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董宇辉对谈李娟引发争议,采访不专业问题再度被讨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972
发表于 2024-10-13 00: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体与重建

文字|杨瑞琪

编辑|刘南斗

上周,董宇辉与李娟的对话再次引发舆论。虽然李娟后来在直播中澄清了自己的反应,但这并不是董宇辉第一次因为“采访”而引发争议。以前他在直播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形象,但来到采访场地后,他的气场就开始暗淡下来。

事实上,采访不专业、娱乐过度等问题已经被讨论了一段时间。在观众看来,现在的“采访者”太业余了。他们不再是曾经卫视出来的职业主持人,而是电商主播、娱乐营销号或者自媒体博主。

董宇辉与李娟对话(来源:抖音)

在网友眼中,这些人要么只是和采访对象做手势舞,要么利用采访机会以各种形式发出土味情话。即使他们确实提出了问题,也是无关紧要且无聊的。

但从剧组和采访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很无奈的。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用户更加接受简短、扁平、快速的沟通方式以及更具娱乐性的内容。邀请自媒体博主互动,也是希望接触到更多用户,转化更高的商业利益。

从最早的“端坐”到如今更轻松、更舒适的采访方式,采访者和采访方式的变化背后,其实是整个传播环境的波动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内容落差”,而这这一差距是否能够而且应该被填补似乎不太重要,也没有人关心。

8月21日,在《与慧同行》直播间,董宇辉与《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对话,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每天都很累” 。李娟回应道:“这是你积累的成果,我想这还是你所期待的。”

在广为流传的片段中,李娟的表现被网友解读为“七次想结束谈话”。

更引发热议的是,董宇辉用一长段排比称赞李娟后,“看似充满矛盾和缺点的事物,背后其实只有人性的光芒”,李娟说,“谢谢你,这真是太好了。”得到的回应是“一大堆赞美”。

董宇辉与李娟对话(来源:抖音)

一些董宇辉的粉丝退出了,认为李娟是在嘲讽董宇辉。最后,李娟发文道歉,解释“肿块”是她经常使用的量词,甚至称赞董宇辉“有感染力、友善,总是照顾别人,给人留下了好印象”。一个年轻人。 “直播前我很焦虑、紧张,状态不好。

但董宇辉引发的争议还没有结束。 7月底与陈思诚、作家麦佳、刘昊然的一场直播,被网友评为“父辈之战”、“禁父决战”、“一个爸爸比另一个爸爸好” ”。高的”。

在这场宣传电影《解密》的直播中,董宇辉举着白板,对麦佳和陈思诚的演讲进行了长篇解读,独唱了近20分钟。

董宇辉谈电影《解密》(来源:抖音)

在这场被网友概括为“让我来教你如何拍电影”的主题演讲中,旁边的陈思诚深吸一口气,抱臂叹息。麦家被网友评论为“看上去他在听,其实我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了”。频频点头认真听讲的刘昊然被网友调侃称“两个父亲较量就会生儿子”。

两次直播让董宇辉陷入争议。有网友认为他是“假文化人遇到真文化人”。他并没有真正尊重和理解直播间的嘉宾,而是用“鸡汤式文学”来输出自己。 ,看似说了很多,但其实一点营养都没有。

董宇辉谈电影《解密》(来源:抖音)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董宇辉并不是专业主持人,是在做直播。即使前期做了很多准备,也难免会说错话或者表现不好,所以没必要死守切片内容。

不管董宇辉的表现如何,网友们对于“面试官水平”的讨论依然达到了顶峰。

在董宇辉直播之前,一些采访者在奥运会期间的表现就已经引起了网友的讨论。



比如,有记者现场请全红婵教她英语,被明确拒绝后,在直播中评论全红婵“疯了”、“像个白痴”;也有记者走“温情路线”,询问全红灿“别人怎么看”。我关心的是你能不能飞得高,但你真的累吗?”全红婵终于回应道,“谁不累?”;还有记者问全红婵她的三米跳板训练,怎么样?一脸困惑的全红婵,只能回答:“我在台上跳舞!”

专访全红婵(来源:小红书)

围绕游泳运动员潘占乐的问题被指责过于“娱乐化”。比如,有主持人请潘占乐用温州话念出自己的名字,以及保持身材的秘诀是什么。潘战乐的回答有些无奈,“你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我每天都训练……”

网友们对这次采访的讨论如此激烈,是因为以前的采访在观众心中是庄严而有意义的,而现在的采访则是娱乐性和消解性的。

如果现在提起“采访者”,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可能仍然是鲁豫,或者是更遥远的徐一辉和陈晓楠。这些电视主持人一般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接受过专业的采访培训,拥有自己的专属采访节目,如鲁豫的《鲁豫有约》、徐一辉的《明星面对面》等。

出现在这些节目中的嘉宾一般都是观众眼中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有头脑”的名人。在几个小时的面对面对话中,双方会讨论严肃的、深刻的或感人的问题。 “流量”和“数据”在当时并没有那么重要。

《鲁豫有约》与《明星面对面》(图片来源:小红书)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曾经集中的声音正在迅速瓦解。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公司的时代,人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寻找和创造自己喜欢的内容。

易丽晶凭空诞生。易立竞凭借“表情直面明星”的生活片段视频走红,成为新一代网民提到“采访者”时第一个想到的答案。

在这些视频中,易丽静会问黄圣依“你的代表作是什么?”,问张雨绮“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演员吗?”,问郭敬明当年的抄袭风波,抛出灵魂。问:“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演员吗?”编剧圈接受你了吗?

