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回复: 0

赵朴初书法欣赏-赵朴初书法视频-书法欣赏赵朴初作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514
发表于 2025-4-27 18: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朴初自幼聪慧温和,极具同情心。年少在私塾读书时,作文表述清晰、文辞优美,常获教规严格的蔡少珊先生夸赞。成年后赵朴初潜心钻研佛学,最终成为爱国宗教领袖,这与他母亲的影响紧密相连。赵母笃信佛教,常带赵朴初前往廨院寺烧香。廨院寺的先觉住持格外喜爱赵朴初,常常夸赞他年少聪慧,日后定会成就非凡。有一回,先觉住持打算考考赵朴初,以庙中的火神殿为题目,给出上联:“火神殿火神菩萨掌管人间灾祸”,赵朴初略微思索后,回应道:“观音阁观音大佛保佑黎民平安”。先觉住持听闻后极为赞赏,此后便答应把寺里收藏的经书借给赵朴初阅读

赵朴初母亲陈仲瑄的表姐关静之住在上海。关静之的弟弟关絅之是民国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1920年,13岁的赵朴初离开安徽老家来到上海。他受到表姨关静之和表舅关絅之欢迎。关家姐弟请家庭教师辅导赵朴初。重点补习英语。赵朴初熟悉环境后。被安排插班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书东吴大学规模较小 但培养出了一批知名学者 费孝通 李政道 杨绛等人都曾在该校求学 赵朴初在附中的同学里 有梅达君 孙起孟 张梦白等安徽老乡 除了读书 他们也常常一起散步或者打篮球 附中的国文教师薛灌英是前清贡生 他对赵朴初的评价是 赵朴初能写一手好字 作文也写得精彩上学时 每逢周末 赵朴初爱去新乐府 听仙霓社的昆曲演出 昆曲好些曲牌 赵朴初熟悉得能吟唱 这对他后来爱写词曲 影响颇大

1926年秋天,赵朴初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东吴大学。他当选为班长。除附中同学外,他还结识了许嘉祥、蔡文达、曹浩生、王守方、陆鸿谟等人。他们中好多人与赵朴初成为了终身好友。要是赵朴初在东吴大学顺利读到毕业,他或许会和那个时代的精英们一样,要么去欧美留学,以此实现科技救国或教育救国的梦想;要么进入国民政府任职;要么创办实业……只因受到一点外力干扰,他人生的轨迹再次改变方向,进而成就了世人都知晓的赵朴初。第二年开学刚开始,同学们发现赵朴初没到校。赵朴初患上了肺结核,还常常吐血。在那个时期 就算是像上海这样 有着相对不错医疗条件的地方 肺结核病仍被当作重症看待

赵朴初康复后没有再去东吴大学读书。关絅之见他努力找寻为社会服务的契机,还想实现经济独立,便让他到自己创办的佛教慈善机构净业社帮忙。这段时间,南传、汉传、藏传三大系佛教的大德高僧相继路过上海,在交往中赵朴初意识到佛教有深厚学问,值得自己研究。有一天,他起草了一份文件,拿去给关絅之审阅。表舅神情严肃地讲:“你国文挺好,毛笔字写得也很棒。不过佛教有其特定门径,你得多看些佛书,如此才能做好净业社里的各类事务。”赵朴初领会了这番话的深刻含义,他开始不知疲倦地研读佛经。年轻的赵朴初身处这样一个充满佛教氛围的环境中,不知不觉间踏上了以慈善为根本、普度众生的道路

1935年秋天 圆瑛法师于上海兴办圆明讲堂 经其指点 赵朴初皈依佛门 成为在家居士 在圆明讲堂 赵朴初研读卷帙浩繁的佛经 在经卷与高僧影响下 赵朴初把私塾及东吴大学所学知识 都融会贯通于佛学之中

赵朴初身为宗教爱国领袖,于国内外宗教界影响广泛,备受尊敬与爱戴。他佛学造诣精深,《佛教常识答问》等著述获佛教界高度推崇,多次重印,传播甚远。赵朴初还做了一件大事,即指导并推动《乾隆版大藏经》再次出版

除了研究佛学,赵朴初坚持了一辈子的,那就是书法。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高僧和名居士成为书法大家。然而在佛教界处于领袖地位的,只有赵朴初一人。他的诗词以及佛教文化知识,使他的书法艺术境界得以提升。他身为书法家,同时也是佛学家与诗人。他将佛学精粹虔诚地融入自己的书法艺术之中。

赵朴初在书法艺术上从传统迈向创新。一方面,他出身于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自幼受到熏陶和教育,尤其是在诗词与书法领域,从启蒙到成才,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发展和成功影响极大。另一方面,身为一代佛教领袖,他与佛教文化紧密相连,佛教禅理和书法理论相互交融,这种结合对他的影响是全面且多层次的。赵朴初曾提醒书法界友人,他将“书法视作一门学问,一种科学”。赵朴初的行书有独特之处,用笔时,起笔、收笔都认真严谨,起笔藏锋,行笔中锋,笔具力度。每件作品,从开始书写到结束,都进入佛教禅理的境界,有平和的气韵,布局气度大方自然,风格通篇保持一致。

