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建筑的定义与意义:8 本建筑书籍带你探索建筑与人文的关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907
发表于 2024-10-15 11: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定义架构?

贝聿铭:“建筑是一门实用的艺术。要成为一门艺术,它首先必须有存在的需要。”

雷姆·库哈斯:“建筑是剧本创作的一种形式。”

Luis :“我相信情感建筑,‘建筑’的生命在于它的美。”

阿尔瓦·阿尔托:“真正的建筑只有当人处于中心时才存在。”

建筑有很多定义,但它总是与人有关。好的建筑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让人在里面感到舒适。而优秀的建筑师则关心人文,设计“让人居住、扎根”的空间。

#编辑部的姑娘们#

挑选了8本建筑书籍。

希望你能从这些故事中看到,

建筑为日常生活和亲密关系创造空间的能力。

点击查看该建筑的故事

《贝聿铭全集》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波士顿美术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北京总部大楼、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肯尼迪图书馆

贝聿铭在卢浮宫建筑模型前

《贝聿铭全集》是一部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史,展示了他60年来作为主要负责人和建筑师承担的50个建筑项目。

其中包括贝聿铭接受项目委托的背景、项目设计和施工的构思和实施过程、经历的种种波折和项目建成后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他作品的评价等。 。

中国银行北京总部大楼

日本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在序言中写道,

“我深爱中国美丽的诗词、绘画、园林,它们是我设计灵感的源泉。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花蕾应该是新芽的。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

“我所做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我对中国的年轻建筑师寄予厚望。木已茂盛,春意初流。当一切美好都获得时,我庆幸自己的人生旅程是这样的。”超过。”

《建造一座房子》

“我一直认为,我首先是一个文学人,我恰好能够做建筑,学了建筑这个专业,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一样了。”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这样评价自己。

《建造房屋》是王澍的建筑散文集。内容包括建筑与文化、建筑作品的诞生、社会生活空间、以及他从事建筑这些年的身份变化。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1987年,24岁的王澍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当代建筑的危机》,从大师到导师,批判了整个中国现代建筑的现状。他当时就觉得:“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十年后,当他参加东南大学八十周年庆典时,系里的老师看到他说:“你变了很多,一点也不酷!原来你在东南大学的时候,每当你从走廊走出来的时候,我们都感觉你不是一个人在走,而是一把刀带着冷风向你走来,大家都会不自觉地躲避。”

“我当年所拥有的能量,依然埋藏得很深,但你能感觉到它的外表变得非常友善和圆润,危险性少了,僵硬了。但它真正的力量并没有丧失,而是有一些很东西。”有一天,我的妻子站在我新落成的大楼(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前对我说:“别人很难不喜欢它,因为它有一种很温暖的品质。”这会让你感觉你会喜欢它。”

“这些年,我和很多工匠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对材料、施工、方法都非常熟悉,亲眼目睹了每一个钉子是如何钉进去的,每块木头是如何制成的,它是如何成型的。” .. 我彻底了解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我后来所做的每一个建筑都是基于我对这件事的深刻理解和熟悉。



基本上我追求的是简单、质朴、天真无邪的生活和艺术,我不断地质疑自己的出身和出身。我经常反思自己——到现在我们都这么认为,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到,还有一些状态。如果你没有意识到,那都是你自己修炼的问题。 ”

“安藤忠雄”

“人心很难在这个数字时代生存,我想要建设的是那种能让人心生存、扎根的地方……”

安藤忠雄认为,现代人为了生活的便利,已经抛弃了个性,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亲近自然的建筑更好,居民自己也要思考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016年,朗斯与安藤忠雄出版了《安藤忠雄:建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一书,全面记录了安藤忠雄近50年来的代表性建筑作品和人生关键时刻。

他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自己对建筑的思考,并在与Lens的对话中提出了自己对当下社会的看法以及对年轻人的建议。

安藤忠雄镜头拍摄

从未接受过正规建筑设计专业教育的安藤忠雄却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他总是跳出现有的建筑设计思维,始终以挑战自我的精神来工作。

除了他标志性的清水混凝土之外,他的建筑也离不开与自然的融合。风、雨和光是他建筑中的主角。

水教堂位于北海道的山区。每年5月至11月,教堂正面长15米、高5米的巨大落地窗都会完全打开,使整个教堂与自然融为一体。 12月至次年4月,教堂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宁静祥和。

真驹内泷野灵园大佛。他设计了一条40米长的隧道,游客可以通过隧道从外到内看到大佛的真面目。远远望去,大佛的头部裸露在山顶,俯视着面前的信徒。

他用“挑战”和“自由”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用“居·本源”、“光影”、“留白”、“场所的诠释”、“旧物造新”、“修养”分析他对建筑和生活的看法。看法。

“自由”与“挑战”是安藤一生的主题,也是本书隐藏在建筑图册背后的精神主线。

“只有当你拥有自由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活着;当你活着的时候,你的身体应该充满活力……”

“我认为一座建筑必须超越这些因素,证明它的存在……我的建筑就是我存在的证明。”

《住房读本》

曾为村上春树和三谷龙二设计过住宅的建筑师中村保文一直在探索如何创造一个理想的家。

在中村喜文为三谷龙二设计的住宅中,“光线从左边的小窗户射入,在墙壁上延伸,逐渐由亮到暗”。

中村喜文设计的西原家阅览室

在《住房读本》一书中,他以设计师和居住者的身份,从起居、厨房餐桌、儿童、家具、续居、光线等角度观察建筑与生活,以及人与空间的关系。关系,研究“人们可以轻松居住的住宅是什么样子”。

