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5 篇范文助您掌握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开启写作新思路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726
发表于 2024-10-12 00: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想写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吗?我们专门为您整理了5个姜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实例。我们相信它会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并找到更多的写作想法和灵感。

姜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样本文章,第 1 部分

论文摘要阐述了姜黄的形态特征,总结了姜黄的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地块和品种的选择、繁殖方法、凉棚建设与管理、病虫草综合防治、根茎采集等。 。采挖、储藏和运输,为人工栽培姜黄提供技术参考。

1 姜黄的形态特征

姜黄,学名 ,又名火头根。它是薯蓣科薯蓣属的多年生草本藤本作物[1]。地上茎左旋,光滑无毛,叶柄基部两侧有时有分枝或微突起或刺。单叶互生、盾状、三角卵形、心形或箭形。叶子厚而纸质,两侧裂片呈耳形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斑块。叶柄呈盾状。这些花是单性的,雌雄异体,很少是同一植物。雄花无柄,通常2至6朵簇生,然后排列成沉重的穗状花序。花序单生或分枝,1~2簇着生于叶腋。通常每簇仅发育1至2朵花,基部通常是膜质的。花被片3~4枚,花被片6枚,长1.2~1.5毫米,宽0.8~1.0毫米,张开时扁平,紫红色,干燥时黑色,雄蕊6枚,附着于花托边缘,花丝很短,和花药的长度几乎相等。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雌花有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角形。每肋呈翼状,长1.2~2.0cm,宽1.0~1.5cm。干燥后呈紫黑色,表面常有白色粉末。种子通常每室2颗,着生于中轴中部,周围有薄膜状翼。花期为5月至8月,果期为6月至9月。地下根茎横生,近圆柱形,有指状或不规则分枝,直径1.5~3.0cm;新鲜时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有白色点状根痕。断面橙黄色,质地细嫩,干燥后呈粉状,维管束明显。根茎薯蓣皂苷元含量较高,可达16.15%,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2]。

2 人工栽培姜黄地块及品种的选择

2.1 栽培地块选择

人工栽培姜黄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土壤肥沃,土层厚度15厘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pH值6~7。种植姜黄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不宜太沙、太粘、太酸、太碱。

种植姜黄的地块要深耕细整,整地的同时要施足底肥。一般早春种植,应在第一年冬季整地。整地时,应将腐熟农家肥45~60t/hm2均匀撒入土壤中。定植前应进行深耕、细耙。秋末冬初播种,播种前应深耕土壤。翻身,打碎土块,剔除石块和杂草。

2.2 栽培品种选择

播种用的姜黄,根茎应粗细均匀,活力强,无病虫害,粒级饱满,无霉变。千粒重应在10g以上。种子用量应在45kg/hm2左右,尽量用一年生根作种茎。

3繁殖方法

3.1 种子繁殖

姜黄种子发芽慢,繁殖倍数高,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播种前需将种子晒干,擦去周围的翅片,用25℃温水浸泡12小时,取出晾干,然后与细沙或肥料混合播种。对于露地育苗的方法,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左右。苗床应选择靠近水源、相对肥沃的地块。施腐熟农家肥60t/hm2左右,姜黄专用肥60t/hm2左右。犁耕后,铺1m宽的床。 、床面应平整、柔软、疏松。苗床做好后,应将处理过的种子均匀或沟播。种子上应覆盖2~3厘米的细肥土。床面应覆盖农作物秸秆。经常喷水以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下,土壤温度为20~25℃。播种后25~30天发芽率可达50%~60%,40~50天左右即可出苗。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姜黄种子放入培养皿或营养碗中,置于20~25℃下。在湿润条件下发芽,发芽率可达80%~90%。然后播种于湿润、遮荫的苗床中栽培,当年即可形成小根茎种子。

3.2 根茎繁殖

繁殖根茎时,将根茎折断成5~10厘米长的茎段,每个根茎段上保留2~3个健康潜芽。实行垄作播种,最佳播种时间一般为11月至次年3月。将选好的种子播种于行距25厘米×30厘米、深约13厘米的沟内,芽朝上,盖土6~8厘米,保持土壤湿润。当幼苗长到15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到田间。

4 如何建造和管理凉棚

山药凉棚一般可用竹棍或木条绑在一起制成。在山坡或没有树木的稀疏林地,凉棚的高度宜为1.5m。在平原地区或成排稀疏林地,凉棚可建成长方形或长弓形,凉棚高度宜在1.5m左右。进行垄作栽培时,可将2个垄合并搭建凉棚;对于沟种植,可以使用 3 行来建造凉棚。