易丽静专访郭敬明(来源:小红书)

当时正值“208危机”,观众对明星的愤怒和厌恶几乎达到了顶峰。易立竞尖锐的提问击中了当时用户偏好的目标。再加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这些戏剧性的视频片段在观众中广泛传播。

当时,也有网友讨论易立静的提问是否“太无礼”?毕竟,这样的采访似乎与以往别人冷静、温和的风格相去甚远,似乎总有一种“故意激怒客人”的感觉。但不管怎样,易丽静彻底被观众记住了,成为了新一代采访者的代名词。

易丽静之后,似乎就没有哪个采访者的名字被观众记住了。 “面试官”的定义在新环境下也有了不同的解读。

随着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新兴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博主成为最新一批“面试官”。他们可能出现在电影路演中,以采访的名义说出当地情话,也可能来到片场与主创一起跳手势舞,也可能教明星说方言、跳流行舞蹈。

(来源:抖音)

严格来说,这种互动并不能被定义为“采访”。它在传播目的、传播手段乃至传播受众方面都与普通访谈有很大不同。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永远不知道“面试”的严格定义应该是什么,产生误解和困惑也是情理之中的。

这种情况的形成并不是采访者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环境、媒体定位、宣传形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电影制作方看重的不是博主的采访技巧,而是粉丝数量和曝光规模。 “数据”和“流量”开始变得至关重要。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博主的互动视频可以为电影制片厂带来更大的曝光度,尤其是电影行业,这与购票有直接关系。前期的预热必然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这也是《解密》剧组来到董宇辉直播间的原因。其实,从最终的传播效果来看,陈思诚或许并没有因为被董宇辉“当爸爸”而感到不高兴。相反,看得见的售票速度和直播间数万的用户可能会让陈思诚更开心。

《解密》剧照(来源:豆瓣)



这种娱乐性的切片视频也非常适合在如今的短视频平台上传播。用户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从业者正在思考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充分调动用户的好奇心和兴趣,娱乐内容成为首选。

比如,被网友称为“营销号”的采访者,他们的“娱乐采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用户决定的。这些账号在娱乐行业被称为“C端媒体”,更多地依靠用户的点赞、收藏、评论来产生收入。因此,他们需要制作用户喜欢看的内容,提出用户想听的问题。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原因是舆论环境的收紧。这就导致大部分采访问题都是由明星团队提前确认的。明星不敢回答尖锐真实的问题,所以越来越没有真实的素材。真实的东西。

那么现在没有严肃的面试官了吗?其实也不是,只是这些人可能被大家见到的比较少而已。

换句话说,内容的分布存在年龄差异。较轻的切片视频内容分布在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而相对较重的内容则制作成综艺节目,由一群具有“精英气质”的采访者为其“保驾护航”。

最具代表性的是许知远的《十三张邀请》和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许知远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作家、出版人,窦文涛是卫视资深主持人。

《圆桌派》(来源:微博)

在观众看来,这两档节目似乎又回到了最早深度访谈的面貌和味道,但针对当下的传播环境,它们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圆桌》的形式不再是传统的一对一采访,而是多位嘉宾讨论一个问题,这也赋予了它“文化脱口秀”的定位。

《十三邀》自2016年开播以来,不断邀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嘉宾来演讲,不仅内容具有新鲜感,还保持了脱口秀节目难得的长期线性。在这两档节目中,嘉宾也会因为“熟人关系”而变得更加轻松,制作的内容也不会再那么“针锋相对”。

《十三张邀请函》(图片来源:豆瓣)

还有一些人走在娱乐和严肃之间的中间地带,比如杨天真和姜思达​​。前经纪人杨天真今年在芒果TV推出了《乘风2024》衍生节目《纯真时光》,对《乘风2024》的选手进行一对一采访。

简短采访中,拥有超强“金句输出”能力的杨天真将对面的“姐姐们”变成了“神奇造句机”,陈浩宇探讨“资源咖啡”,朱丹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事业上的戚薇说,“我不认为爱情是一种稳定的关系。”

《纯真时光》(图片来源:小红书)

姜思达的采访更加“朗朗上口”。无论是在《只见三天》还是在自己制作的节目《DV计划》中,姜思达都因其独特的个人气质而与采访嘉宾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

与于正的对话促成了“我就是不想和他(于正)相处”的名场面,与张艺兴的对话则让“男人到死都是男孩”成为热门社交梗,至今仍让网友津津乐道。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风格各异的采访中,用户能关注到的却是那些充满戏剧性的“嘲讽”片段。一方面,由于传播环境日益碎片化,采访逐渐成为一个平台之间各种内容元素流动的方式,只有效果巨大的切片片段似乎才能够点燃公众的热情。

观众还需要真正信息丰富且有深度的采访吗?或许需求一直存在,但创作者作为内容市场的供给方,需要在传播语境和内容生产之间找到平衡点。

观众依然期待真正的采访,期待越来越多的优秀采访者,但在这个时代,如何呈现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0:28 , Processed in 0.1528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