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0|回复: 0

探秘中国航天史:从黑火药到火箭发动机的传奇之旅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62
发表于 2024-10-18 08: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次我们开始一个新的系列。我们来谈谈太空的历史以及人类如何征服太空。说到航天,我们就不得不想到火箭。金灿荣老师常说,航天科技“送人上天”,航天科工“送人西天”。我家是航天科工行业的,我爸爸是搞反舰导弹的。无论是导弹还是火箭,它们的相似之处都在于都离不开发动机,尤其是火箭发动机。

说起来,我们中国人对此感到非常自豪。我们是最先将火药用于军事目的的中国人。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火箭的中国人。两者密切相关,因为在古代唯一可以用作火箭燃料的就是黑火药。大家都知道黑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但是黑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事实上,具体日期并不确定。晚唐五朝时,有一本书,名叫《镇远妙道概要》。一听就知道是道家经典。里面有记载,说雄黄、雌黄、硝石、蜂蜜一起炼制时一定要小心。如果做得不对,手和脸都会被烫伤。如果它变得太大,你甚至可以烧毁房子。

蜂蜜中含有大量糖分,在高温下会炭化,变成木炭。与硝石等强氧化剂混合确实不安全。后来有人做了一个试验,将硝石与雄黄、松香混合,加热到300多度,就会爆炸。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炼金术士一不小心,就可以制造出一些炸药。所以《真元妙道概要》中也提到,这些东西最好不要一起烧。由此可见,《黑火药》不可能比这本书更老。否则的话,炼金师们应该都知道,这是某种火药配方。

硝酸钾晶体

对于炼金术士来说,硝石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司马迁《史记》中对硝石有记载。此外,古代医生还开发了提纯硝石的方法。即将硝石溶解在水中,过滤掉杂质,然后加热,使硝石中的有效成分重结晶。这个是比较纯净的。重结晶后会出现细细的六棱柱晶体,有点像游戏中的水晶矿,有刺有芒。因此,结晶后的硝石被称为“芒硝”。

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然而,古人无法区分这么多种类的白水晶。他们称硫酸钠也称为芒硝。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处方上写的是芒硝,但它指的是硝酸钾还是硫酸钠呢?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用火焚烧,会升起紫绿烟雾,云是真硝石”。他的处方需要的就是这种散发出紫色烟雾的硝石。这是因为硝酸钾在高温下分解,钾离子的火焰变成紫色。

能够识别和纯化硝酸钾非常重要。我国为什么首先发明火药?因为只有纯度比较高的硝酸钾才能制造黑色火药。如果不懂这一招,就只能在门外混了。这只是运气问题。

《武经总耀》中的投石机

到了宋代,《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药的配方。大概是[60%硝石+30%硫磺+10%木炭]的配方比例。漆中还添加了粘合剂,并混入了砷、狼毒等一些毒物。它以糊状形式出现,而不是粉末状。制作一个重5磅的大球,在中间插入一把烧热的锥子,点燃大球。然后用投石机扔出去,击中敌人。这种火球即使是强风也不会被吹灭。由此可见,在阅读古书中的火药时,一定要分清楚这个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有的只是燃烧弹,爆炸威力有限。关键是硫的比例太高,硝石的比例太低。较好的黑火药硝石比例至少为75%。

这种火药燃烧弹在北宋初期开始使用时,是用烧热的铁锥点燃的。由于火药配比不合理,它不像现在的鞭炮那么容易点燃。后来点火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使得爆炸物很容易到达公众并变成烟花和鞭炮。宋代时鞭炮的使用十分广泛。反过来,烟花又促进了火药本身的进步。

同样,古书中也经常见到“火箭”这个词,但你还是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有人在箭上系一朵“花”,这样就会吐出烟花。点燃后,用弓射出去,引燃对方的可燃物,用来放火。这东西又叫“火箭”,其实就是“用来放火的箭”。火药箭直到很久以后才出现。

万彦良

北宋灭亡后,南宋小朝廷相对平静。此时,金朝皇帝完颜亮入侵宋朝,在采石矶与宋军大战。于允文以少胜败完颜良。这场战斗中使用了一种名为“雷电炮”的武器。有人分析,这可能是火药推进的炸药。可以飞出船并炸毁敌军。当然,中国古代文人在记录这些兵器时总是轻描淡写,不够细致。所以很多地方只能靠猜测,并不是特别准确。如果真像有人分析的那样,雷电炮自己飞出去炸敌人,那么它就可以算是一种原始火箭了。

