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2016年3月秦可回S市,瞒着母亲签就业合同准备入职四中教书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092
发表于 1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3月,秦可给我发微信说他回S市了,叫我出来吃饭 ,我刚回复说好 ,他又嘱咐我别发朋友圈 ,因为他妈妈不知道这件事 。

秦可初中时和我是同窗,高中时同样如此,我们俩的母亲当年也是同学,秦可从小到大一直品学兼优,马上就要从南方一所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 。

见面之后,我开了个玩笑,我说:“怎么会这样,3月就回来了,难道是毕不了业了吗?”

秦可说:“工作定了,四中。”

四中是我与秦可的母校,它在S市教学质量排名中能够进入前三,距离他家不到10分钟车程。秦可此次回来是为了签订就业合同,办理交接手续,进而开始入职实习。

我替他感到高兴,说道:“那挺好的呀,蒋老师他们要是听说你回来教书,肯定会很开心的。当老师多体面,而且离家还近,简直太完美了!哪像我,从早上九点工作到晚上九点,累得要死要活的。”

秦可苦笑着,发出一声苦笑,说道,“我也不清楚自己应不应该回四中。要是H市二中没有拒绝我,我是不会回来的。”

当时我满心羡慕秦可找到了个好单位,这个单位“事少、钱多、离家近”,我只把他的苦笑当成学霸的谦虚,恭喜了他几句,随后就聊别的话题了。

他在临走前,特地叫住我,说我的事情别跟我妈讲,因为我妈会跟他妈妈讲 。

那以后,我时不时会收到秦可的消息,偶尔也聊上几句。

他刚开始实习便带了尖子班,6月时参加了高考阅卷,7月与女朋友一同出去旅游,8月参加了青年教师培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直到2017年初的时候,他又找我出来。他说要喝一杯。我在老地方等他。他一坐下就开了瓶啤酒。他说他不想在S市了。他表示杭州、深圳,去哪儿都好 。

S市是省会城市,虽比不上更优秀的,但相比之下也不算差。秦可这样学历高的人才,在这儿很容易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是工作不顺心还是感情不顺利?”我问他。

他给出的回答是“一切都很好”,我又对他说了些宽慰的话,他一边饮酒一边吃菜,等到微微有些醉意的时候,才对我说:“我妈这样的人,你是了解的——我真的快要忍受不了他们了。”

我的脑海中,突然回忆起秦可妈妈的形象,也回忆起和他们相处时的情形了。

秦可妈妈是初中政治老师,秦可妈妈是教导主任,秦可妈妈做过教学质量督查,工作中秦可妈妈说一不二,家里大事小情都由秦可妈妈一人做主。

秦可妈妈对儿子有着“无微不至”的教育,我在初中时就见识过一些——那时我妈带我参加她朋友的聚会,总能碰到秦可妈妈带着秦可。在饭局上,秦可总是黑着脸发呆,跟平时在班里的活泼幽默完全不一样。

聚会上,秦可妈妈总能把话题转到儿子身上,说他小时候很乖、很听话,现在开始叛逆了。秦可的表现确实很“叛逆”,妈妈让他给全场长辈们敬酒,他却总是坐着不动。有一次被逼急了,他还直接把自己的杯子倒扣在桌面上,场面十分尴尬。

秦可妈妈只能数落自家儿子的不是,夸赞饭局上别人家的小孩,说道:“你瞧瞧严立,再看看霍霍,他们都比你有礼貌,你得好好向他们学习。”

我们3个孩子只能低着头,偷偷交换着尴尬的目光。

还有一次,我一大早就去秦可家拿东西,他妈妈十分热情,听闻我要去学校吃早饭,便坚决要留我一起吃,还说“吃了让叔叔送你们一起。”

餐桌上摆放着自制面包,还有煮鸡蛋、牛奶以及五谷粥。秦可妈妈坐在餐桌对面,和我们一同用餐,她一边吃一边念叨着秦可:“总是买学校里的面包,那些面包里面含有化学物质,吃了会让大脑变慢,要吃就吃家里做的……”

