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中国烟草史:烟草传入中国的路线及文化影响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529
发表于 2024-9-20 05: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烟草史》,作者:本·凯勒,皇甫秋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潘飞

作为人类历史上非凡的植物,烟草的传播也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从美洲传播到全球,并结合不同种族、民族的风土人情,转化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



1959年,中国历史学家吴晗发表了一篇题为《论烟草》的文章,明确指出烟草传入中国有三条路线:一是17世纪,从墨西哥经菲律宾,到福建漳州、泉州,再向北传入;二是从葡萄牙传入日本,再从日本传入朝鲜,再传入辽东;三是从东南亚传入澳门,再传入广东。不过,班克尔在《中国烟草史》一书中的描述略有不同,他认为,前三条路线是跨越欧亚大陆传入东南亚和中亚、南亚、西亚。不管学界如何论证,烟草在中国扎根后融入当地生产和消费体系,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跨文化视角的历史书写,充分证明晚明以来“香烟文化”的演变是中国与外界不断联系的结果,也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以烟草的物质性作为新的载体呈现的结果。在班克尔看来,无论是与外国的烟草贸易,还是在中国的地域传播,似乎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现有的关于中国晚期封建王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理论,尤其是近代外国烟草公司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为当时中国努力融入全球化工业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烟雾并没有模糊人们的视线,一幅围绕烟草消费的文明演进画卷清晰可见。中国宗教、哲学、医学思想常常歌颂和推崇“烟”的功能:防病防虫、驱蚊驱蚊、悼念亡灵……这样的特殊文化背景,让吸烟行为获得了精神上的合法性。

在人们追求社交能力的中国,烟草作为社交润滑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要么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礼物,要么作为招待客人的零食;“社交烟”在权势显赫的官场中扮演着“敲门砖”的角色,甚至陌生人之间也可以说一声“嗨,能借我点火吗?”;青少年们偷偷学抽烟,甚至不顾学校和家长的反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像电影电视剧里那样,像硬汉一样彰显自己的男子气概,加快自己走向社会化、成年的步伐,与同龄人相处融洽。

重视面子的中国人,也将烟草变成了一种极具个性的表现道具:专门出版的《香烟指南》等烟草指南,类似现在的时尚杂志,为烟民提供产品信息和专业指导;艺术家、作家聚在一起分享快乐时,把吸烟变成了一种带来欢乐和灵感的休闲活动,以至于出现了专门介绍烟草的诗歌和轶闻的印刷品;高档香烟被等同于财富和地位,被社会精英炫耀性地消费;它也一度被视为西化生活方式的时尚象征。甚至民国成立后,新知识分子也选择香烟,而不是文化上正统却政治上落后的烟斗,从而显示出他们的成熟、进步和开化,与颓废没落的封建主义截然相反。



在班克尔看来,400多年来,中国人对于烟草的理解和解读中,涌现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神话:无论性别、年龄、身份、社会地位,吸烟成为中国人集体参与的一项全民活动。然而,下层阶级往往效仿上层阶级,这引发了后者的身份焦虑,迫使他们迅速寻找更为先进的烟草品种、烟具和吸烟方式,以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心理上的尊贵感和优越感。在妓院里,烟草被用作性爱的辅助品,人们坚信“性爱后吸烟”可以增加男女性交的快感。在秉承“阴阳二元论”的儒家医学中,烟草燃烧带来的阳气可以激发阳气。 “温补派”甚至认为烟草能助长士大夫的阳刚之气,致使烟草融入了中国悠久的药用植物学和食疗本草学传统,与人参等补药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越来越受到追求养生之人的青睐。虽然烟草的毒性被人们所认识,但民族性格中的圆滑和中庸,使儒医们只能对民众给出模棱两可的解释:烟草的毒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它是食物、饮料,还是药物?人们对此产生了分歧、困惑,甚至被误导。电影、杂志、报纸、烟草广告等现代媒体的介入,引发了关于烟草文化意义的冲突和争论。如上海作家曾描述“‘城里烟’被视为新兴现代性和城市物质性的象征,而京派作家却把烟视为颓废、迷失的东西,从而固执地把‘乡下烟斗’美化成中国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对乡村中国的‘旧’怀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吸烟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意义,承受了不同的道德评判。在18、19世纪,吸烟是女性闲暇时的日常娱乐,但在一些人眼中,女性吸烟意味着轻浮、放荡、放荡。直到20世纪,上海历上的现代女孩还被贴上了污名;在重视意识形态的时代,女性吸烟又与性堕落、不爱国、违背革命路线、生育能力降低等联系在一起。进入21世纪,女性吸烟成为一种个人行为,社会对此保持了高度的宽容……在如此剧烈的摇摆中,烟草的商品属性被异化,并被赋予了颇为复杂而沉重的社会意义,女性吸烟行为的合法性与各类文化禁忌也间接证明了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

烟斗、鼻烟壶、香烟……吸烟的工具和方法勾勒出中国烟草历史的演变。中国人对烟草的认识、使用和讨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完成的。多年来,人们对烟草的态度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建构、对烟草药性的讨论、时尚潮流的变化而摇摆不定,但中国烟民在不断与外来的时尚理念、生活方式、经济力量互动的过程中,最终重构出符合自身习惯、传统与现代互动、高度灵活的本土消费文化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0:04 , Processed in 0.2127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