后来金国遭到蒙古的进攻,失去了中都。不得已,才迁都北宋都城开封。窝阔台发兵南下,攻打开封府。双方都使用了大量的枪械,即使用投石机发射火药弹丸。不过,金兵还有一种独特的武器,那就是飞枪。他们依靠飞行火枪打败了蒙古军。燧发枪可能具有火药推进武器的特征。 60厘米长的火药螺旋桨系在2米长的枪管上。点燃后,飞枪自行飞了出去。它飞了多远,古人没有记载。明代毛元仪的《军备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大概可以飞五百多步,大约三四百米。



火笼箭头

到了明代,火器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比如著名的“火笼箭”,就是大量发射的集束火箭。简而言之,火箭有很多种类型。但《军事备志》这样的书毕竟是文人写的。有时候你不能相信文人写的一切。里面会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废话。这就是为什么技术史的研究不能仅仅依靠文献研究。

比如《世界末日》中写的有一把名为“火龙出久”的武器,插画也还是那个样子。前面有一个龙头的管子,下面插入四枚火箭以提供推进力。它飞到空中,从龙口中发射火箭。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两级火箭的原型。其实这种东西飞行时不翻筋斗才奇怪。根本无法维持稳定。如今,四旋翼无人机依靠计算机来控制四个螺旋桨的速度。这条火龙已经彻底失控了。如果四枚火箭的推力稍有偏差,就会随机转向。谁敢用?因此,这件事是文献中所写的誓言实际上不能被接受的情况。

有些人可能认为事情很合乎逻辑、可行,但在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万户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据说,明朝初期,一个名叫万户的人坐在椅子上,椅子上绑着一捆烟花弹,手里拿着两只大风筝,​​然后让人把它们点燃。 。他想要飞上天空,然后……就没有了,到最后可能连骨头都找不到了。

这个故事在中国经典中找不到。最早出现在1909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主角不叫万户,而是“王图”。原文是英文,所以对应具体是哪个汉字,没人知道。时间是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传说中的夏朝。火药从哪里来?这个“王土”自杀了,被烟花弹炸得全身受伤,但他活了下来,还被皇帝打了屁股。人都炸成这样了,皇帝还打屁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这是要去哪里?所以这个记录是不可靠的。

马歇尔航天中心提供的万户图片中,请不要认出汉字。它们可能是画画的外国人随机画的。

1944年,威利·雷在一本关于火箭的书中提到了万户这个名字。 1945年,赫伯特·齐姆( Zim)在他的书中提到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万户家庭”的故事。很难说万户是一个名字还是一个官职。元代有“万户”之职,明代改为“都帅”。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明代中后期,国家太平,没有发展武器的必要,发展速度减慢。后来的清朝也是如此。当他们着急的时候,他们会买外国人的。一旦一切安全,他们就会再次放松。没办法,这就是自然规律。欧洲不断处于战争状态,火器发展非常迅速。

  中央稳定杆版本

1805年,康格里夫发明了一种新型火箭,比我国当时的火箭更加稳定。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就使用过这种火箭。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仿制了这种火箭,性能更好的HAL火箭也被仿制。

为什么总是要把火药管绑在箭杆上?因为箭杆提供了稳定性。但火药筒并不是在箭杆的中心,而是偏移了一点。所以对稳定性有影响。这是康格里夫火箭的改进。他把箭轴放在尾喷口的中央,完全对称,所以精度比较高。

HAL火箭更先进。它依靠从偏转的火箭中喷出的气体来引起火箭旋转。它依靠陀螺效应来稳定火箭的姿态。不需要很长的箭杆,省事多了。去掉箭轴是火箭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因此哈尔在 2004 年入选国际航空航天名人堂。

尽管如此,火箭在当时并不是非常主流的武器。主要枪械基本上要么是枪,要么是大炮。儒勒·凡尔纳写了一本科幻小说,名叫《从地球到月球》,描述用超级大炮把人装进炮弹里,打到月球上。当然,凡尔纳是非常“阴险”的。在他的小说中,这个镜头没有击中目标。炮弹变成了绕月球运行的卫星。这表明凡尔纳非常了解牛顿定律,并且知道引力捕获会发生。