种植薯蓣后,应保持土壤湿润状态,旱季应浇几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灌溉适量施用速效肥料。当姜黄地上茎爬上凉棚,地下根茎增生膨大时,应及时松土,清除杂草。特别是每次下雨后和天气晴朗时,当土壤不再粘时应松土一次,并锄土。深度5~6厘米。松土、除草时,不要损伤藤条。

5 病虫害杂草综合防治

5.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虫害、无霉变的突变马铃薯,防止病虫害蔓延,保证壮苗饱满健壮。种姜最好是一年,种子大小要一致。每公斤种子有芽头150-200个,每个芽头有芽眼2-3个。种子成本2250~/hm2。

(2)采用高粱垄作,改善土壤通气,促进地下根茎生长。起垄宽1m,垄高20cm,株距25cm×25cm,每垄4行,10.5万~13.5万株/hm2。冬季播种较好。

(3)合理轮作、茬茬,实行2年以上与草作物轮作,防灾避灾。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大量施用磷钾肥,增强植物抗病能力。一般施农家肥30~4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375kg/hm2,姜黄专用肥1125~/hm2,以基肥为主。

(5)框培。当苗高30厘米时,每平方米用4根竹竿组成“人”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水分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和根系生长,可有效增产、防治病害。 5.2 化学防治

(一)土壤消毒。病害严重地区,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福美双4500~6000g/hm2与细土混合后撒入土中;酸性土壤用石灰消毒,防止水土流失。传播疾病。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48%乐斯邦乳油2250~3000g/hm2,或3%克百威45kg/hm2,与细土300~450kg/hm2混合后均匀撒施。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发生病区,达到防治指标后,使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灵、50%来菌灵、70%托布津或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喷施或浇根,每株浇50~100mL。

(3)病虫害防治。叶部害虫发生地区,使用浓度225~300g/hm2的55%辛硫磷、50%辛硫磷/hm2、20%菊花农药450~600mL/hm2或Bt乳剂2250~3000g/hm2加水450~600kg/ hm2、幼虫三龄初喷雾防治。



5.3 化学除草

(1)固土处理。姜黄播种后出苗前,用50%姜黄750~900g/hm2、90%鸡精600~750g/hm2、50%乙草胺2250~2700g/hm2或72%套索1500~2250g/hm2,喷雾900kg/ hm2 的水。

(2)喷洒茎、叶。当田间杂草长出3~5片叶时,用5%精制草克、5%干草或10.8%高效覆草油乳油675~750mL/hm2,对茎、叶喷水450kg/hm2。树叶。

(3)定向喷雾。对局部地块的多年生恶性杂草,用74.7%农夫乐1500~2250g/hm2或20%克无踪2250~3000g/hm2,加水450~600kg/hm2定向喷雾。记住不要喷在姜黄的茎和叶上。

施药后如因降雨等原因影响防治效果,应及时进行修复;土壤处理和除草应在雨后天气晴朗,土壤湿润时喷洒农药。施药后,禁止田间作业和人畜践踏,以免破坏土层。控制效果。

六、根茎的采挖、储存和运输

薯蓣的根茎深深嵌入土壤中,挖掘起来比较费力。挖坑时,先剪掉地上茎,拆除凉棚,然后沿两行中间挖20厘米深的沟,小心地取出两侧的根茎。陕西南部的采矿工作通常在 11 月左右进行。

根茎挖出后,应将潜芽较多、无病虫害的上部茎段与芦头一起剪去进行耕作,并晒干以储存水分和水汽。储存方法为:①地下储存砂:在地下水位低、土壤粘性的地方挖一个深70厘米、宽50厘米的方坑。坑底及坑周围铺稻草或麦秆1层,再铺干沙1层,种茎1层。第一层距地面15厘米,覆盖40厘米的河水土,形成高出地面的土坎。屋脊边缘开两条排水沟。 ②窖藏:用来苏水对窖室进行消毒后,将种梗堆入窖内,高度为40~50cm,窖口留通风口。贮藏时温度最好保持在5~7℃范围内,不宜高于9℃,以免发芽。

远距离使用新鲜种茎时,应将种茎和锯末层放入木箱或硬纸箱内,顶部密封严实。若运输时间过长,应防止茎部过冷或过热而发芽。

7参考文献

姜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示例文章,第 2 部分

[关键词] 生姜高产栽培

【中文图书馆分类号】S63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0-0184-02

1 简介

大观具有良好的地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合规模化生姜种植。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加工储存能力弱;而主产区长期存在生姜品种单一、良种普及率低、品种更新慢、退化严重等制约因素,限制了生姜产业的发展。目前,生姜产业已成为大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举措之一。积极开展栽培技术试验研究,采取生姜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大力发展生姜产业,对提高山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2.1 栽培季节

