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回复: 0

道德学习非一蹴而就,历经三阶段,班主任需因材施教提德育成效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206
发表于 昨天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学习和科学知识学习差异巨大,它不是靠熟能生巧,而是要历经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提升德育成效,班主任要辨别学生道德学习处于哪个阶段,接着依据该阶段特点挑选相应的教育方式。本期刊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嘉祺关于德育工作的第二篇——

—————————————————————

道德学习的意义在于个体品德的形成,这种品德具有稳定性特征。在道德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班主任不难发现,学生对外界规范的接纳程度是不断变化的,其行为表现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学生的某些问题经过教育之后,似乎有了好转,然而过一段时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由于道德学习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它要经历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这是学生道德学习的初始阶段,被称作顺从阶段。学生对外界规范予以接受,原因是大家都如此行事。比如小学生入学后,班主任会开展规范教育,尽管有时学生并不情愿,然而鉴于大家都这样做,学生便会遵从。在这个阶段,学生于认知层面,对所执行的规范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认可,其行为只是为了逃避压力、避免冲突 。这属于一种他律,一旦这种压力被解除,或者学生不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学生就有可能重新恢复原本的行为。这同样能够解释,为何班主任在班时和不在班时,学生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这是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整合的阶段,被称为认同阶段。道德学习与科学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不一样。道德学习是一种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它解决的是“信不信、愿不愿”的问题。学生对社会道德接受与否主要取决于对道德价值的判断。在价值选择中,学生对外界的反映不仅关乎知道了什么,还涉及体验了什么。请你提供一下具体的句子内容,以便我按照要求进行改写。要是学生在情感方面没有认同这一价值,那么就很难把这种要求当作自身的规范去进行实践。

这是学生把外部要求转化为自身需要的阶段,即内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认可了这些规范,还在反复实践中将其转化为自己做人的原则和信念。一旦自己的行为有所偏离,就会感到不安、内疚,进而纠正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和谐。此时,学生的行为由内在的价值信念驱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坚定性。

对于学生道德学习阶段的理论给予提示,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

首先,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学生的道德学习,是在社会要求与自身需要存在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开展的。因此,学生不会轻易接纳这些观念。即便学生认同了这些规范和观念,在实际施行过程中,仍会遭遇诸多困难与考验。所以,班主任要做好长期教育的准备,持续进行教育,反复强化 。

其次,德育的关键在于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变为自律。在他律阶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只是一种顺从。要促使学生自觉、自治、自律,就要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认同规范。所以,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时要注意方法和手段,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奖惩、压制来管理和教育学生,而应多通过价值辨析、实践体验来感化学生。



再次,实践是学生将道德内化的重要手段。学生道德学习过程是知、情、意、行整合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认知只是一个方面。要使道德内化为学生品德,需要反复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会有情感体验。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会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不断坚信自己所遵守的规范。儿童从小在家庭养成了劳动习惯,此时若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儿童便容易认可“劳动最光荣”这一观念。然而,倘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校提倡的观念不一致,那么班主任要改变学生原有的习惯,将会非常困难。

总之,班主任开展德育时,应先辨析学生道德学习处于哪个阶段,接着根据该阶段特点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并且班主任还要时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能否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

沈嘉祺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他从事德育与教师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其专著及主编的教材包括《初等教育德育论》《小学班队管理》《小学教育实践手册》等 。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02日第1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4 23:25 , Processed in 0.0597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