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武汉火神山医院:分秒必争的生死决战,ICU 病房里的生命保卫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775
发表于 2024-10-8 13: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中)、副主任宋立强正在查房(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玉国 摄

新华社武汉3月23日电 题:为生命与时间、速度、死亡作斗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生死战”

新华社记者 李云 贾启龙 廖军 侯文坤

传染病ICU病房被称为“红区”——

监视器数据不断变化、滴答作响并发出轻微的噪音。

电子表上的数字无声跳跃,一秒一秒消失。前一秒还平静,下一秒就激动不已。

尽力挽救尽可能多的COVID-19患者生命,提高救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是湖北省和武汉市现阶段疫情防控的首要任务。

主战场湖北目前在院住院病例4593例,其中重症病例1343例,危重症病例371例。

分秒必争,火神山医院ICU病房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场生死之战。军队中的白衣士兵与时间和死亡搏斗以求生存。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正在询问患者病情(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玉国 摄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李文芳在患者床边贴了一张写有注意事项的A4纸(2月24日摄)。新华社发(吴浩宇 摄)

坚守最后一道坎,才有生的希望

“嘟、嘟、嘟、嘟、嘟……”监视器上红灯闪烁,警报声响起。

呼叫值班医生并穿戴好防护用品;跑进病房,进行抢救;迅速诱导气管插管、有创辅助通气……又一名呼吸衰竭重症患者成功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

“你可以走快点!”汗水顺着张西京的护目镜滴下来。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了20多年,他早已习惯了与死神“为人而战”的节奏。

50岁的张西京说话轻声细语,脚步轻盈。作为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他优雅、安静,每天都在与死神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搏斗。

己亥末庚子春初,病毒袭来,江城陷入困境。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累计确诊病例5万例,约占全国确诊病例的60%。面对这场建国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最困难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帮助湖北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最艰巨的任务就在眼前。

在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截至3月23日,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已从最高峰的1万余例下降至目前的1714例。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来自各省区市的1.4万名当地援鄂医疗人员已逐步撤离武汉。但重症救治团队仍坚守在武汉重症定点医院救治。他们仍在千方百计抢救重症患者。危重病人。在武汉奋战近60个日夜的张西京就是其中之一。

武汉市蔡甸区知音湖畔,曾经布满荷塘和土堆,完全荒芜。为送出瘟疫和战死而“锻造”的火神山医院,集结了全军1400名医护人员,成为这场战“疫”的应急尖刀。

ICU病房——这把尖刀的刀尖,也是火神山医院收治COVID-19重症患者数量最多、最严重、数量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症医学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医院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我国,自汶川地震救援以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跟随张西京的脚步,踏入“红色区域”,里面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在这间大湾病房里,两侧病床上的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手背、嘴巴、鼻子、动脉里都插着各种微小的导管。

曾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张西京,抢救和治疗是他的强项。但这一次对张西京来说是一次大考验:病例基数大、疫情猛烈、无特效药……张西京和他的团队面临重重障碍。

“重症医学科是医院的压舱石,只有ICU病区稳定了,其他病区才敢放心收治病人。”张西京说。



收治病人前,张西京作为科室主任,手里拿着图纸快步走着,巡视施工现场,改图纸、调整方案、按程序办事。红黄绿区怎么设置,ICU病房的走廊怎么布局,换隔离衣的房间应该有多大,甚至在测试房间的时候,他都留在现场,观看施工团队以确保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经过48小时的努力,张西京团队使科室设施满足感染控制要求,保证了医院及时收治重症COVID-19患者。那段时间,张西京每天奔波于病房、工地、住处,每天行走三万多步。

2月9日,张西京和他的团队收治了第一批患者,正式打响了一场面对病毒、与死亡作斗争的“生死战”。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李文芳为患者诊治(2月24日摄)。新华社发(吴浩宇 摄)

3月20日,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中)陪同一名81岁的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CT检查。新华社记者 王玉国 摄

白衣战死神,手持铠甲与时间赛跑

“1、2、3!”一声“翻身指令”划破了安静的病房。在张西京的指导下,90后护士唐梅保护好患者头部和气管插管,并与另外4名护士一起帮助患者换衣。躺着。虽然只是几分钟的手术,但护目镜里已经有汗珠在滚。看到病人生命体征稳定下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对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当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仍无法改善氧合时,俯卧位通气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唐梅说,这样的手术每天都在进行,每一次的动作,他都要小心翼翼。

大多数重症患者肺部有大量的炎性痰塞,阻碍氧气的吸入,将导致患者走向死亡的深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这个治疗过程是在高浓度病毒气溶胶环境中完成的,相当于插管的风险。与插管的快速修复不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时需要暴露在污染的环境中半个小时。

“这样的治疗每天都在发生,只要对病人有用,我们就不能退缩。”张西京的团队正在做与死亡搏斗的工作。

病情变化很快。紧急救援时,每一步都以秒计算,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当病人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时,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要等待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快,是为了救人;慢,也是为了救人。”这是付玉佳护士听到科室副主任李文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一天早上,刚进病房,付雨佳就看到每张病床的床头都贴了额外的提醒:“检查患者鼻腔内的气管插管长度是否合适,防止脱落!”