随后,她又说起煮鸡蛋的讲究,说我们这个年纪应该多吃蛋黄,称蛋黄“有卵磷脂”,还说秦可“总是不按照这个规矩吃” 。接着,她又谈到牛奶,说学校的牛奶品牌不如她买的,且秦可“总是不看牌子” 。最后,她说到了谷物粥,说谷物粥“营养好吃”,但秦可不爱吃,秦可就爱吃瘦肉,还说瘦肉打了激素,加了瘦肉精,吃了不聪明……

一顿10分钟的早餐期间,秦可妈妈进行了科普,还夹枪带棒地批评儿子,几乎没有停顿,秦可一言不发,也不回答,吃完后就喊我起身走。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几个关系挺好的同学约定一起出去旅行。出发的那天,只有秦可一个人是被他妈妈送到汇合地点的。秦可妈妈见到我们后,马上拿出一些现金交给我们的班长,说这是秦可路上要用的钱,还一个一个地拜托大家照顾好秦可 。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平日里在学校,秦可成绩优异,领导力也十分突出,组织足球赛、主持班级晚会等活动,他始终都是照顾同学们的那个人,然而此刻,他妈妈却完全将他当作小学生看待,还当着众人的面再三叮嘱:

“东西都收拾好了没有?”

“森林公园蚊子多,让你带的花露水风油精带了没有?”

酒店不干净,别用酒店里的物品,妈妈叫你带上自己的毛巾,你带了吗?

……

秦可一言不发,小声催着我们赶紧出发。

谈起往事,秦可直不停地摇头,说道:“那时年龄小,也就算了。我如今都25岁了,她却依旧如此。”

秦可翻开聊天记录拿给我看。我快速看了一眼,在一个名为“幸福家庭”的聊天群里,有十几条未读信息,还有几条链接,并且夹杂着两条未接听的语音请求。

他翻到前面一页,递给我,对话开始,是他妈妈发消息问他五一是否回家,秦可回复说要参加一个会议,就先不回家了。

没想到,秦可妈妈随即连珠炮似的发来消息:

哪些人会去,所有新教师都参与此次活动吗,你们这一届一共有多少新教师 ?

“自己去还是学校统一行程?在什么地方培训啊?”

相关日程下发了吗,要多和同行交流彼此学校的信息,要认真学习,要主动发言。

……

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关键在于怎样把会议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 ,你要利用这个机会全面了解自身所处的领域 ,这对今后的发展有帮助 。

“你可在家庭群里发布你自己的相关消息。”

“积极回复,多在群里发布自己的消息。”

……

“请上传会议现场的照片。”

“把你会议基本情况汇报一下。”

“会议情况介绍一下。”

“@秦可 把你的会议情况介绍一下。”

显然,最后的重复,是因为没得到秦可的回复。



我好奇地问:“你妈问你详细的会议内容做什么?”

“没什么用,她就是想知道而已。”秦可说。

秦可又随手翻开一页,而后递给我,我看到,那是他研究生毕业前的聊天记录,当时每天都会有人问一些问题,而秦可大多都不怎么回应 。

“论文有什么进展?老师给的修改意见多吗?有哪些?”

“你在家庭群里应该多发言。”

“怎么不回答?”

“接语音与我们通话。”

“还在坚持每天跑步吗?”

“今天抽空与我们通话。”

……

我看完这串连珠炮式的问题,倒吸了一口冷气。

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没错,持续对我的生活加以干涉,并且声称不听从他们的话便是不孝 ,秦可无奈地说道 ,是不是身为老师的家长都是这般 ,你瞧 ,小霍亦是如此 。

他提到的,是当年妈妈们聚会时饭桌上的另一个同学 ,但这句话把我问住了 ,因为我妈也是老师 。

见我愣神,秦可察觉到了,急忙补充说,“但你妈妈如今不逼迫你,也不管束你。”

我笑笑说道,那是以前,我很少提及,你没见识过曾经我与我妈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我的爸爸是老师,我的妈妈也是老师,我妈长期担任班主任,性格强势且敏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她的地位都极高,无人可比。

