对其趋之若鹜。

时代的风不断吹拂,飞行原本是昔日少数人、阶层才拥有的,如今却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飞机也早已失去了神秘的色彩。

在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潮的冲击之下,如今大众文化中的飞行魅力尚存几分,这都是一个问题。

毕竟从感受飞机在头顶几米处低空飞掠的情景中,从鸟瞰翼下大江大河的景象中,从里诺赛场的速度与激情中所获取到的多巴胺、肾上腺素的量值以及那种飙升的快感,不一定就不能从那块小小的屏幕中获得。毕竟屏幕的门槛更低,获取这些感受更简单、更直接、更强烈,只需要动动手指,就会有智能算法为你推荐“更抓人眼球”的内容。

乐观地看,结合当前的航空技术趋势,全行业都在“绿色航空”方面积极发力。这或许会催生出新的航空竞赛,例如动力换成 SAF 可持续燃料,采用混合动力,使用氢能、电力,让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成为竞赛飞机等。

例如,著名的“红牛特技飞行世界锦标赛”,2019 年后停办了,不过已经公布了未来几年的恢复计划。计划表明,组委会正在思考把上述这些“新”飞机分阶段引入当作竞赛飞机,“凭借赛事为未来的航空、城市空中交通以及可持续动力、清洁技术等创造一个展示的窗口”。

那么,对于即将落幕散场的里诺航空竞赛而言呢?筹备者们摩拳擦掌,参赛者们备战,他们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让所有人聚在一起。这是最后一年,让我们去做吧,让我们轰轰烈烈地把它送走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8:25 , Processed in 0.0642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