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9|回复: 0

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因,王超逸与中国文化研究会的追求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949
发表于 2024-10-13 14: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企业文明:文化战略 企业界御敌求变的思想长城 2005.03.24 17:47:37

如果不是现代大规模生产和管理的出现,社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依存不会如此紧密,连接它们的企业文化桥梁也可能不会如此引人入胜。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企业文化如今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因之一。王超义和中国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正在追求这一基因的孕育和培育。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现代市场经济,无论那模糊的风景多么令人眼花缭乱,也不管冰冷的人际诠释多么令人震撼,人与自然、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和谐互利,甚至是人。新型事业和共同利益的关系在现代化道路上越来越紧密。这种相互依存的特点,以凸显效率至上为目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企业文化。它的出现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研究会响应时代号召,举起旗帜,全力弘扬。王潮一也是这个团队的重要成员。

尽管王潮一于2001年在北京航天城召开的全国中青年企业文化学者论坛上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实施国家企业文化安全战略”的结论,但其一直在酝酿和成熟。早在过去的18年里,就充满了坎坷。

1984年,原籍台湾省的卢军先生,其外祖父林祖弥继承了台湾省大家族“五峰林氏”的祖业,后变卖财产支持孙中山。孙中山革命后,任闽南革命军军长,孙中山大元帅后裔,曾在海外服役。在亲属的大力支持下,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主体,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通过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如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朱伯逊、唐一杰、李中华、王守昌等),该组织的成立旨在“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沟通中西、连接国内外、瞄准重大社会效益问题、转化推广文化成果。中国文化研究院成立,不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所(今日中国文化研究会的前身)成立。

中华文化研究会目标远大,实践勤勉,用国际视野,选择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着眼于国家未来的重大课题。在环境保护、生命、健康、教育、人权等事关人类生存的问题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低估了这些问题,使这些问题逐渐演变成阻碍人类发展的严重障碍。经济发展。障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基础和国民素质的限制,只顾眼前、忽视未来,盲目追求片面发展。这时才回过头来,才意识到“单轮进展”的不平衡。当中央提出时,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不能仅仅用经济数字来衡量!中国文化研究会并不是“雾里看花”。每选定一个课题或项目,都“高瞻远瞩”,一经落实就全力以赴。 “智慧之山、智慧之海,真正点燃,我愿意效仿,赚下一份薪水。”中华文化研究会正在追求这样的境界,并努力前行。

思想变革是社会改革的前沿。当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东方古老的中华民族,其精华不断绽放的同时,其糟粕也在不经意间溢出。因此,弘扬国粹、融会新知,就成为中国文化学院、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所肩负着人文关怀的神圣责任。 1987年至1992年,两院先后举办了四期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系列讲座;出版文化专着数十册;并举办“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第一代学者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季羡林、唐一杰等人亲临讲学、讲道,他们洪亮的教学声音如钟声响彻长空,有力地促进了文化间的学术交流。海峡两岸学者。王潮一全身心投入到这风起云涌的第三次文化热潮中。经历了五年在“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和“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班”的学习和深造。尤其铭刻在他脑海中的,是开幕式上的书院委员会主席、94岁的“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老师对同学们的衷心寄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互相尊重的伦理精神,吸收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物质文明,为世界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追求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从此成为他的毕生愿望。

王超毅是幸运的。他很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后一批亲自接受梁漱溟先生教诲的“列车”之一。于是,他就深深地背负着既包含宗教信仰又包含哲学意识的文化“十字架”。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卢军先生曾为王潮一题词:“古今东西方文化在此汇聚熔炼,孕育未来数十万年的人才胚胎。”在这里蓬勃发展。”在此期间,他尤其受到经济学家于光远、厉以宁的赞扬。而企业文化大师卢军的亲身教导,给他的视野和思维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透过历史的迷雾,他感受到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当代新形态。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积淀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过去的一切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蕴藏着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切文化基因,是一切生存发展的价值和合理性所在。他总结说,任何一个群体的文化,如果任意改变或丢失,国家就会危亡,人民就会受到侮辱,企业就会衰落。 “实施国家企业文化安全战略”的理论在他的理性大脑中逐渐浮现并成熟。着有《竞争的远大未来——21世纪企业文化制胜战略》、《中国近代商业史的镜子》、《国际名牌战略的考察与思考》、《职业化的考察与思考》 《企业家论》、《中国优秀企业文化的实践与人力资源开发》等论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论证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实践参考。