小升初时我的成绩不佳,我妈说话总是暗含讥讽,不断数落我,说我“脸臭,脾气大”,还说“凭什么这么跟大人说话”,又讲“不知道成天怎么在学,成绩这么差”等等。为此,我有过两次离家出走的经历,还说了许多诸如“有本事你别生我啊!”“我死了算了,我死了你就开心了”之类十分伤她心的话 。

很长一段时间,我跟我妈的关系都很紧张,两个人都十分痛苦。

直到升上高中,过了不久后的一天,我妈突然来找我,向我道歉。从那以后,她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再逼迫我出席各种饭局聚会,不再要求我考出特定的成绩,遇到事情时,也开始试着跟我商量了。

我开始懂得体谅妈妈了。她期望我陪她参加一些聚会,对于这些聚会,我会尽可能前往。我会依照她的期望,向她的朋友敬酒,说些动听的话,为她争光。我也开始认真投入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上大学后我才知晓,高中时,我爸同事的小孩与父母吵了一架后赌气跳楼,此事对我妈打击极大,她哭了一整晚,随后性情大变,这才使我们终于有了相对平等的和谐关系,直至如今 。

秦可听我讲完,发出感叹说,看来全都是血泪换来的教训啊 ,不过仔细想想,我们当中最可怜的就是小霍了 ,好在她如今申请去国外读硕士了 ,她跟我讲,她还要申请博士 ,然后留在英国 ,早知道我也像她这样了 。

小霍向来是众多妈妈嘴里说的“别人家的孩子”,非常出色。她和我联系不频繁,与秦可关系更亲近些。但我清楚,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秦可妈妈在小霍妈妈面前,只能自认不如 。

小霍妈妈身为学校领导,对“优秀”怀有超乎寻常的执念,从幼时起直至长大成人,始终以高压手段迫使小霍学习,奥数、琵琶、民族舞,每一样都不许落后于人,对小霍的日常生活更是管控严密 。

秦可说,小霍去上海上大学后,她妈妈好像丢了魂,每天都不停地打电话,想知道女儿每天的行踪,要是找不到人,就会情绪失控 。

秦可自嘲说,她妈不像自己妈妈那样,打十几个电话就算了 。小霍她妈会语音请求 ,会视频请求 ,电话还会轮流轰炸 ,锲而不舍 。甚至拨打小霍同学 、朋友和舍友的电话 ,直到找到小霍为止 。这搞得小霍的朋友和室友也颇有怨言 。而小霍一旦接了电话 ,不出几分钟 ,就会在妈妈的“关怀备至”中崩溃 。

小霍告诉秦可,每次接完妈妈电话后,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浑身发抖地点上一支烟,然后默默抽完。大学期间,她睡眠质量一直很差,曾一度徘徊在抑郁边缘,直到出了国,有了时差的保护,才慢慢好转。

“还好你没出国,咱们还能做个伴。”我感叹说。

秦可叹了口气:“快了。”

相较而言,秦可的工作还是非常顺利的。

刚回到四中,教导主任就给秦可分配了一个高一的“优秀班级”,秦可作为新老师,正好能够和学生们相互熟悉,之后一直将这个班级带到毕业,教导主任的信任让秦可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颇有压力,他心想:“我才刚来就带课,会不会跟不上教学进度?”

教导主任说:“我相信你,高材生,可以的。”

秦可从实习听课转变为正式上课,变得格外忙碌,他要听课学习,要写听课笔记,要熟悉学生,还要应付每天都有的备课任务,包括上课、改作业、为学生找拓展材料、守自习等。此外,领导的信任还给他带来了额外事务,一些学校的活动稿、总结材料需要他撰写或者修改。

秦可进步十分迅速,在集体备课时,他所提出的大纲,总能得到同年级老师们的表扬,他给出的建议,同样能得到同年级老师们的赞扬。学生们都很喜爱他,甚至有学生家长发来感谢短信,短信内容为“老师,感谢您!我们家孩子说您是她遇到过的最优秀的英语老师!”

