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5|回复: 0

空间碎片威胁航天安全,主动碎片清除技术成关键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59
发表于 2024-10-18 08: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以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主动碎片清除微纳GNC系统技术”为背景,介绍“空间碎片”的相关情况。

2021年3月10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NOAA-17气象卫星突然在轨道上爆炸。爆炸后产生了16颗“轨道碎片”。这些碎片高速飞离卫星本体,但仍然残留下来。在轨道上,将对太空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事实上,这16块碎片是16块新产生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是近年来被越来越多提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绕地球运行但没有目的的各种人造物体。这些物体可以小到固体火箭的燃烧残渣,也大到发射后废弃的火箭的最后一级。自从20世纪50年代人类将人造物体发射到太空以来,太空中废弃的人造物体越来越多,开始影响人类后续对太空的利用。

太空碎片有什么影响?

全球数十亿人每天依靠卫星数据让生活更加便利,而留在太空中的废弃卫星则成为太空垃圾,污染太空环境。随着各国太空探索越走越远,空间碎片数量逐年增加,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空间碎片和温室气体、核废料储存等问题一样,短期内对人类影响不大,但如果长期不处理,就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首先,它们冒着撞击其他航天器的风险。由于空间碎片以轨道速度运动,动能巨大,如果与之相撞,可能会损坏仍在运行的航天器:超过10厘米的大碎片,如果撞到航天器,会直接导致航天器解体; 1至10厘米的中型碎片是难以察觉的碎片,在撞击航天器时可能会导致部分功能丧失或故障。这些碎片也会威胁宇航员的生命。其次,每年约有400个空间碎片重新进入大气层。其中一些在穿过大气层时并未完全燃烧。坠落地面将会对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第三,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太空垃圾最终落入地球大气层并被烧毁,但据估计仍有超过4500吨的太空垃圾留在轨道上。随着空间碎片迅速增加,航天器轨道资源供不应求。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太空碎片将填满近地轨道(LEO),使人类数百年无法进行太空探索。第四,太空垃圾数量日益增加,不同垃圾的轨道方向和高度不同。恢复或控制它们不仅困难且成本高昂。

事实上,早在1978年,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唐纳德·凯斯勒( )就提出了凯斯勒综合症理论,即低地球轨道上的碎片和其他人造物体造成的空间污染将持续增加,导致太空污染的风险增加。卫星碰撞;当某一轨道高度的空间碎片密度超过临界值时,就会发生碎片链式碰撞效应,导致一系列潜在的卫星碰撞多米诺骨牌效应;连锁碰撞过程将会对该高度的轨道资源造成永久性损坏,并使其完全无法使用。

目前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处理太空碎片?

数以万计的太空碎片散布在不同的轨道上。即使发射航天器捕获,也只能按轨道接近碎片轨道,采用交会对接的方式进行清理。这是目前技术上可行的解决方案。然而,面对数十万颗不同轨道高度和轨道倾角的碎片,目前的技术和资金超出了任何国家的承受能力。

近地轨道是距地球表面2000公里以内的空间区域,大部分空间碎片位于近地轨道。

因此,目前空间碎片仅处于监测阶段。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当发现空间碎片会对卫星造成碰撞风险时,采取被动避碰策略。对于尺寸大于10厘米的空间碎片,采取持续观测、编目、预警、及时避让等被动避让措施;但对于1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空间碎片,其编目和保护难度较大,造成的危害也更为严重。目前,尚未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对于尺寸小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主要实施卫星表面保护措施。

但随着卫星在民用和商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卫星发射数量大幅增加。未来几年,卫星数量将增加一个数量级,将出现多个由数百或数千颗卫星组成的巨型星座。这些小卫星失效后将成为新的太空碎片;即使现在停止所有发射,碰撞仍然会产生新的碎片。新的发射窗口将被逐步压缩,科研卫星也将不得不被放置在更远的轨道上。因此,无源处理方式将导致航天器研制、发射和运行维护成本急剧上升。主动处理空间碎片将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选择。

主动清除空间碎片的方法

稳定轨道环境的唯一方法是主动清除,我们需要开发新技术来清除现有碎片,同时避免产生新的碎片。一般来说,距离地球越高,大气层就越稀薄。对于近地轨道卫星,无需特殊处理。它们迟早会落入大气层,并因大气阻力而燃烧。空间站的运行高度为三四百公里。在这个高度,仍然存在空气阻力,碎片可能会持续数月至数十块。年内它将逐渐减速并落入大气层。这也是卫星和空间站在一段时间后不得不提高运行高度的原因。



