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从好奇心出发,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我的科学生涯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703
发表于 2024-10-8 05: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科学生涯始于好奇心。

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对生命科学和基因育种领域动植物生长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怀着这份好奇心,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我考入了南开大学生物系,主修遗传学,开始正式接触生命科学——一个有趣但未知的领域。

记得有一次,我被派到南开大学实验农场负责田间作物管理和观察。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学生,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农田。脚下坚实厚重的泥土,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农作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鲍文奎先生进行的八倍体小黑麦育种研究处于世界前沿。他选育的小黑麦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耐寒、耐瘠等各种抗性也明显优于普通小麦。作为一名学生,我向往这样的农业创新工作,并立志报考鲍文奎研究生学位,从事优秀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创造。

但不幸的是,我没有通过考试。据说,鲍先生更喜欢农业专业的学生。他认为,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事业。因为伟大,所以困难,有农业出身的人才能吃苦。

这次考研失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做农业研究,能吃苦是第一要务。

1983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恰逢中国水稻研究所成立,我就到南开大学招聘。对农业研究的执着让我选择了水稻研究所,在那里我真正开始投身于水稻育种。也是在水稻研究所,我才真正开始懂得什么叫农业能吃苦。

农业科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能仅仅坐在实验室里完成。

粳稻育种后期,我和已是中科院院士的师兄林洪轩被分配到海南南繁基地。在那里,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老稻人的艰辛。冬天去海南,夏天回杭州,一年当两年。由于交通不便,南繁只去南繁半年。回程时,我们经常买不到票,只能先到广州或湛江,然后再回到杭州。我们坐了24个多小时的硬座火车,途中还要搬运好几箱种子,每个铁箱有四十、五十公斤重。 。



我的前辈们经历过更为艰难的“南方扩散时期”。在“三蚊一菜”的时代,他们睡茅屋,吃野菜,背种子,拖行李,走南闯北。一代代稻农就像候鸟,年复一年地迁徙。

为了做好水稻育种工作,我在40多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了杂交和调查。我的头上满是汗水,双腿也是泥泞。

水稻育种研究工作是极其智慧的,但也需要坚持和毅力。

水稻有近4万个基因,杂交意味着有数千万个基因组合。对于饲养者来说,寻找自己需要的群体是一个极其繁琐和复杂的工程。

除了传统育种之外,多年来我还喜欢走遍乡村寻找野生稻。野生稻含有许多栽培稻所缺失的优良基因和性状,可用于育种。传统的杂交育种需要人工在田间寻找表现优异的植物,然后进行培育和选择。除了育种者普遍青睐的强壮植物外,我还经常关注那些形状奇特、看似瘦弱的植物,因为极端的性状很可能表明存在值得探索和利用的基因。而且,基因不会说谎。它们的差异决定了高矮胖瘦,甚至决定了大米的口感和品质。只有找到这些基因及其作用方式,才能真正找到提高水稻育种效率的最佳途径。

自从1983年加入水稻研究所以来,我的兴趣一直没有改变——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几十年来,我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倾注在优良种质资源的创造、选育和利用上。为了做好这件事,我四处奔走,在稻田里呆了四十多年。

在外地做科研确实很辛苦,但是汗水和努力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感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勤奋进取的精神品格是我最敬佩的。在米业工作的这些年,我懂得了,吃苦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不断地面对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只有吃苦,才能做到更好的自律,未来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大。

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瓶颈期是常有的事。它们看似是麻烦,但实际上是机遇。它们将成为我们深入思考、超越自我的黄金时期和转折时期。



要度过瓶颈期,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知识是有限的。做科学研究,一定要多交流,多讨论,多学习,紧跟前沿动态,不能闭门造车。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

耕种是艰苦而漫长的。一个好的品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培育出来。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如何在顺境中坦然面对,抵御诱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雄心、承受压力,都是考验。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想获得成功,你需要坚持不懈。只有日复一日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不畏艰难,才能有所收获。

种田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我翻遍了广阔的大街小巷,在无尽的山野沟壑中寻找,只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组合,更好的资源,培育更好的品种。这样的工作也许很无聊,但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觉得自己的初心依然如故,大米还有很多奥秘需要探索。

2021年,我将把自己研发的水稻新品种“小微”送上太空,探索在太空种植农作物的可能性。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既要立足大地,培育人们的幸福生活,又要仰望星空,为未来的星海之旅做好准备。

如今,农民比老一辈幸福得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准确识别每个基因的作用,提前预测不同组合的效果,并进行精准设计和育种。这是革命性的。这些变化也是未来育种的趋势。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育种,必将使育种更快、更精准。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采访编译)

《光明日报》(2024年9月2日第01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5:39 , Processed in 0.1270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