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981
发表于 2024-10-10 03: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1.古巴比伦文明什么时候灭亡的?

答:公元前5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世纪

答案:公元前5世纪

2、毛泽东说:“从()到(),我们应该总结和继承这一宝贵遗产。”

答:老子、康有为

B:孔子、孙中山

C:孔子、康有为

D:老子、孙中山

答案:孔子、孙中山

3、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周期”大约是

答:公元前 700 年至公元前 300 年

B: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

C: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

D: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500 年

答案: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

4、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大理念。

A:儒家、道家、法家

B:儒家、道家、佛教

C:儒家、佛教、墨家

D:道、佛、墨

答:儒家、道家、佛教

5.下列哪些是传记历史书?

答:《汉书》

B:《左传》

C:《资治通鉴》

D:《春秋》

答:《汉书》

6、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出了多少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答:27

下:30

C:28

深:26

答案:26

7、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答:维护和平与和谐

B:德行第一

C:以德报怨

D:我们是一家人

答:以德报怨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萌芽期和奠基期)

1、“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其含义是

答:音乐是天地和谐的表现,礼是天地秩序的表现。

B:音乐是天地和谐的表现,礼仪是天地秩序的表现。

C:音乐是天地和谐的产物,礼貌是天地秩序的产物。

D:音乐是天地和谐的表现,礼貌是天地秩序的表现。

答:乐是天地和谐的表现,礼是天地秩序的表现。

2、“人无仁,何谈礼?人无仁,何谈幸福?”从

答:《孟子告子一》

B:《论语·八易》

C:《论语·述尔》

D:《荀子·礼记》

答:《论语·八易》

3、什么是“虚假本质”的正确理解?

答:人性本善。教育人就会改变人的本性善良,使人变得虚伪。

B:人性本恶,教育人可以化其先天之恶为后天的美德。

C:人性本恶。教育人会改变人固有的恶毒,使人变得虚伪。

D:人性本善。教育人们,使先天的善良转化为后天的美德。

答:人性本恶,教化人可以将先天之恶转化为后天的美德。

4.下列哪项不是老子的思想?

答:“道常无为,无不为之”。

B:“独立而不变,行而无险”

C:“道法自然”

D:“道不可闻,非可闻”

答:“道不可闻,非可闻”。

5、“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合一”这句话有什么错误

答: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思想的缺陷。

B:它表达了万物统一、一体的思想。

C:出自《庄子逍遥游》。

D:这与“不长于尚子,而彭祖却早逝”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答:出自《庄子逍遥游》。

6、下列哪项不属于法家思想?

答:“用刑则民威,民威则防奸,无奸则民安”。

乙:“贤者不足以制不贤者,位足以制贤者”。

C:漫长的仪式和法律。

D:魔法与潜力的结合。

答:骄傲仪式,尊重法律。

7.关于墨家的说法,错误的是?

答:它主张博爱、互不侵犯等。

B:在汉代以前,它一直处于显着的地位。

C:对爱情与所爱之人关系的理解是崇尚奉献,不求回报。

D:主张爱情无差别等。

答:对爱情与所爱之人关系的理解是提倡奉献而不求回报。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发展定型期)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答:秦汉时期是定型时期

B:两宋是成年年龄

C:魏晋是青年时代

D:隋唐时期是鼎盛时期

答:魏晋是青年时代

2.关于西汉的功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答: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誉为“史家的绝唱,无韵的《离骚》”。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

C:文景帝提倡黄老之学,与民息息,民力得以恢复。

D:汉武帝始终主张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汉朝的国力。

答:汉武帝始终倡导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汉朝的国力。

3、下列哪项不是魏晋玄学思想?

答:“世间一切事物皆以虚无为基础”

B:“我的心就是宇宙”

C:“名教即自然”

D:“离开名言,顺其自然。”

答:“我心即宇宙”

4. 下列哪一个不是中国佛教教派?

答:禅宗

B:天台宗

C:日莲宗

D:华严宗

答案:日莲佛法

5、“存自然之理,灭人欲”的正确理解是什么?

答:人的欲望对于成圣、成贤是有害的。人的欲望必须消除,才能符合自然规律。

B:对人的欲望完全消极的态度。

C:自然法则常常被人类的欲望所掩盖。通过自律修身,消除一切欲望,恢复自然规律。

D:肯定人的合理欲望,主张克制不合理欲望,以恢复对天的认识。

答:肯定人的合理欲望,主张抑制不合理欲望,以恢复对天的认识。

6、下列哪项不属于宋代道教?