在偷偷回来工作的这段日子里,除了应付爸妈,秦可对其他的事都很满意 ,他依旧努力给爸妈营造出自己还在大学里埋头写论文的假象 ,免得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360度无死角地追问 。

5月底时,秦可妈妈得知他毕业论文送审了,立刻关心起秦可的工作情况。当她知道儿子早就回来了,却宁可在外租房子也不回家住,不禁十分生气。

一开始会问“何时回家?”“你还记得你的家在哪吗?”,后来则是几百字长信息,不断对秦可进行轰炸式谴责,其中有一句是“那你就这样,就和我们断绝关系吧!”

然而等到第二天,又好像没生过气似的,在家庭群里询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叫上姨妈,我们庆祝你找到工作。”紧接着又表示,改天要和秦可一起去学校看望一下曾经的两位朋友,以后好多些照应,还说要秦可帮几个朋友的孩子补补课……

秦可不清楚该讲些什么,不过他明白,既然已经回来了,那么这些状况就都无法避免了。

我喜爱这份工作,然而他们之间的距离太近了。一想到未来的日子,就觉得毫无希望。

2017年8月,秦可和女友猫猫领证了。

多年以来,秦可妈妈一直觉得儿子叛逆,不通世故,她十分喜欢猫猫,大概是因为害怕如果这个女孩和儿子分手,儿子可能就再也找不到女朋友了。

当时,四中存在一个“人才招揽计划”,已婚教师能够获得一定的安家补贴。秦可与猫猫商议,表示反正早晚都要结婚,不如借此机会领取结婚证。至于婚礼,待秦可攒够钱后再举办。

猫猫提出建议,说毕竟什么都没有,自己爸妈那边也有些不开心 ,表示先不要大张旗鼓 ,等婚礼的时候再宣布 。秦可也认为有道理 。

两人把他们的打算告知了秦可的爸妈,说现在领证只是一种形式,先不要跟亲友讲,因为现在什么都没有,这样对猫猫太委屈了,婚礼过两年再举办。

然而,和以往情形相同,秦可妈妈全然不顾秦可的计划,邀请了在S市的众多亲戚,在秦可和猫猫领证当天确定了晚宴。原本计划在领证当天享受二人世界的小两口,只好回家应对宴席上的亲戚们。

饭桌上,秦可和猫猫最后敬“父母酒”,秦可爸妈趁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先说了“如何当一名好老师”,又讲了“为人处世的原则”,接着提到“要孝顺,不要看不起父母的生活经验”,最后说到“婚后应该如何生活”,这些内容讲了足足1个多小时。

猫猫穿着高跟鞋,站着聆听婆婆的教训,腿都发软了。她坐下来,刚想要喝杯水,这时就听到秦可妈妈说:“……你们也要对牛阿姨心怀感激,我把你们的红底照片发到群里后,她立刻送上了祝福。她始终关心着你们,是你们的贵人……”

猫猫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回到家后,猫猫问秦可,婚礼都还没办,为什么要“昭告天下” ?



秦可觉得很委屈,爸妈要看登记照,他没办法不发,此时猫猫正哭着,秦可的手机屏幕又亮了起来,他一看,是妈妈发来的微信,微信内容是:“别忘了早点把结婚证和体检表扫描发给我。”

2018年上半年,秦可所带班级从高二升至高三,步入关键阶段。他开始极少回家,仅在周末与爸妈一同前往外面的餐馆用餐。在此期间,他爸妈提议暑假回老家看望秦可的爷爷奶奶,秦可颇为为难,称假期自己要补课,打算等过年再回去。

没想到,6月初的时候,秦可妈妈突然打来电话。她在电话里说,要是秦可不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那爷爷奶奶就要来看秦可了。还说听说秦可结婚了,爷爷奶奶一定要来看看,让秦可也趁机尽孝 。

“我不是让你们先别说我领证了吗?”秦可有些压不住火。

“爷爷奶奶怎能不告知?”