央视。中视传媒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塑造项目充分运用和体现了王潮一的理论价值。 “中视传媒”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它是一种统治意识形态的特殊文化产业。它走在中国媒体领域的前列,在应对中国入世后的挑战和实施文化制胜战略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具有开创性意义。作为该项目的总策划,王超义集结了多年的探索经验和聪明智慧,成功地将企业文化相对论、企业文化安全策略、系统论等运用到“中视传媒”企业文化中塑造项目。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运行,不仅圆满完成了塑造任务,也为中国影视传媒行业和文化旅游行业探索了一条塑造和提升企业文化的成功之路,也开辟了新的机遇致力于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场地。该项目荣获设计案例奖。在中视传媒上市五周年庆典上,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华勇对中视企业文化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文化差异是制胜的有力武器

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表达,也是行为和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有不同的行为(即价值观),从而形成地域差异化的文化。当今经济和技术(特别是电信网络)的发展使全球化不可避免。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哲学、宗教、伦理等)正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转型社会,文化危机和新的科学挑战呼唤新的人文精神。新人文精神主要是以人为本,维护人类最基本的共同标准,继承了过去人文主义的优秀部分。新人文精神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沟通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学科之间、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动态的沟通和理解中,寻求有利于共同生活的最基本共识。

“和而不同”是解决保持差异、与差异共存的原则。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避免强烈的文化冲突,改善企业生态和人文环境。这种新的人文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塑造和“粘合”作用恰恰体现了其新人文精神的独特力量。家喻户晓的联想、燕赵文化的创始人、“博大精深”的海尔齐鲁文化、“藏针”的科龙、TCL岭南文化、西安杨森的“兼并八荒”的秦晋文化, “从容”“内涵”昆钢云贵学校文化,其丰富的学校企业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展现了其非凡的魅力。尤其是浙江先贤所传承的“义利并存”、“工商并重”的商业文化主张,成为有力推动江浙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法宝。王潮一探索的是企业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进入和成长。每次进入一家公司,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根溯源,探索其文化脉络。他看山水,看风雨,懂诗。他洒脱、志向远大、品行清廉,印证了老子无为而为的哲学。

20世纪90年代中期,王潮一有幸加入亚洲最具实力的台湾形象策略集团公司,在风起云涌的经济空间中翱翔、探索。王潮一对以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产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以他人为视野”的全球视野的比较文化认识。尤其是在中西元夫、石川秀树、河野丰博等日本企业文化界精英人物的风范和智慧的滋养下,王潮一看大事、想大事、悟小事的能力得到螺旋式提升。 。他致力于企业文化塑造的追求,一度几乎用一生去捍卫和歌唱。 2002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这场“天灾”进一步磨练了他的冷酷和坚韧。此时,中国石化“核电”企业文化的塑造。齐鲁石化.物流公司正处于关键时期。他强忍着疼痛站了起来,在妻子和助手的搀扶下,乘坐火车从千里之外来到了青岛。面对两人求知若渴的目光,他用严谨的理论逻辑打开了无数听众的心扉。然而听者并不知道,这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正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正是这种坚持和努力,逐步提高了他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2003年,拥有50年历史、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面临重大战略转型的中国新兴建设开发公司,在征程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成为国际化大型企业。即:企业要实现国内扩张和海外扩张。名牌战略向国际名牌战略转变,真正成为百年企业,公司面临体制变革、机制转型的重要关口。