“所谓房子,不仅仅是一个安放人的身体、日常生活的容器,它一定是一个让人们的心灵能够继续安全、富裕、和谐地生活的地方。”

加斯顿·巴什拉德在《空间诗学》一书中写道:“阁楼孕育梦想,庇护梦想家。”在我看来,每个家都应该有一个可以孕育梦想的房间,一个可以自由沉溺于梦想的隐秘空间或者一个略显阴暗的角落。”

“在做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说法:‘这里要好玩一点,灵活一点’或者‘那里不要太死板’。趣味性可以用在建筑中,体现在框架部分。木质建材的,家具主要是抽屉等,这些都是可活动的部件,让这些部件保留一些变化的空间,就是“玩”这个词,我有时候觉得“玩”这个词非常好。生活就像一个抽屉,里面装满了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所以,生活需要一点玩乐,这里的玩乐是指内心的平静。”

《日本建筑》

什么是日本建筑?建筑中的“日本性”是如何构建并不断转变的?日本哪些现代建筑体现了“日本的民族意识”?

日本一直将西方视为榜样,并尽力追赶西方的脚步。但建筑并不是纯粹的技术产品。设计需要表达文化,成为文化的象征。在移植西方技术体系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照单全收西方的设计呢?

日本的生活与希腊或巴黎周边地区出现的建筑风格有什么关系?此外,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西方的设计很难发挥作用。在此过程中,建筑中出现了“什么是日本”的身份问题。

伊势神宫



出云大社

《建筑日本》精选了伊势神宫、桂宫、日光东照宫、出云大社、广岛和平纪念馆、太阳塔等数百座日本建筑,剖析战后日本建筑的特点,以建筑为切片,连接传统民族利益和西方现代性,窥见日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意识。

《日本建筑之美》

‍‍‍

《日本建筑之美》第一卷选取了东京重要城市的前身江户町、国宝木造建筑法隆寺、日本建筑代表桂宫等四座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园林美学,还有日本特有的陵墓形式的巨大古墓。书中收录了近千张手绘图,还原历史场景和施工过程。

江户町

桂宫的建造方法曾经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在这本书中,它的秘密被揭开了。从木材的选择、排列,到部件的切割、加工、组装,每一步都呈现出拆解后令人惊叹的美感。从一个榫头、一个凹痕,到重大的加建、拆除工程,无一不凝聚着当时建设者的智慧和劳动。

桂宫

日本建筑插画大师保住一夫希望通过插图与文字的结合,“清晰地描绘出过去人类建造大型建筑的过程,同时描述所涉及的伟大而戏剧性的创造力”,展现自然材料与古老技术的紧密结合、古建筑独特生活技艺的空间美。

《理解建筑》

这是一本为普通读者编写的建筑入门书籍。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注重体验的建筑入门书籍。

两位作者均为执业建筑师,在知名大学从事建筑理论研究和教学。他们从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坚信建筑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并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理解和体验建筑的方式。

“建筑不会决定或指导我们对它的体验,也不会引导我们做出单一的解释。相反,建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可能性领域,激发和释放我们的感知。知识、联想、感觉和思想。一座有意义的建筑不会把任何具体的东西强加给我们,而是激发我们去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

本书以空间、光线、景观、场所等12个与建筑亲密体验密切相关的主题为框架,精选了72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杰作,涵盖了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等世界各地的各种建筑风格。 、神圣家族大教堂、纯几何的落水别墅、非洲的多贡村、东方风格的伊势神宫……

近400张建筑照片、80余张建筑平面图、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带领读者进行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实地考察”,让读者无需亲临现场,即可体验建筑全貌。

“在触觉建筑中,物质性和传统不断唤起自然持续性和时间连续性的体验。我们不仅要栖息于空间,还要栖息于一个文化连续体,被各种物质记忆所包围。具有纯粹几何关系的视觉导向建筑尝试使时间停止,而触觉和多感知的、以材料为导向的建筑使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具有治疗性和治疗性。这种建筑不是与时间对抗,而是体现时间的长度和磨损的过程,让时间的痕迹变得愉快且容易接受。”

《世界建筑3000年》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收录了近900张来自世界各地的照片、设计图和手稿,展现了建筑史上那些经典时刻。

本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九章,以时间为轴,介绍了西方世界从远古至今3000多年的现代建筑工程史。从中世纪教堂的几何图案到钢筋混凝土,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本书几乎涵盖了建筑史上发生的一切,重点关注了工程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活动和事件。 ,以及影响工程和建筑数千年的重要人物、建筑物、作品和概念。

通常建筑史书的内容都集中在建筑设计本身,但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在建筑的基础上还详细介绍了工程、材料和技术方面的许多新内容。

作者是英国剑桥大学工程史教授、著名工程师比尔·阿迪斯(Bill Addis),他试图打破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之间的障碍,将两者融为一体。另外,作者将建筑发展史与当时的人文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让读者更加感性地了解建筑发展背后的历史。

书中还配有大量文献图纸、源技术插图、专业原始数据页等,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从中你可以全面了解西方世界现代建筑工程的历史。

点击购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2:26 , Processed in 0.0684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