“那你告知了,现在他们要来,又是一堆事情,我带高三啊!”

怎么能说是有很多事情呢,爷爷奶奶难道不是你应该尽孝的对象吗,你工作了并且结婚了,难道不应该孝顺他们吗?

见儿子没有回应,秦可妈妈又接着说道,等爷爷奶奶来了,让儿子先带他们去其单位参观,之后再回家和爷爷奶奶住 。

挂了电话后,秦可满肚子都是牢骚,猫猫于是宽慰他,爷爷奶奶来了只是住在家里,会抽空回家吃个饭,仅此而已 。

然而,没过几天。秦可正在上课,突然发觉学生们的目光都朝教室门口瞟去,他顺着目光望去,顿时头都大了。教室门口,爷爷奶奶在那里,他爸妈也在那里,他们就如同班主任悄悄监视学生自习那般,看着秦可讲课。

秦可原本打算先上完课,再去应对家人,然而张嘴却接连说错字,甚至差点咬到舌头。她看了看时间,所幸距离下课只剩几分钟了,于是赶忙安排学生先复习,随后自己走出了教室。

“你们来做什么……”秦可压低了声音。

秦可爸爸不满地发问,问这是什么态度,还表示爷爷奶奶不远千里来看秦可,秦可应该孝顺,要带爷爷奶奶参观校园 。

你身为教师,理应具备教师的威严 。你的学生未专心听你讲课 。之前妈妈询问你相关情况 。你一直未反馈 。直至今天妈妈才知晓你上课的真实状况 。对于学生不听课的情况 。可以点名批评 。或者通知家长进行教育……

还有,爷爷奶奶来了,你原本是应该去接的,我们考虑到你上课没办法走开,所以就没让你去接。现在爷爷奶奶到了你单位,自然应该好好接待他们 !秦可妈妈也理直气壮 。

带我们去你的公寓瞧一瞧,家里是最为适宜的地方,你老是推脱不肯回家,是不是由于你自己住很自在,无需整理,把屋子搞得杂乱无章?说话之际,一行人已然回到了秦可办公室,刚一进门,秦可妈妈便径直问道:“哪一张是你的办公桌?”

好在这天是周六早上,上完半天课学生就要离校过周末,早上没课的老师不用来上班,十来个人的大办公室里只有两三个老师,秦可默默走到自己办公桌旁,放下教案,拿起手机,说:“走吧。”

你的桌子杂乱无章,为何没有认真整理呢,全都堆放在一处,你找资料时该如何是好呢 秦可妈妈的声音没有降低 两个同事抬起了头 其中一个微笑着说 阿姨 您是大可的妈妈吧 我是小方 是大可的搭档

“你好啊!哎呀,我们家秦可给你们带来麻烦了呀。”秦可妈妈又转过头来指责秦可,说道:“你瞧瞧人家,多么有礼貌,而你依旧如此没礼貌,怎么教都不听。”

你们办公室面积不小啊,你的座位距离空调太近,能不能换个位置,不然容易因吹空调而感冒……

你为何用塑料杯子喝水,改天妈妈给你买个不锈钢的,塑料的喝水不好。小方是和你一起进学校的吗?

你瞧瞧人家,多有礼貌呀,还主动打招呼呢 ,你得向人家学习 ,你带我们去你们食堂 ,去感受一下食堂的饭菜 。

……

已经下课,不少学生路过办公室,他们都好奇地看着这一家五口,办公室的老师们也陆续回来了,秦可妈妈还用批评且挑剔的语气唠叨不停 。

秦可似乎听到有人在小声嘀咕,说,一堆家长来看学生这种情况很常见,而老师家长来看老师的情形,却从未见过……

后来,秦可把这段事情吐槽给我听,她说:“你都不知道我当时心里有多难受。我羡慕小霍,她说已经申请到了博士项目,应该再也不用回来了,真好啊!”