生姜性喜温暖,不耐严寒、霜冻。霜后地温稳定在15℃以上为播种期,初霜到来前为收获期。生姜生长所需的最佳时间为135至150天。如果处于旺盛生长期,需要一定的适温天数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2.2 生姜处理

2.2.1 生姜种子的选择

目前,大关县主要种植大关小黄姜、四川竹根姜、山东莱芜生姜等。姜籽应选择第一年生长旺盛、无病害的高产地块,存放姜片肥厚、芽饱满、大小均匀、色泽鲜艳、无病虫痕的姜片。

2.2.2 培育壮芽

培育壮芽是获得生姜高产的首要生产环节。从壮芽的形状来看,芽粗壮,顶部钝。此外,还与生姜的营养状况、种芽的位置、发芽温度和湿度有关。

2.2.3 壮芽培育方法

选种:用种应选择肥大、饱满、皮色光亮、质地新鲜、不干燥、不皱缩、不腐烂、不冷冻、质地坚硬、无病虫害的健康姜片。严格剔除薄、干瘪的姜片。种姜,果肉褐色,肉质柔软。

晒姜、困姜:播种前一个月左右,将生姜从贮藏库中取出,用清水洗净土壤,平铺在室外干净的地面上或草席上晾干1~2天。 ,并于夜间置于室内,以防霜冻。通过干燥种子,可以提高姜片的温度,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减少姜片水分流失,防止腐烂。晒干种子后,病姜会萎缩、变褐色,症状明显,可及时排除。

晒干1~2天后,姜片在室内堆放3~4天。堆姜上盖上草帘,以促进所栽姜中养分的分解,称为“困姜”。将生姜晒干2~3次后,即可发芽。

催芽:催芽可以加快苗木的发芽速度,保证苗木的整齐度。无论哪种催芽方法,温度都必须保持在11℃至16℃,以促进生姜内养分的转化和分解,然后移至发芽地进行发芽。常用的催芽方法有室内催芽池催芽、室外土炕催芽、烟熏催芽、阳气(冷床)催芽等。

2.3 整地及边界



生姜种植地不能连作。宜栽培在含有大量有机质、易于灌溉和排水的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地块。其中以沙壤土最好。土壤pH值要求为微酸性至中性、碱性。土壤不适合耕种。土壤需翻深20~30厘米,反复翻耕,并充分晒干。然后用耙子耙出细边。夏季多雨,宜深沟高界,边界朝北、朝南。边框长度不应超过15m。如果场地较长,应在场地中间开一条沟。畦宽约1.2m,畦沟宽35~40cm,沟深12~15cm。它还需要三条沟渠以确保排水顺畅。并在边界上自东向西开一条种植沟,行距55厘米左右,沟深10-13厘米。定植沟内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厩肥,每亩2000~75公斤饼肥,草木灰75公斤左右,与沟土充分混合。混合并准备种植。

2.4 播种

应在阳光明媚、温暖的天气进行。播种前,将发芽的生姜碎成70~80克的小块。每片选取1~2个肥壮的嫩芽,除去剩余的芽,以便养分供给主芽。 ,确保苗木健壮茂盛。破姜的过程实际上包括块选和芽选。如果定植时天气干燥,需提前一天给定植沟浇水,待水渗下后再定植。定植生姜时,将其一株一株地放入定植沟中,株距20厘米左右。将姜芽头向下压,使姜片稍微向南倾斜。然后盖上4到5厘米的土。一般每亩种植4000~5000株,种子用量300公斤左右。

2.5 田间管理

2.5.1 分批追肥

生姜对肥料的抵抗力极强。除施足底肥外,还应追肥几次。一般应前轻后重。当幼苗第一次出苗,苗高30厘米左右时,加肥壮苗。每亩用腐熟粪便500公斤,加水5~6倍,或用尿素10公斤配成0.5%~1%的稀肥液。 ,也可用腐烂的人粪用水冲洗。第二次追肥是在播种的姜收获后进行。它是一种肥料。施肥量比第一次增加30-50%。主要是氮肥。每亩施豆饼或腐熟农家肥100-150公斤。如果雨水较多,可在距植株10~12厘米处挖一个洞,施肥,盖土。第三次追肥在初秋进行。可结合拔出姜草适当补施,称为翻肥。一般每亩施尿素20-25公斤、硫酸钾20-25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或复合肥20公斤。播种时撒布均匀。上去耕土。 9月上旬至中旬应补肥一次。

