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7|回复: 0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远桥:顺德现存最长宋代石拱桥,取淡泊明志之意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134
发表于 2024-10-17 18: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源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顺德现存最长的宋代石拱桥。

■明远桥上无石阶,马车可畅通无阻。

广东佛山国家旅游地理讯5月22日

核心技巧

清澈的水环绕着村庄,古色古香的房屋掩映在树荫下。走进顺德区杏坛镇枫尖,一座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村庄,水道、古桥、石巷、粉墙,记者走在这里感觉就像在读一本迷人的线装书,水袖跳舞。烟雨尘埃让人感觉仿佛与另一个世界隔绝了。

千年石板铺饮溪彩虹,百年祠堂记载人间沧桑。逢间村的每一座石桥、每一棵古树、每一座古庙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铭刻着先人的故事。生命的痕迹。明远桥则寓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历史上最早记载在顺德

梁式三孔石拱桥

明源桥位于杏坛镇逢建村。据《顺德县志》记载,该桥为宋代李石秀所建。 “这是顺德梁式三孔石拱桥中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顺德区文体旅游局一位文物专家表示,由于多次重建,现在的桥已经不能保留宋代的风貌,只剩下明代的风貌。

史料记载:李士修,字建业,杏坛镇逢建人。清元前宋(1199年)进士。任福建苏征、莲房布政使。升任浙江按察使,参政。他曾经在家乡建造了一座大石桥。座位数个,方便行人。其中明远桥是一座用红砂岩建造的梁式三孔石拱桥。全长24.8米,顶宽4.7米,高4.5米。桥拱竖缝筑成,桥栏杆上刻有各种图案。两侧有十四根柱子,柱头上刻有石狮。现在只剩下十个人了。

昨天,记者站在桥上四处张望。宽阔的河道两岸,整齐的石墙紧贴着河壁。蕉林、甘蔗田上,依稀可见古老商铺的地基,勾勒出一派繁华的古水镇集市景象。

典故:辞去官职回村修建石拱桥

明园桥是顺德现存最长的宋代石拱桥,也是顺德唯一一座没有石阶的古桥。这就是明远桥出名的原因。记者走访明远桥看到,目前桥体坚固完整,石狮、桥面、河栏杆等的修缮以及新旧材料的使用都已协调一致、可辨识。

面对成群结队的游客,逢间水乡的义务导游总是给游客讲这样一个典故:以前,村里的内河是与大河相连的。由于没有水闸,海浪汹涌,人们过独木桥很危险。奉剑文物保护员刘长成说,李石回到村里,看到河水的涨落,担心木桥经不起风浪,无法满足当时的车流。那个时候。 “于是他决定集资修建明远桥。”

刘长城说,明远桥最大的特点是两侧通道都是斜坡,没有石阶,可以让马车畅通无阻。 “这是顺德石桥唯一的独特风格。”另外,明远桥采用三孔设计。 “这三个孔代表什么?根据道教对天体的研究,所谓的‘三圆盘’就类似于现在的经纬度来划分天体,而座位上的二十八只石狮子则代表着二十八个圆盘。”八颗天体。”李石秀将此桥命名为明远桥,取“淡泊清志,宁静致远”之意。

传说他有5个儿子,建造了5座桥梁。

刘长城说,逢间村的每一座桥都镌刻着一段历史。村内有古石桥30多座。记者在逢间村采访。老人们向记者讲述了许多关于李石秀的传说,都与建桥有关。



比如,宋朝进士进士、做大官的李士修,因政见与朝廷不同,退隐到逢间村定居。他也是如今峰间村李家的始祖。据村里的老人说,每次生儿子,李石秀都会架一座桥。他一生有5个儿子,所以他建造了5座桥梁。 5座桥中有4座有记录,即巨济桥、明远桥、青云桥、清江桥,还有一座已不详。

不过,记者还听到了另一个版本:李石秀先修桥,后生子。为了感谢冯坚的好风水,他在高香坊修建了一座“三界寺”,寺门上的对联中有提及。这五桥的对联是“青云紫气通三界,金水恩波培五桥”。

对于是先建桥还是先生儿子,村民们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奉鉴李家谱》记载,李石修确实有5个儿子,其中一个李格,曾在南宋国子监中担任助教。

政府拨款维修

48万元修复古桥

明源桥1991年被定为顺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2007年,村民发现“明源桥两侧的护栏已年久失修”。上面的一些石条、石柱经不起常年的风雨侵蚀,都被折断了,尤其是整个护栏,用手稍微用力推一下,村民说,走在桥上的时候,很多孩子。一不小心,他们和桥栏杆都会掉进水里。“不仅是护栏坏了,桥上的石板也出现了裂缝。” ,而且上面还有大大小小的洞,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行走。”

“同时,作为明远桥支柱的桥墩也出现了损坏的迹象。”当年,不少村民给政府部门写信:“古桥不能倒塌,希望破旧的桥栏杆和桥面能够及时修复。”

随后,时任顺德区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科科长来到现场对明源桥进行体检,发现明源桥地基不平整。沉降。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顺德区、杏坛镇、逢间村于2009年联合投资48万元,对这座桥进行了全面修缮。 2010年7月通过省专家组检查验收。

今年年初,杏坛镇对明远桥周边绿化进行了整治和完善。星罗棋布的“滚铁箍”、“铲磨剪刀”等雕塑,展现了杏坛水乡的生活文化,唤起了人们的邻里情怀。和童年的集体记忆,营造出丰富而人性化的生活场景。

文/图 珠江时报记者/王茂郎/据珠江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6:13 , Processed in 0.2699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