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3|回复: 0

上海梅雨季:湿哒哒、潮叽叽的爱恨情仇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89
发表于 2024-10-16 18: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版古筝《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本文作者/古正姜天涯

这是一篇湿湿的文章。

每年六七月,上海进入除春夏秋冬之外的“第五季”——雨季。

01

无论你多么有才华,你都无法在两者之间建立功能性关系。

当我们深入挖掘20多年来海量的梅雨新闻数据时,我们发现每年的六、七月都有这样一个周期:梅季开始了吗? - 今天梅花季开始了吗? - 梅雨出来了吗? - 终于,梅花季节来临了。 。

2011年6月10日进入梅花季节

/《文汇报》报道

这段心路历程,锁住了上海人与梅雨之间的爱恨情仇。他们年年都在想,不想它来,又害怕它。

但无论上海人的心态如何,该来的总会来的。

梅雨并不是上海特有的特产,但却是上海这一时期特有的气象状态。是除春、夏、秋、冬之外的“第五季”。

山西人辛禾在《新民周刊》发表文章写道:喜欢上海的理由有无数,但有两件事不能适应,那就是上海的冬天和上海的梅雨。

对他来说,原本只存在于高中地理课本上的美玉的定义,真实存在于他的生活中。

每次朋友来上海,他都会建议他们带把雨伞。 “黄梅田就像一块不断沾染着黑色霉菌的木板,心情略显疲惫和阴郁。”

2015年6月大暴雨

/《新民晚报》报道

即使对于成年后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说,对美玉的身体记忆变得更加本能。每年五六月,一连下几天雨,或者感觉湿漉漉的,我心里的疑问就出来了:是梅花季节吗?

“梅雨”的概念最初只存在于民间,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气候概念。有了气候的概念,进入梅花不是肉体的感受,而是有严格的标准。

此次美美官方公布是综合考虑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近期气温和降雨情况等因素而作出的。

上海梅梅的主要标准是:梅梅进入前5天,东经120°副热带高压脊线不低于北纬18°,保证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能够到达。稳定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5天内至少有3天日平均气温不低于22℃;

最后,梅季开始后的前5天内必须有4天阴雨天(包括区气象站测量的阴雨天数)。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点,才能称为梅雨。

2013年6月7日是高考日。

/《文汇报》报道

梅花也需要官宣。

2021年6月20日,连续几天的降雨后,梅雨终于停了。接下来一周工作日多云,太阳时隐时现,最高气温接近33℃,一派盛夏景象。

民工们暗自庆幸:上海的梅雨变得“懂事”了,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

不过,气象专家表示,副热带高压是与梅雨季节密切相关的重要天气系统。直到初夏,副热带高压加强并向西、北扩展,控制华东中部地区,才算梅雨天气。上海天气晴朗,炎热干燥,进入盛夏。结束。

从当时的天气系统来看,副热带高压南下入海,雨带只是暂时南退至华南地区,不能判断为梅花。

果然,周末,连续两场中到大雨唤醒了上海人。

梅花这么快就开了?想得很漂亮。

02

当某种东西存在时间久了,它就会有一些独特的词语。

美玉也不例外。

有一种“实在无法避免,那就去做”的孔梅。 1897年和1965年都曾出现过,雨季只持续两天,真是懂事又可爱。

每年梅花开得晚或者梅雨少的时候,上海人就开始谈“空梅花”,但空梅花的标准同样严格。半个多月的黄梅花日期间,阴雨天数不足4天,无降雨。只有测量小于80毫米才能判定为“空梅”。



2013年6月23日大雨

2014年的梅花季是6月20日,比平常晚了两天。有传言称,这可能是“空梅花季”。没想到,梅花进入的第二天,天刚亮,申城就遭遇强对流云袭击,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严重击碎了“空梅花”的谣言。

还有“无论如何都不让它来”的第二朵梅花。有时在梅雨期间,连续阴雨过程会中断数天,会出现两期或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俗称“二次梅雨”。

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是“暴力梅”。

这种“暴力”上周末大家都感受到了。

6月24日,上海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雨黄色预警信号。一整天都在下雨。外滩出现“瀑布”,部分路段积水,道路变成“河”。

有网友猜测,就连依萍也可能没有见过这场雨。

《上海周末攻略》中“雨季的上海真好玩”

一个关于雨季上海主要景点体验的笑话

“暴梅”这个新名词的出现,与梅雨的变化有关。

在老上海人的记忆中,雨季总是不停地流逝,给人一种说不尽的感觉。

已经有20多天没有阳光了,衣服也无法在阳光下晒干。衣柜里的衣服很容易发霉,所以一到梅花季节,巷子里就会出现发霉的景象。

从2000年左右开始,上海的梅雨变得“非典型”。雨不再是“连绵不断”,而是变得更加“猛烈”、更加即兴。

2016年6月20日,大雨过后,上海出现了彩虹。

/《东方早报》报道

当它刚开始变得“​​非典型”时,每个人都认为它“很奇怪”。 2001年6月17日,正当梅花即将绽放之时,一场“倾盆大雨”来了,第二天又是阳光明媚。

当时,《新闻晚报》针对市民的疑问采访了气象专家,还不忘提醒大家,“基于今年梅雨季节的不可预测性和雷阵雨居多,做好雨天准备,防范雷击”是市民应对梅雨季节的首要任务。”