新兴建设的高层领导深感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的压力,无奈下,只能上岗邀请专家来规划建设公司的企业文化。王潮一作为总规划师,负责规划的设计和组织。据新兴建设开发公司总经理余敦才要求,“新兴建设”未来的企业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与儒、道、佛三家思想融为一体,经受住儒家思想的考验。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这个名为“金鼎”的文化工程,经过多渠道整合、全方位建设,让“新兴建筑”呈现出极具吸引力的发展态势。该项目从2003年实施至今,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今,“新兴建设”所拥有的企业文化已成为新兴建设有别于中国建筑、中国铁建、北京城建的独特企业文化。他们关键性地解决了一个让很多企业深感焦虑的严重问题,那就是企业既能经受住“赢”的考验,又经得起“输得起”的挫折。 “新兴建设”的“共赢”是指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变,企业愿景不变,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变,企业精神和价值取向不变;而他们的“输得起”就是要解决好问题。它为企业走向国际化、规模扩张、体制变革、机制转型提供了“胜于花园漫步”的战略和策略。 《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病则治病;不治病则死,治病则不死”。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医疗保健、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预防为主、夯实基础,正是企业文化的功能。

“金鼎”企业文化的成功,使王潮一在企业文化的探索上达到了崇高而富有远见的地位。



文化延伸一代管理者思想升华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经营、人际关系、道德、心理学、民俗、沟通、美学等多种科学的综合和提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到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已成为现实,不同文化的融合开始显现。跨文化对话与管理成为时代新话题,文化胜利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首要任务。必须追求。企业文化的手段是育人,目的是形成文化意识,进而将文化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人们奋斗的目标。然而,如何让翱翔蓝天的“知行合一”美景开花结果、开花结果,已成为业界头疼的问题。企业文化勇敢地登上了企业界的历史舞台,并毫不掩饰地声称要在这种“困境”中开辟一条“转型”的捷径。一系列的实践和总结,让王潮一将企业文化的塑造浓缩为“定位”和“认可”两个必经枢纽,这也成为他掌控企业文化规划和实施的两个“风火轮”。企业文化。 。

在昆明钢铁集团以“文化强国”命名的企业文化工程实施中,王朝毅运用“定位”和“认知”两个“风火轮”,让“昆钢人”的思维启动了新的起飞。作为项目组的总策划和带头人,王潮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智地采用了新颖独特的“文化研讨营”培训方式,使企业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发生了创新性的转变。突然的变化。包括昆钢董事长在内的全体中高层管理人员,通过研讨会的新理念活动,努力营造平等、自由、活泼、轻松的文化氛围。通过深入交流、友好沟通,构建了统一的共创、走向命运共同体的企业文化六大体系:基本信仰体系、行为信仰体系、组织信仰体系、教育培训体系、道德规范。系统和客户满意的信念系统。该项目荣获“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一流典范”荣誉。正是因为王潮一的认真总结和归纳,他在经验层面上抓住了简单而深刻的操作的实践舵。

2001年至2004年9月28日,王潮一在担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策划部主任期间,引领中国企业文化策划设计潮流,先后主持多项项目,并担任策划人。总策划兼项目组组长。一个“塑造”工程,主要包括:

央视。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荣获设计案例奖)、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荣获建设实践奖)、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昆明钢铁集团公司(荣获首届建筑实践奖)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类标兵奖)。齐鲁石化.物流公司(荣获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奖)、济南圣泉集团公司(荣获建设实践奖)、山东东风集团、明水大化集团。

他带领工程示范组,先后对中国轻工进出口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了论证和鉴定。许多成功案例已被载入中国企业文化设计与策划史上的经典之作。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处于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在认知层面对中西文化进行划分的阶段,那么从90年代末至今,企业文化已经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从实证层面的探讨到操作层面的新阶段,王潮一和中国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在广大企业中播下了那些美好愿景的种子,并用跨文化智慧培育它们。 。种子生根、开花、结果。正如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卢军所评价的:“一旦我们有了能够运用各方面知识的知识,我们就获得了一个能够撬动社会文化进步的支点。这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支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3:53 , Processed in 0.0809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