2.5.2 耕作及培土

前期应每隔10~15天浅锄一次,一般在雨后进行,以保持土壤湿度,防止板结。当株高达到40-50厘米时,开始培土,将行间土朝种植沟培土。结合培土,挖沟深度为30厘米,挖出的土均匀地铺在行间。初秋天气转凉时,撤去遮阳棚或遮荫时,再次结合培土进行追肥,使原来的种植沟培成高10~12厘米、宽约10厘米的垄。 20 厘米。土壤耕作可以防止新形成的生姜生长。裸露的肉块促进肉块大、皮薄、肉嫩。

2.5.3 灌溉排水

定植后保持土壤干燥,有利于土温升高。但如果长时间没有下雨,就应该适当浇水。出苗后保持边界干湿,浇水不宜过多。雨季到来时,应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除去遮荫棚或遮荫后,早晚经常浇冷水,以促进分枝和膨大。采收前一个月左右,应根据天气情况减少浇水,以促进姜片成熟。

2.5.4 阴影

入夏后,当地气温常达到25℃以上。在姜田内搭建遮荫棚或插入遮荫物,起到遮荫、防暑的作用。入秋后,气温转凉,降至25℃以下。应及时除去遮荫物,以增强光合作用和同化养分的积累。遮荫大多在六月上旬至中旬进行,八月下旬至九月初则去除。搭建遮阳棚,在姜田上用细竹或树枝搭建1-1.1m高的平棚。脚手架顶部放置稻草等。它们分布稀疏,遮盖了大约一半的阳光。也可以用灰色遮阳网代替稻草覆盖物。 。在姜行南侧插荫,距植株12-15厘米处开小沟,插入谷草或树枝等,交替编织成篱状,直立或稍向树倾斜。向北,阻挡植物一半的阳光。

2.6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6.1 生姜病害

腐烂病初期,叶片变黄、枯萎、卷曲。病叶自基部向上发展,最后全株变黄。当日平均气温在25℃以上时,潜伏期一般为6~8天。 15~20℃时41天,15℃以下很少发病。高温、暴雨导致病害发生严重。

病害严重的田要轮作2~3年,水旱的田要轮作1年。选择无病的生姜进行种植。生姜种植前,用100倍甲醛溶液浸泡种子,每次煮种子6小时。或者生姜切好后,用1%的波尔多液浸泡种子20分钟。姜腐菌呈酸性。整地时每亩施熟石灰100公斤,调节土壤性状,防治该病。

2.6.2 生姜病虫害

主要的一种是姜螟(玉米螟),其食性非常混合。为害时,其幼虫咬住嫩茎,钻入茎内继续为害,导致地上茎叶枯死。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如发现死苗,可用小刀将蛀虫连同受害苗木的茎叶一起剪掉,杀掉或焚烧。农药主要喷洒在叶子上。喷洒15%杜邦酸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5%瑞金特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20%一净乳油2000-2500倍液。在孵化高峰期之前,喷洒田间植物。每15天一次,连续防治两次。这些化学物质也可以注入地上茎上的昆虫嘴中。

2.7 采收、包装和贮藏

2.7.1 收获

生姜的采收可分为采收姜、嫩姜、鲜姜三种。

2.7.1.1 生姜采收

生姜与其他农作物不同。生姜发芽长成新株后,留在土壤中就不会腐烂。重量一般不会减少,但辣味会增强,仍然可以恢复食用。一般当苗高20-30厘米,有5-6片叶,新姜开始形成时,即可采收。

2.7.1.2 采集嫩姜

初秋天气转凉,根茎生长旺盛,植株分枝旺盛,成簇时,趁姜片鲜嫩时提早采收,称为采嫩姜。此时采收的鲜姜,组织鲜嫩,含水量高,辣味淡,含水量高。适用于酸洗、酸洗、蜜饯加工。越早采收嫩姜,产量越低,但品质较好;采收越晚,根茎越成熟,纤维增多,辣味增加,品质下降,但产量增加,因此应适时采收。

2.7.1.3 收集老姜

一般在当地初霜来临前,植株大部分茎叶开始枯黄,地下根茎完全成熟时采收。

2.7.2 存储

虽然储存方法多种多样,但必须合理调整储存环境。适宜的储存温度为11-13℃,湿度为90-95%。如果温度低于10℃,生姜易受冷害,不能长期保存。如果温度高于15℃,生姜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发芽,减少病害;如果湿度太低,姜片就会失水而枯萎。田间患病的生姜片不宜存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21:01 , Processed in 0.0623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