答:周敦颐

B:陆九渊

C:朱文恭

D:王守仁

答:王守仁

7、下列哪位不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答:黄宗羲

B:王船山

C:龚自珍

D:顾炎武

答:龚自珍

第四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近代转型期)

1.关于器与道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答:与“道”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器物。

B:中国古代关于道与器的代表性观点是“形而上者谓器,形上者谓之道”。

C:“中体西用”就是将中国的“道”与西方的“兵器”结合起来,实现富国强兵。

D:中国在文物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

答:“中体西用”就是将中国的“道”与西方的“工具”结合起来,实现富国强兵。

2.下列哪项言论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言论?

答:“是用夷人攻夷人,用夷人败夷人,向夷人学习其技艺,以制夷人”。

B:“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地接受西方文化并全心全意地接受它。”

C:“国学治身心灵,西学应对世事”。

D:“改造老百姓的衣服,会很震撼,所以还是和先王一起做比较好,既不震撼,又可以避免灾难。”

答:“国学治身心,西学治天下事。”

3.关于改革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答:这是一场“不中不西、中西合璧”的改革。

B:这种“儒西合一”的改革文化,到底融合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丙:这是一次触及思想文化层面的改革。

D: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等人扮演主角。

答:这是一场“不中不西、中西兼备”的改革。

4. 关于 1911 年革命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答:我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使命,取得了重大胜利。

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取得了制度革命的突破性胜利。

C:这是对国民思想观念的一次彻底的文化变革。

D:在新三民原则指导下。

答: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取得了制度革命的突破性胜利。

5、毛泽东说:“一切外来的东西,就像我们的食物一样,都要经过我们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的蠕动,送出唾液、胃液和肠液,分解成精华和糟粕。”这说明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 答:中医身体和西医。

B:完全西化。

C:完全继承。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关于学衡派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答:目的是“弘扬国粹,融合新知”。

B: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内在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C:对西化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

D:以《学衡》杂志命名。

答:对西化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

第五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1、下列哪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答: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B:强调严刑峻法治国。

C:注重集体利益,强调整体至上。

D: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

答:强调严刑峻法治国。

2. 关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错误的是?

答:儒家注重学习、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教义,并不断完善。

B:汉代“废百家,尊儒”,逐渐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

C:儒家的正统地位自汉代以来就一直稳定。

D: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再次巩固了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答:儒家的正统地位自汉代以来就稳定了。

3.“古之欲明德于天下,必先治国……欲诚者,必先知之,而知之,唯有学物才能成。” ”这句话不恰当的地方是

答:这句话和刘以正说的很相似:“孔子所学,最重要的是成己、成人、约束自己、修养自己、尽力而为。”表达的意思是类似的。

B:体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功夫。

C:出自朱熹的经典《大学》。

D:这“八项”是为了实现“三个纲领”,是儒家思想向我们展示的人生学习阶梯。

答:出自朱熹的经典《大学》。

4.下列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答: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性本恶,不可改变。

B: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

C: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追求。

D: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答: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个体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性本恶,不可改变。

5、下列哪句话不是体现了对整体利益的重视和对整体至上的重视?

答:“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B:“天下兴衰,匹夫有责。”

C:“为国家之难而舍生忘死,如归故里。”

D:“获得权利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而失去权利的人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答:“得正者,得助多;失正者,得助少。”

6、“礼之用,和为贵,古王之道,此为美,小大皆应从之”。谁说的?

答:孔子

B:曾申

C:老子

D:幽若

答案:是的

第六讲:中国共产党人谈传统文化

一、中国共产党人在传统文化观的奠基阶段所确定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答:完全西化。

乙:坚持传统。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带来教义。

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坚持为理论和实践服务、古今中外”是以哪一届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传统文化观

答:陈独秀

乙: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答案:毛泽东

3、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哪位领导提出的

答:邓小平

乙:胡锦涛

C:江泽民

D:毛泽东

答:江泽民

4、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道路信心

B:理论信心

C:文化自信

D:系统信心

答案:文化自信

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哪个阶段的传统文化观?