那是李文芳打印出来的,一一贴出来的。

第一天夜班,监控器突然报警,李文芳立即跑了过去。 “血氧饱和度探头正确,氧源正确,氧气管道通畅。”检查无误后,李文芳想了想,打开了病人的口罩。问题确实隐藏在面罩下面——一根高流量通气管伸出来。鼻孔外,导致患者的氧饱和度下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疾病不同,每个病人的病情也不同,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这就考验我们的抢救效率和治疗耐心。”这一次,张西京团队面临着新的课题。

目前,救援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

“细节!团队!”这是张西京眼中的关键,也是火神山重症医学科与死亡作斗争的“看家本领”。患者存在个体差异。 30名医生、50名护士分别来自呼吸科、消化科、神经科、麻醉科等不同医院和科室。“每一个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都是多学科团队协作的结果。”这场战斗最终落实在治疗和护理细节上,帮助患者战胜病毒。”

53岁的李文芳最近多了一个习惯。除了例行查房外,他还与护士一起查看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以及各种诊疗设备的工作状态;

科室副主任宋立强有条件反射能力。当他看到护士给俯卧位的病人通气时,他会立即跑到病人床边盯着看,确保管子不脱落或损坏;

护士路向妮额头上的伤疤还没有消失。她每天走进病房,忍受着防护装备的不适,同时也保证每一条医嘱得到及时、准确的执行;

……

“任何时候,生命都是第一位的。”生死攸关的地方,张西京的团队竭尽全力守护着每一缕微弱的烛火。

一系列的数字记录了无数次与死亡的战斗。

截至3月22日20时,该院累计收治患者3040例,其中重症病例1442例,危重症病例125例,累计出院2284例。目前,在院住院患者690人,其中重症、危重症228人。

火神山医院医疗部副主任周全表示,为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火神山医院建立了病区、科室、医院三级会诊制度,组织专家组开展现场查房、会诊,确保危重症患者“一人一例”救治;在广泛使用恢复期血浆、中药、托珠单抗、ECMO等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医院还建立了成熟的筛查评价和疗效评价治疗体系,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这里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每一次救援、每一次日常护理都是团队努力的补充。”陈静说。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情。

“总是有遗憾的,几天内死亡的人数,相当于我原来医院科室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张西京握紧拳头,一遍又一遍地打腿。他的声音变得哽咽:“我上了呼吸机,插管,ECMO,但还没恢复……”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为新入院患者检查胸部CT(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玉国 摄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中)与医生讨论患者病情(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玉国 摄

承载生命的重量,迷彩军服勇敢前行

“1:00、1:21、1:25、1:30、1:40、1:42……”这是护士牟志辉手机上“闹钟列表”的第一页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每四个小时就有一班,时间表像轮子一样滚滚向前,所以每小时都会设置多个时间点的闹钟。”牟智慧说道。

由于作息时间变化如此之快,再加上疫情带来的精神压力,部分医护人员在这段时间受到失眠困扰,有的甚至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

牟智慧无数次清晨起床,星夜赶往火神山。动力来自于患者家属的留言:“亲爱的医护人员,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奉献和努力。我们会记住、永远记住美丽的白衣天使,老父亲托付给你们了。”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只有每四个小时努力工作,才对得起这份重托。”牟智慧一边说着,一边整了整迷彩服的袖口。

赶赴武汉,正月初一凌晨2点左右,她在朋友圈写道:“我已经准备了好几天,但收到出发通知的那一刻,我心里踏实了。我希望我能完成我的使命!”

身着军装,我们肩负保家卫国的使命;身着白衣,我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责任。 “我从事重症医学24年,入党28年,入伍32年,我不做谁做?”再次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张西京取消了探望公婆的机票,毅然前往武汉。

当武汉按下“暂停键”时,人还寥寥无几;在这里,“快进键”被按下,迷彩正在快速奔跑。

李文芳在病人床边贴了各种“医嘱”;护士为病人手绘卡通标识;还有《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日报》……病房里的每一处都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白墙上的电子表上,红色数字静静跳跃,不断前进。

“时间如金,时间越紧迫,就越要努力。”病房、住院、会诊三条一线是张西京和同事们日常工作的常态。

重症监护室里有痛苦和无助,但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虽然很多重症患者只能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来回应,但张西京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会用自己的方式鼓励每一位患者,让他们有战胜病魔的信心。

“我今天的状态比昨天好。” “是是是,你很快就可以回家看看孙子了,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还有希望吗?” “当然。有希望,有希望……”这是护士长陈静在病房里与病人的对话。

除了护理之外,她还照顾病人的起居、饮食、如厕。她和护士们长期以来一直把病人视为朋友甚至亲人。

从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归来后,陈静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不会遇到惊心动魄的事情了。

没想到,疫情打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当病毒开始蔓延时,她没有犹豫,再次奔赴前线。这次,她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护士长。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责任传承了17年;千里迢迢,在不到20厘米的距离内抗击病毒。

承载着生命的重量,“60后”李文芳,“70后”张西京、宋立强、陈静,“80后”张楠、卢向妮,以及一大批“90后”年轻人人……一个人的脚步,一步。两支队伍的脚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我什至不记得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很多人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作为时间概念。”由于处于快节奏、紧张的忙碌状态,护士张楠记不清日期,但她知道每个病人的病史和病情。张开嘴来吧。

“当病人对我说,‘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这封信非常珍贵。”深夜值班的张楠表示,与一座英雄的城市在一起,与这里的人民一起行走,是他们的荣幸。 。

星空之下,火神山的灯火并未熄灭,一道道昏暗的光柱直射向天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8:14 , Processed in 0.0640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