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数据(表 4)得知,难度表中的动作数量最多的是 C 组跳与跃类动作,这类动作以身体爆发力为主;利用率最高的是 D 组柔韧与变化类动作。D 组的利用率最高。其一,难度表中可供选择的难度动作较少,仅有 30 个。其二,我国女运动员普遍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相对消耗体力少且分值大的柔韧类难度动作是她们的理想选择。统计显示,女单前八名的 8 套动作里出现了 17 个 D 组动作,平均每套有 2.1 个。其中有两套动作运用了 3 个 D 组难度系数超过 0.5 的动作。并且,我国的男运动员在柔韧素质方面与女运动员的差距正在逐步变小,在男单的 8 套动作中,D 组难度动作一共出现了 15 个,平均每套是 1.9 个。
其中有两套动作,每套动作编排了 3 个分值超过 0.5 的 D 组动作,这些动作的分值加起来达到 1.5 分。规则中数量最多的是 C 组难度动作,其利用率排在第二位。C 组难度动作的难度分值较大的也很多,所以它的选择余地比其他组别的大得多。这 16 套动作里,平均每套动作选用了 7.7 个 C 组难度动作。A 组难度动作主要是展示上肢力量,其利用率处于第三位。通过观察得知,男单在 A 组动作的采用率比女单高,女单在 A 组动作的采用率相对男单较低。
单平均每套会采用 1 个 A 组难度动作,其平均分值仅有 0.47 分。男单平均每套则采用 1.6 个 A 组难度动作,平均分值是 0.58 分。这表明女运动员的上肢力量比男运动员弱。所以在女单成套动作中,通常只会选用 1 个 A 组难度动作,并且难度系数不高,这样就能确保动作可以完美完成。B 组支撑类难度动作的利用率处于最低水平。在 38 个动作中,仅有 3 个动作在比赛中出现。通过现场观看以及录像观察可以得知,男、女单人前八名的 16 套动作里,有 14 套采用的 B 组动作是直角支撑转体 720°,有 2 套选用的是直角支撑转体 540°,还有一套使用的是分腿支撑转体 720°。这表明,随着我国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还有对整套动作流畅性的追求,纯静力性的支撑以及水平动作已经被高水平运动员所淘汰。然而,与
被采用的三个动作等值的高直角支撑转体类在整个比赛中无人使用,被采用的稳定性相对较差的单臂分腿支撑转体类在整个比赛中也无人使用,这说明我国运动员在 B 组难度动作多样性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多样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操化动作组合、过渡动作、移动路线和空间结构的多种多样;二是所选用的 C 组跳与跃类难度动作的空中姿态的多样化。也就是说,在一个成套中,不管选择多少个 C 组难度动作,每一个难度动作的空中姿态都不能相同。为了解我国运动员在 C 组难度动作的选择情况是否符合最新发展趋势,我们把难度表中的 169 个 C 组难度动作按空中姿态进行分类。这些动作分为以下 8 个类别:团身跳类,科萨克跳类。
屈体分腿跳类、屈体跳类、横劈腿跳类、交换腿跳类、剪式变身跳类和纵轴转体跳类。接着对男单、女单的前八名的 16 套动作里的所有 C 组难度动作进行统计与分类。据统计资料表明,这八个具有不同空中姿态的动作在选用频率上有明显的差异。在分值相同的情况下,科萨克跳类动作与屈体分腿跳和屈体跳类动作相比,其用力半径较短,所以更省力。而且在空中也更容易控制身体姿态,这有利于下一步的空中转体落成俯撑或成劈叉。正因如此,运动员更倾向于选择分数较高的科萨克类动作。在 16 套动作中,这类动作共出现了 36 次,成为选用频率最高的 C 组难度动作。选用频率较高的有屈体分腿跳类、团身跳类和剪式变身跳类。选用频率较低的是空中横劈腿跳类,它对柔韧性和协调性要求都很高。
这表明我国运动员在 C 组难度动作的选择方面具有严重的倾向性。此外,在 C 组难度动作多样性的选择上,我国运动员与规则的最新发展趋势存在一定差距。在我们所观察的 16 套动作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难度动作空中姿态重复的情况。其中女单第一名的成套仅出现一次空中姿态重复。其余成套有的出现两种空中姿态各两次重复,有的出现一种姿态三次重复,还有四套动作出现一种姿态重复四次。显然,这样达不到动作多样性要求。所以,今后训练工作的又一重点是克服选择难度动作的单一性,全面发展运动员的柔韧、力量、灵敏、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国内运动员和国外运动员在难度动作的选择以及完成情况方面存在差距。 国内运动员在难度动作的选择上可能与国外运动员有所不同,并且在完成这些难度动作时的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 国外运动员在难度动作的选择和完成上或许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国内运动员在这方面可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进。
动作系数低,完成质量差,被扣分值多;国外运动员动作系数高,完成质量相对高,被扣分值少。这说明我国运动员在难度动作的选择和完成质量方面都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高度不够,开度不大,转体度数不足,落地成俯撑或劈叉不规范,身体姿态不美,有的运动员选择的难度超过自身实际能力在比赛中出现失误等情况。表 7 能充分表明我国运动员的完成率比国外优秀运动员略低。我国运动员对高组别(E 组以上)的难度 5%动作掌握得不多,高组别的难度动作大多集中在 C 类和 D 类。要达成 E 组以上的高难动作,需以良好的柔韧素质作为基础,以准确的空间、时间感觉作为先导,以出色的肌肉力量作为保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