不过,秦可还讲,小霍妈妈听闻此消息后已然崩溃,称小霍再也不搭理她了 ,“小霍表示,她大概一个月左右会接一次视频 ,‘并非故意不理她,而是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调整好心态去面对她’” 。

在她们母女为数不多的交流里,小霍妈妈再次催问女儿的终身大事。小霍向秦可抱怨,自己不敢跟妈妈说有男朋友,因为妈妈肯定会问得更厉害,还会逼自己明天就嫁出去 。

今年夏天高考结束以后,我打算约秦可出来相聚。然而他却告知我,他和猫猫近期都在处理离职与交接的工作,十分忙碌。我起初感到有些惊讶,不过随后又觉得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他们离开之前,我们见了一次面 。他们前往了一个发展程度远远比不上S市的城市 。秦可暂且在一所生源不太理想的私立中学任教 。而学设计的猫猫也仅仅能找到一份无论是平台还是待遇都低了好几个等级的工作 。然而两人脸上丝毫没有流露出惋惜之情 ,反而都是容光焕发的 。

“你妈能放你走?”我问。

“她知道的时候,我都办完了。”秦可说。

之前,秦可偶尔会转发一些与原生家庭有关的帖子,比如《和父母沟通你有多绝望?》以及《不爱父母,正常吗?》,有时他还会附上自己的评论:“看完,我觉得自己还算不错,还能撑一撑,哈哈哈。”

我起初以为他转发那些帖子时会屏蔽他妈妈,然而后来看到他转发的《父母有哪些令人难以接受的逻辑》这篇文章下面,他妈妈居然还点了赞。

秦可离开之后,再也没转发过相关内容,当我问他什么时候回来S市聚一聚时,他回复说不想回去了 。

实际上,我是在教师宿舍楼里长大的孩子,除了秦可和小霍,我还有不少同样是“教师子女”的朋友。大家一起玩耍时,都或多或少抱怨过自己父母控制欲强。当然,到最后,有的和父母和解了,有的像小霍那样离开,还有的像搬走前的秦可一样,默默承受着 。

北大教授张志学曾针对光华学院70位优秀学生开展了“青少年成长规划”调查,在其中一项关于“家庭出身”的调查里,有将近8成的学生都来自教师家庭,成绩优异也许是身为教师家庭孩子所具有的某种“优势” 。

但另一则新闻报道,北大徐凯文教授专门研究学生心理,他称,在出现自杀危机的学生中,父母职业为教师、医护、公务员的比例最高,其中教师的比例遥遥领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比例 。

或许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专门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老师,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大概总会更加上心。但与此同时,他们在长期的教学生活里,习惯了运用各种规则规范去规训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使他们很难不滋生出“控制欲”,当这种“控制欲”带到家庭生活中时,难免会让亲子关系发生一些异化,而对于这种状况,他们往往并不知晓。

我询问过秦可,我问他,既然他从小就不喜欢身为老师的父母,那为何还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呢?秦可说,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或许自然而然就会被熏陶出当老师的特质吧 ,他还表示,“只是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与父母不同的老师,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中” 。

我对老师这个职业满怀敬意,本文所讲的长辈们,皆是非常优秀的教师,身为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了所有心血。然而,正是由于爱父母,才期望和他们平等交流,也正是因为缺乏沟通,这些教师家庭的亲子关系才落到这般田地 。

也希望在未来,秦能够在他自身的家庭教育里,摆脱职业角色的束缚,以更为平和的心态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

编者注释,文章所描述的是部分教师家庭呈现的状况,并非代表该群体的全体人员。

本文系网易新闻人间工作室独家约稿,并享有独家版权。

向“人间-非虚构”写作平台投稿,可写信至指定邮箱。若稿件被录用,会依据文章质量,提供千字500元至1000元的稿酬。

投稿文章要确保内容真实,要保证全部内容信息真实,这些信息涵盖人物关系、事件经过、细节发展等所有元素,还要保证作品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其它方面的合作,还有建议,以及故事线索,若有相关情况,欢迎通过微信后台联系我们,或者也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题图:《小欢喜》剧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4 19:18 , Processed in 0.0706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