然而,对于1000公里以上的碎片来说,大气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碎片在数百年或数千年内不太可能脱落。这需要找到一种方法使碎片脱离轨道并落入大气层。主动清理空间碎片有两种方式:一是接触式,如机械臂抓取、网捕等;二是接触式,如机械臂抓取、网捕等。第二种是非接触式的,如激光移动、离子束移动等。无论哪种方法,目标都是将碎片从其当前轨道上清除。

捕获和清除方法是由地面控制的航天器执行的,航天器通过直接接触对碎片施加力,并将其拖出轨道。目前可用的捕获方案有很多,如机械臂、飞网、飞矛、飞爪、鱼叉等。这种捕获方法简单易实现,成功率较高,也比较成熟。这是一种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在工程应用中实现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清除空间碎片,还可以用来捕获在轨卫星,具有空间对抗应用的潜力。然而,这些技术要应用于工程应用还需要数年时间。

电动系留离轨清洁方法是以电动系留航天器为基础的。它通过其电动系绳释放捕获装置准确可靠地捕获非合作目标,然后利用电动系绳切割磁感应线产生电动力。 ,导致组件减速并下降进入轨道,然后重新进入大气层并燃烧。由于磁场限制,该方法目前仅适用于清除近地轨道碎片,且存在系绳易断裂或难以释放等问题。在轨技术验证尚不成熟。

对于稍大的空间碎片,激光脱轨或清除是利用高能脉冲照射碎片表面,产生“物质燃烧流推力”,从而改变碎片的轨道,实现脱轨后重返大气层;针对微小尺寸的空间碎片,利用激光束极高能量的特性,直接利用高能连续光波撞击碎片,使其汽化燃烧。该方法操作简单、响应速度快、可无限重复使用、可进行远距离、非接触式清洁、成本低廉、可清除各种尺寸的空间碎片。虽然这种方法目前的技术能力有限,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这种技术是最有前途的。

增阻脱轨采用粘合泡沫、充气气球、折叠阻力帆等来增加碎片的大气阻力,从而降低脱轨速度。增加阻力脱轨需要针对不同特征的碎片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泡沫、气球等物体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新的空间碎片产生,降低清除效率。

空间碎片清除技术仍处于在轨演示验证阶段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空间碎片问题,各国正在积极开展空间碎片清除技术的研究。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主动空间碎片清除研究起步较早,并提出了各自的碎片清除计划。一些关键技术已经在轨论证,但目前的发展水平距离实际应用还存在很大差距。

英国萨里航天中心的“空间碎片清除”计划 2013年,英国萨里航天中心联合多家欧洲研究机构启动了“空间碎片清除”计划,资金来自英国萨里航天中心。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 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先后完成飞网捕获、空间目标目视导航、鱼叉捕获、拖帆离轨等在轨验证试验。 “空间碎片清除”计划是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碎片清除项目,它的实施加速了碎片清除技术的实际应用。

欧洲航天局“清洁空间”计划 2019年12月,欧洲航天局(ESA)委托瑞士初创公司“Clear Space”进行碎片清除研究。该计划于2020年3月启动,将于2025年发射。该航天器清理了欧空局轨道上的一块碎片——织女星火箭辅助有效载荷适配器(Vespa)。这些碎片重约100公斤,大小与小型卫星差不多。它的形状相对简单,结构坚固,非常适合首次清理任务。目标。此外,欧空局还将推出e. 2023年发射航天器,展示和验证大型废弃卫星的清除技术。目标是2012年退役的“欧洲环境卫星”。提出的清除方案包括机械臂、飞网、离子束等。

NASA的“猎户座”计划 1993年,NASA提出“猎户座”计划,利用地基脉冲激光器清除近地轨道上的碎片。 “猎户座”计划采用30kW地基激光器清除近地轨道上尺寸为1至10厘米的空间碎片。 2014年,猎户座计划将重点从地面激光器转向天基激光器。天基激光器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学器件和激光器,并且可以在地球同步轨道(GEO)中使用。然而,天基激光器的研究仍然依赖于地面和机载的测试结果。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商业碎片清除”示范项目 2017年9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发布了空间碎片清除系统联合研究委员会公告,旨在征集空间碎片清除解决方案。清除在700~1000公里轨道高度的大型碎片,计划在十年内以低成本完成系统开发和商业化。 2020年初,日本 Sc​​ale赢得了JAXA商业碎片清除示范项目第一阶段(共两期)的合同。该阶段计划于2023年3月31日前发射一颗演示卫星,接近日本H-II A火箭的上级;第二阶段是在2026年3月31日前完成火箭上级对接,并加速离开。轨道重新进入大气层。