A:基础阶段

B:高级阶段

C:升华阶段

D:初级阶段

答案:升华阶段

6、“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哪位领导说的

答:毛泽东

乙:邓小平

C:江泽民

D:习近平

答:邓小平

七、以哪位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理念

答:胡锦涛

B:江泽民

C:邓小平

D:习近平

答:胡锦涛

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始终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哪位领导提出的

答:毛泽东

乙:邓小平

C:习近平

D:胡锦涛

答:习近平

第七讲: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警惕两个错误思潮或倾向。

A:使用主义和教条主义

B:文化复古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D: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文化复古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答: 两者没有区别,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B:“中华传统文化”不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等于“中华传统文化”,前者包含后者。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站在今天的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评选的结果。

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站在今天的立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评选的结果。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什么?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截然相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精选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两者相辅相成。

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覆盖和取代马克思主义。

D: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不需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

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选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两者相辅相成。

四、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世界文明的继承、弘扬、改造的关系。

答:历史唯物主义。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话中指出:文明有多样性、平等性和()。

答:开放性

B:排他性

C:包容性

D:普遍性

答案:包容性

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什么?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要适应世界文明,就必须消除其民族性。

B: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高于世界文明中的其他文化。

C:中国两个半社会时期的历史证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如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的。

D: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传播当代中国理念。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传播当代中国理念。

第八讲: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大重要源泉。

答:外国文化

B:经济建设与文化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宗教文化

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软实力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答:汤因比

B:小约瑟夫·奈。

C:马克斯·韦伯

D:雅斯贝尔斯

答案:小约瑟夫·奈

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以人为本,尊道护民。

C:统一并消除差异。

D:和而不同,最高尚的和尚。

答:统一并消除差异。

4、下列哪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繁荣、自由、法治

B:和谐、公平、民主

C:文明、平等、友谊

D:正义、法治、诚实

答案:繁荣、自由、法治

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答: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B: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注重法律和技术。

D:注重对人的道德教育和规范。

答:强调法律和技术。

6、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传统文化应该用现代西方价值观来衡量,不符合的就应该被抛弃。

B:我们应该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

C:从书本上学习和背诵一些古代经典就可以了。

D:要本着“洋材为中用”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实践中。

答:我们要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

第九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干称父,坤称母,吾淡然,因迷茫而中”。这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答:朱熹

B:陆九渊

C:先生。横曲

D:王阳明

答:横曲先生

2.下列言论的作者中,哪一位生活在最早的历史时期?

答:“天行常,为尧而不存,为桀而亡。”

B:“世界上只有一个正当的原则,如果你遵循它,那就是天堂。”

C:“人民是我们的同胞,一切都与我们同在。”

D:“学问如果不与天人有关,就不足以称为学问。”

答:“天的运行是恒常的,不会为尧而存在,也不会为桀而灭亡。”

3. 以下哪句话与其他三句话不属于同一学校?

答:“达到中和,天地就可以建立,万物就可以得到滋养。”

乙:“礼之用,和为贵,古王之道,此为美,大小皆可效之。”

C:“万物载阴抱阳,注入气和。”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好。”

答:“万物承阴抱阳,气和。”

4、“读书人不能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责任重,路漫漫其修远兮,思己之责,仁心不重要吗?死而后已不是那么重要吗?”它出自哪部经典?由谁说的?

答:《孟子》、孟子

B:《论语》、《曾子》

C:《孟子》、告子

D:《论语》,孔子

答案:《论语》、《曾子》

5、下列哪句话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答:“先天下忧而忧,天下乐而乐”。

B:“我爱我的老师,更爱真理。”

C:“富不能淫,贫不能移,权不能屈。”

D:“以身殉国,以死如归”。

答:我爱我的老师,更爱真理。

六、不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判断标准的内容

答:它必须能够适应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B:它必须能够经受住科学检验。

C:必须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理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起到熏陶作用。

D:对于激励进步、促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答:必须经得起科学检验。

7、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答:高僧之中

B:有活力、有前途

C:科学第一

D:人与自然的统一

答:科学第一

以下为付费阅读内容: 本平台商品为虚拟商品,不能用于二次销售。不支持退货和换货。购买前请确认您需要购买的信息准确无误。希望你知道!

您需要点击上方按钮并支付5元购买完整答案。所有答案均为章节测试答案。购买后,付费隐藏内容会出现在上方的矩形框中。如果点击【立即购买】无法跳转,请更新APP版本。例如,百度APP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更新版本后即可正常使用,或者尝试其他浏览器(如UC浏览器)再试。

不知道如何购买?点击此处查看购买教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0:42 , Processed in 0.0746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