1872年版《从地球到月球》插图

凡尔纳的小说引起了一个人的兴趣,他知道用大炮发射炮弹是不可能载人的,因为人根本无法忍受短时间内的剧烈加速。加速度等于力,F=ma,对。想要遨游太空,只能依靠简陋的火箭。这个人就是俄罗斯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现在被公认为航空航天之父。

1857年9月17日,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梁赞地区的一个林业官员家庭。但这孩子却是不幸的。 10岁时,他感染了猩红热,失去了听力。所以他不能上课,也不能和朋友们愉快地玩耍。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能上学了,但是这个孩子非常勤奋,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特别喜欢自己做各种实验,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这一点和我很相似。小时候,我拿了一些竹子和报纸,做了一个大翅膀,我还想飞。他在草地上跑了半里,却没有飞起来,别提有多狼狈了。

简而言之,齐奥尔科夫斯基完全是自学成才。 16岁时,他只身来到莫斯科。在莫斯科,他读了很多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和天文学的书籍,还去大学旁听了。我猜你听不到,但你仍然可以用眼睛看到。他一边读书,一边自己做实验。以后他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了。后来他搬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比较孤立。他根本没有停止重新发明轮子。

光读书是没有用的,必须赚钱才能生存。他确实通过了中学教师考试,成为了距离莫斯科100公里的博罗夫斯克的一名中学教师。当时的俄罗斯比较落后。只要你受过一些教育,到边远地区当老师,还是可以谋生的。

齐奥尔科夫斯基白天上课,晚上继续实验。 1881年,他以分子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独立发展了气体动力学理论。其实,这是典型的轮子再发明。他并不知道25年前就存在类似的理论。他的第二篇论文的题目是《动物有机体力学》,他改变了方向,开始研究生物学。这篇论文得到了当时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的支持,齐奥尔科夫斯基因此进入了俄罗斯物理化学学会。所以我也不是公务员。

齐奥尔科夫斯基

从 1884 年开始,他专注于热气球。 19世纪末,人类飞向天空的唯一方式是乘坐热气球。不过,当时的热气球是用布做的,上面覆盖着橡胶,强度不是很大,很容易着火。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可控,完全依靠风的吹动。于是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始研究可以由人类控制的金属气球,即飞艇。

整个 19 世纪,发明家们一直在寻找让气球更具机动性的方法。有人在气球上安装了人力驱动的螺旋桨,但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呢?这种飞艇不能做得很大。那时的蒸汽机太重,很难搬上天。只有当内燃机出现后,才有可能将其安装在气球上。果然,1879年,有人在气球上安装了内燃机,1883年,有人在气球上安装了电动机。所以,齐奥尔科夫斯基有这个想法也是很自然的。

他设计的是全金属飞艇,因为金属的硬度足以保持其流线型形状。它还需要能够扩展和收缩,这是很困难的。他花了很多时间完善细节,但实验总是要花钱的。他向俄罗斯陆军参谋部申请资金,但他们没有批准。最终,根据他的研究,他写了《气球原理》和《可操纵金属飞行器》两本书。喜欢他的粉丝很少。最终,事情得到了解决。

1892年,他搬到距莫斯科200公里的卡卢加州,距离越来越远。我的职业仍然是一名中学教师。他的注意力再次转向飞机设计。他的飞机使用两个固定平板作为机翼,并配备两个螺旋桨。根据这个设计,他写了一篇论文《论带着翅膀飞翔》,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897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他的家中建造了俄罗斯第一座实验风洞。风洞在当时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人有如何使用它的经验。早期研究飞机的人们将飞机安装在旋转木马上,只要飞机高速旋转就可以对飞机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航空先驱李林塔尔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机翼的升力特性。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如果旋转太快,气流就会向错误的方向抛出。而且,飞机已经沉浸在自己制造的空气漩涡之中,这和在空中自由飞行并不是一回事。

韦纳姆

1871年,英国人温纳姆首先发明了风洞,使测量变得非常方便。齐奥尔科夫斯基利用离心式鼓风机建造了开放式风洞,被认为是风洞领域的先驱。 1900年,他申请了一笔资助,利用风洞测量了许多几何形状的空气动力特性。方的、圆的、扁的都测量了。他的研究极大地帮助了俄罗斯著名空气动力学家茹科夫斯基。然后,然后就没有了。当时的俄罗斯政府始​​终不愿意花钱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上。

无奈之下,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无人敢想象的太空。我们下次再说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3:34 , Processed in 0.0639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