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2|回复: 0

上海超级学霸韩京俊:从市北初级中学到北大博士的传奇之路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374
发表于 2024-10-20 00: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11日,北京大学举行2018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代表1877名博士毕业生和6185名硕士毕业生走上领奖台的是上图中来自上海的超级学者!

韩敬军毕业于上海市北初级中学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曾获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

2009年,他被推荐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大一时,他解决了著名数学家杨路教授在《科学中国》上提出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后来,他编写了世界上最快的软件之一,用机器证明不平等。他是国际符号计算领域的顶尖专家,认为他是符号计算方向的天才。

2013年起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田钢院士、徐晨阳教授。研究方向为代数几何。其相关成果得到了该领域众多世界顶尖专家的关注和认可,并多次受邀做学术报告。曾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访问一年。

2018年荣获北京大学学生最高荣誉“学生五四奖章”,并获博士学位。他受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众多研究机构的青睐,最终选择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从事代数几何研究。

但你知道吗,即便是这样的“神级”人物,此前也曾被“迷惑”和“动摇过”?然而,他最终找到了“没有退缩的理由”,重拾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有梦想就有努力的方向!

今天,《上海盛雪》就为您回顾韩静君的成长之路!

01

来自市北科技大学、北大复旦附中

这就是他对数学的热爱

韩敬军在四岁时就首次展现了他独特的数学天赋。

据北大官方微博称,有一天,他的母亲无意间向他提到了乘法口诀表,并简单解释了前几个公式的推导原理。他了解后觉得非常有趣。第二天幼儿园午休的时候,他躺在床上,自己把剩下的东西推出来。 “当我回去告诉妈妈时,她仍然不相信,还以为是别人教我的。”

他从小学就开始参加数学竞赛,从市北科大到复旦附中,没有来自父母的压力,也没有功利的诱惑,只因为他始终觉得,“在数学中,我接触过的科目中,数学是最有趣的。”

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后,在王杰良老师的指导下,凭借论文《完全对称不等式的等式判定》获得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开启了数学研究的大门。请看当时的新闻报道:

“学校轻松的学习氛围给了你更多想象和研究的空间。”韩敬军表示,万军老师是他最喜欢的老师之一。他在课堂上尽力讲解所有知识点,并在课后做作业。很少见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课间休息时,韩敬军最喜欢去机房和阅览室,因为他担任“中国数学论坛”等国内一些著名数学竞赛论坛的主持人。一有空,他就会上网为网友解答问题。此外,他还喜欢登录国外网站,下载国外数学竞赛题进行练习。

在这篇报道中,复旦附中副校长(现任校长、党委书记)吴健告诉记者,“一些高分学生不喜欢数学,进入大学后就放弃了数学专业”。而选择其他科目,更别说期望他们擅长数学了。取得了什么成果。如何从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人才,成为教师们面临的新课题。学生除了解决问题外,还要学会质疑,有想法,提出问题,喜欢科学主动学习。 ”

十年后,韩敬军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自己是母校校长口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人才”。

02

北大的3231个日日夜夜

他继续书写传奇,但也有迷茫的时刻。

在高材生云集的北大数学学院,韩敬军继续用数学书写着他的传奇故事。

他从高中比赛时最感兴趣的不等式问题入手,进入了符号计算领域。大一时,他解决了数学家杨路教授在《科学中国》上提出的一个开放性问题。他的本科导师夏碧灿教授评价道:“他的本科科研成果是我指导过的学生中最好的,也是我在北大见过的最好的学生之一。”

然而,面对“一群比你聪明、比你努力的人”,韩敬军也遭遇了人生的最低谷时刻。他感到“困惑”、“动摇”和“无言以对”。不过,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我人生的篇章正在书写。未来,我希望继续我的数学梦想。

让我们来听听他在毕业典礼上的精彩演讲(节选)——

我是一名普通的北大学生。回首在燕园的3231个日日夜夜,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九年过去了,长春园美食街的店铺全部换了。我也慢慢地从这里的小男孩变成了这里的大叔。

在燕园,我坚定了理想,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遇到了对的人。这里的表述可能存在一些歧义。我指的是见到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老师们不仅是学术大师,也是他人的榜样。至于“对的人”的另一种潜在解释,不幸的是,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不完整的美。

和我的许多同学一样,我的博士学位之路。一路走来并不一帆风顺,也遇到过焦虑和挫折。

书院是伟人聚集的地方。在一群比你更聪明、更努力的人身上你怎么能看到继续学习数学的希望呢?我很困惑。

博士前三年,我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这和我本科期间接触的计算机数学研究完全不同。

虽然我明白基础研究需要坐冷板凳的精神,但对于一直没能找到研究切入点的我来说,焦虑在所难免,我也曾动摇过。

曾几何时,我认为从事数学研究是一件非常高层次的事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在很多人眼里,改变世界的是乔布斯和雷布思。

而当被问到学习数学这样的基础领域有什么用,能否改变我们的生活时,我无言以对。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适合学数学吗?我应该尝试其他路径吗?

焦急之中,我想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累了,我就翻起旁边的数学卷子。欣赏数学中美丽而深奥的定理,我发现数学还是美丽的。

沉浸在数学之美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外面的一切都是静止的。我的梦想又回来了,我没有理由退缩。

我想我可以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跑得多快,这样我至少可以过自己精彩的生活。

虽然我可能无法像那些著名大师那样在学术史上留名,但如果我这辈子能做出一两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那么这一生也就不枉此生了。更重要的是,虽然有些梦想可能无法实现,但如果你有梦想,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博士最后两年,面对毕业的压力,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看着同学们讨论时欢快的笑容,看着老师们思考时不经意流露出的笑容,我意识到自己能和大师、伟人在同一屋檐下学习数学是多么幸运。

与这些有趣的人讨论进展可能会帮助我比我自己走得更远。

未名湖畔的数学中心,远离尘世的喧嚣,让我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些重要的前沿文献,其中包括我花了几个月才读完的100页的预印本论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有了新的感悟。我试图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我经历过半夜的翻来覆去的不眠,目睹过凌晨四五点未名湖的晨景。往事历历在目,当我学习累了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导师田刚老师,他在读博士期间每天工作14个小时。解决一个著名的数学猜想。 ,持续了大约30年。当我迷茫时他鼓励我——“成功是坚持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坚持。”

幸运的是,通过与一些最强头脑的碰撞,半年后,我和我的合作者终于取得了进展。我们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我的人生篇章正在书写。未来,我希望继续我的数学梦想。

这就是我与大家分享的全部故事。在北大,在大师、大神的光辉照耀下,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显得平凡,但当我们走出校园时,如果我们还坚守着那个初心,坚守着我们的梦想,我想我们会变得非凡。中国也将变得不平凡。

03

闲暇时做“额外的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4:08 , Processed in 0.3155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