赵朴初的行草书法和其他书家有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其晚年书法作品,蕴含着浓厚的禅理。他的书法立轴或者横幅,从整体来看,就如同金石铺地。字距、行距以及布局疏朗且别致。每个字都独立存在,然而上下相互呼应。虽意连但笔不连,气息贯通全篇。启功先生在《赵朴初诗词手迹选》后记里写道,朴翁擅长八法,喜欢古人李泰和苏子瞻的书法,每天都临池,从未间断。赵朴初的书风与苏轼书法渊源紧密。赵朴初少年时学习二王及唐楷,打下坚实基本功。古今这两位居士追求的书法艺术境界非常相近。苏东坡在《次韵子由论书》中说,端庄中夹杂流丽,刚健里蕴含婀娜。赵朴初在论书诗里写过:“门前流水尚能西,东坡所羡差堪及”。这般闲适心境,和苏东坡“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审美取向,可说是异曲同工。



赵朴初有大智慧。他对传统书法研究博采众长、取精用宏。赵朴初在纪念弘一大师圆寂50周年时讲:“弘一书法是大师自身造化。那是大师熔铸各家后心血写成的精神瑰宝。有人非要找出弘一书法的师祖。就如同在书史长河中找相同石头。何必呢?”这可看作旁人把赵朴初书体类比苏轼书体的自我旁白

赵朴初的书法大概有两种样子。一种是题写匾额的榜书。这种榜书在端庄凝重之处渗透着深厚韵味。气象深沉宁静肃穆。用笔稳健舒展。字体右肩稍微高耸。呈现出振奋的态势。另一种是在纸绢上创作的行草书。不管是大幅作品还是小幅纸张。都自有可观之处。看起来平常流畅秀丽。实际上蕴含丰富。仔细观察,他的书法八法完备。点画起止清晰。相互映带姿态优美。精神饱满气韵充足。骨肉比例匀称。筋脉连贯。字体舒展大方。没有丝毫谄媚之态。赵朴初用笔严守中锋。外部舒张而内部充实。极具品味。正所谓刚硬之物化为柔软之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错。其章法疏散流畅。收放自如。极具书卷气。散淡天真之处能追晋人。整饬谨严之处类似唐人。纵意恣肆之处直逼宋人堂奥。且纯为自我运笔。若强行归为某家某派。终有臆测之嫌。赵朴初的书法气象端庄严谨。神态温柔婉约。就像他本人一样。静心品味其中妙处。真能牵动人心。引发遐想思考、振奋人心

1977年 北京书学研究会成立 赵朴初被推选为会长 1981年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 赵朴初当选为书协副主席 1983年 赵朴初当选为西泠印社名誉社长 至1993年 在西泠印社成立90周年庆典大会上 赵朴初被选举为第五任社长 因公务繁忙不能前来 赵朴初特赋诗一首

长我三岁西泠社,我未及见诸长者。

每到孤山意怆然,不思缶翁思秋白。

秋白不为浙皖拘,心观无常行菩萨。

迈古腾今思不群,游刃恢恢念天下。

应知印人有异才,当因其小观其大。

风流儒雅有传人,九十年来印学兴。

毕竟丁吴功伟在,护持文艺重西泠。

赵朴初怀着博大胸襟。他提出了篆刻应有的时代内涵与创作方向。这表明他对印学发展持重视态度。1996年。赵朴初得知《西泠艺丛》因故而停刊后即将复刊。他欣然答应担任顾问。还修书致贺。并且寄来5000元。为其复刊贡献自己的力量。1997年。西泠印社筹建印学博物馆。他亲自上书大力推荐。等博物馆落成后。他题写了馆名开馆那天,赵朴初特意发来贺电,意味深长地表明,印学博物馆的落成对于弘扬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我国金石篆刻学更进一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998年秋天,在西泠印社成立95周年之时,再次当选为社长的赵朴初因病无法前来,特地撰写长联与同仁共同庆贺:



百千万里风举云腾石鼓堪歌喜凭印学心相印;

九十五年灯传踵接斯文未坠结集孤山德不孤。

赵朴初生前留下遗嘱 他表示遗体凡能移作救治伤病者用的 请医师尽量取用 他在遗嘱里这样说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2000年5月21日 赵朴初在北京因病离世 享年93岁 他的灵塔位于杭州北高峰北麓的法华寺内

赵朴初 题何香凝红梅图 立轴

赵朴初 西泠印社创立九十周年献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09:37 , Processed in 0.0968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