到了2009年,当年的梅雨被上海气象部门概括为“梅雨五怪”​​:持续时间短、梅雨来得晚、降水量少、气温高、雷阵雨频繁。

今年的《文汇报》还发表了大型专题报道,采访气象专家,探讨“谁导演了‘奇怪’的梅雨?” 》

《文汇报》2009年7月10日

我特意请专家来分析一下。

近十年“非典型”梅雨

文章指出,自1999年以来,我国梅雨带变得“不羁”。

梅雨从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北移至淮河流域。到2009年,又北移2-3个纬度,导致大量降水到达淮河地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上海梅花的盛开和盛开时间明显推迟。梅雨期间的持续降雨程度逐渐减弱,降水也越来越集中。

近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因为几乎每年都是这种非典型梅雨的典型表现。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窗外是晴天,“上海市公安局”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黄梅天的衣服在阳光下完全晒干了。这与黄梅田小时候的考卷总是软软的、松软的不相符。

所以,上海人现在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艰难的选择。

当雨季总降雨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你是想集中在几天内还是分散在雨季的每一天?

当然,没有选择的余地,一切都听天由命。

03

梅雨似乎给上海人造成了创伤后遗症。身体会永远记住梅雨天的感觉。说起这部《第五季》,眉头就会不自觉地皱起。但对于每年短暂的气候体验,遗忘程度却很高。

即使在同一个黄梅田,人也很容易被“世故”。

6月19日《上海发布》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时,评论是:“今年怎么一直下雨?”农民工不能受伤。”

6月28日“高温黄色预警”发布后,有市民评价伤疤已经愈合,忘记了疼痛,开始“非常怀念这几天的大雨”“相比烈日当头,不如下雨。”

更何况,我早已忘记了多年前接触过的雨和见过的“海”的身体感受。让我们为您回顾一下。

2020年6月29日上午,暴力梅再次上线



眼下的2021年,是一个比较“史无前例”的梅雨季节。

当年5月2日,当浙江省正式宣布“梅梅”时,上海也出现了集中降雨。未来一周总体多云或有阵雨——除一端一端外,几乎天天下雨。我想这样的天气是否可以算是梅花季节的开始,但气象专家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答案。

雨季还没到,我们先忍耐一下阴雨天气。直到6月10日,上海才正式进入梅雨季节,典型的“非典型梅雨”。

还用“欺骗战术”,让6月28日雨后天气放晴,让市民以为雨季已经“离开”,以“虽然但是”的心情忍受多日酷暑。

没想到,37.4℃的高温袭击上海市民后,梅雨强势回归。直到7月10日的最后一场大雨,第二天梅花才出现。

梅花一开,天气就开始下降,37-38℃的高温来临。这还没有结束。七月底八月初的上海,依然每天下雨。不下雨的时候,空气因为湿度太“粘”,仿佛遇到了七月末八月初的“倒黄梅”。

2021年6月10日,梅花走进上海

这一天带来了大雨、闪电和强风

/《新民晚报》报道

再说说失去了上海人脾气的“黄美田”。

1999年有一个特别长的梅雨季,梅花从当年6月7日开始,直到7月20日才出现,历时43天。当时,这一数字仅次于1954年的57天。

降雨量达815毫米,为上海126年气象记录历史最高,是每年梅雨量的四倍。

截至1999年7月16日,当年降雨量已超过1,200毫米,超过年平均降雨量1,143.4毫米。

从1999年雨季前后的报纸文章标题中,我们可以依稀回忆起当年雨季期间上海居民的心路历程。

6月12日,《新民晚报》头条平静地说“美雨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月中,报纸开始“变质”,发脾气。上面写着“梅雨又来了,这周不会有梅雨了”、“这个城市近期不会有梅雨了,上海遭遇百年未有的梅雨。” ”

一个多月过去了,报纸上开始提出诸如“雨季还要下多久?”等问题。如果副高持续下去,雨季将难以北移,上海近期无望出现“梅雨季”。

终于,7月20日梅花开了。报纸的标题“喜气洋洋”:“梅花开了”、“上海梅花终于开了”。

说起雨季待机时间长,也是有好处的。这使得1999年7月中旬上海的平均气温为58年来最低,仅为24.2摄氏度。

04

上海乐队顶楼马戏团在《上海童年》中唱道:“六月下雨,黄梅天,骑自行车出门记得带雨披。”

彩虹合唱团在《上海的彼岸》中有一句台词:“上海的彼岸有时晴有时雨,湿气不绝,台风绕道。”

2023年6月24日,大雨

/《文汇报》报道

黄梅田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的肉体记忆。

一到六月,就开始说“黄梅甜”,终于“希望”来了。在潮湿的天气里,我开始每天谈论“梅花什么时候开”?

就这样的心态,年复一年。

参考:

1. 何欣,《美玉在上海》,新民周刊,2016年6月27日;

2. 徐艳飞,“昨天上海梅雨来了,无聊又潮湿的一天来了——比常年平均梅雨晚了两天。今年是一场‘非典型’梅雨,多过程降水” ,晨报,2018年6月20日;

3、任泉,《谁“指挥”了奇怪的梅雨——解析今年“非典型”梅雨留下的疑问》,文汇报,2009年7月10日;

4、张天池,《昨天最高气温37.4℃,梅雨今日强势回归》,文汇报,2021年7月8日;

5、马小青,《申城终于开花》,解放日报,1999年7月21日;

6、陈亚民,《副高级专员,梅雨再持续下去就不会北上——上海近期不可能下“梅雨”》,《新民晚报》,1999年7月16日;

7、《7月中旬气温:58年来最低》,《解放日报》,1999年7月21日;

撰稿:古正江天涯/

编辑:小妮巴/

画图:二黑/

毛笔:杨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4:34 , Processed in 0.0948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