我国空间碎片清除发展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在主动清除空间碎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2016年6月,我国发射了自主研制的“傲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除飞行器。奥龙一号加长机械臂捕获空间碎片模拟器,开展非合作空间碎片目标探测、识别、跟踪和操作等在轨测试,为后续非合作在轨捕获奠定基础目标。基本条件。

由于空间碎片可能处于翻滚状态,且空间照明为平行光,目视观察碎片时,视野内碎片目标的明暗对比较强,翻滚运动使得相对测量目标面临巨大挑战;同时,较大的故障安装在卫星上的帆板、天线等部件会随之滚动,进场捕获时容易发生碰撞。自主和安全的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三,难以稳定准确地捕捉滚动状态的目标。它还很容易导致捕获卫星本身的不稳定,这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型空间碎片制导、导航和控制(GNC)系统,以更好地支持接近、绕轨、对接和捕获空间碎片等任务。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刘福成团队在工作现场

2020年1月,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刘福成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凭借“主动碎片清除微机”荣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同时也是2018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纳米GNC系统技术”奖)。如前所述,现在存在大量的空间碎片,主动捕获和清除必须满足经济和效率的需求。微纳卫星具有研制成本低、周期短的优点。因此,基于微纳卫星的大型碎片捕获和清除被国际上公认为最紧迫、最高效的解决方案。然而,微纳卫星的重量、功耗和尺寸受到限制,可安装的传感器和捕获设备面临小型化要求。与大型卫星相比,它们的测量和捕获能力有限。

该团队经过十年的持续研究,针对资源约束下翻滚碎片的测量、规划、逼近和捕获控制等核心问题,形成了一套创新成果。例如,发明了碎片目标表面角、环、线等特征的组合动态跟踪方法,解决资源限制下翻滚目标的超近距离目视测量问题;发明了一种简化且快速的自主接近安全路径的方法。该规划方法解决了天线、帆板等多个障碍物滚滚时的避碰和安全进场问题;针对碎片目标同步旋转和平移的问题,发明了一种能够自适应估计和补偿外部干扰的跟踪控制方法。稳定跟踪和流畅捕捉问题;发明多视场融合立体视觉传感器、三轴集成微型飞轮等产品,满足碎片清除微纳卫星对测控产品的高集成度、高性能要求。

微纳卫星捕获大型碎片示意图

主动碎片清除微纳GNC系统的技术成果可以有效提高航天器在轨捕获碎片时测控的稳定性、准确性和自主性。该技术已在多个航天器模型中得到应用,极大提升了我国微纳航天器的精密测量、自主规划、耦合控制、集成水平,为我国后续相关模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总体而言,我国在空间碎片清除领域正处于技术验证阶段。许多大学和科研院所不断加强空间碎片捕获和清除相关技术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预计未来将出现大量关键技术。飞行演示计划。

我国将主动承担空间碎片处置责任

2020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研发部主任王伟在2020中国航天大会上发布了2020年航天领域十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科学技术公司。其中之一是《太空碎片清除核心技术》:“空间碎片清除是当前和未来太空任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该技术的发展不仅将保护太空资产、维护人类太空安全和资源需求,还将促进相关高科技创新发展。”

事实上,空间碎片清除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在经济方面,如果能够确定某种需要清除的碎片的所有者,则可以通过商业付费的方式清除该碎片,形成空间碎片清除的产业化运作;在军事方面,空间碎片清除提出了可怕的挑战。一旦发生战争,这项技术将能够清除敌方卫星,直接用于太空对抗活动。这也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主动清除技术的重要原因。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应该主动承担起空间碎片处置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应该研发多种清除技术,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占据主动。

地球同步轨道区域(约36 000公里)的图像,约95%的物体是空间碎片,即不能运行的卫星

看看今天我们地球同步轨道区域的图像,空间碎片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行星环”。科幻电影中,荒凉的星球表面被各种太空垃圾包围,而拥有先进技术的星球表面则有宏伟的星际舰队保护。我相信没有人希望我们的地球被大量的太空垃圾包围,所以请帮我想一些方法来清除太空垃圾。例如,我可以发射一颗超粘性卫星将所有碎片粘在一起吗?或者用强力磁铁来吸引碎片?让我们一起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本文受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资助(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3:23 , Processed in 0.270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