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8|回复: 0

英国教育学家大卫·帕金翰:童年观念是社会历史性建构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11
发表于 2024-10-20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国教育家戴维·帕克汉姆在其《童年的消亡》一书中指出:“童年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历史建构”。它不纯粹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和范畴。受不同政治、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看待儿童的方式不同,社会上对儿童的主流看法也不同。

文艺复兴之前,儿童在西方一直被“忽视”,他们的存在价值和权利不被认可。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是成人的附属品。有一句谚语说,古希腊人有一个词来形容阳光下的一切,但这句谚语不适用于“孩子”的概念。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中的“父权法”第四条规定,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亲对其子女拥有生杀权。子女(包括除结婚外的成年子女)。

在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基督教在思想领域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孩子是带着“原罪”来到世上的人,教育孩子就是帮助孩子赎罪。在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孩子们被视为成年人,并且有非常严格的学习时间表。孩子们欢笑、玩耍和玩乐的欲望受到抑制。如果违反校规,将会受到处罚甚至体罚。基督徒经常引用《旧约》来为体罚辩护:“不肯用棍棒的人,是真正恨他的儿子;真正爱儿子的人,必须不时地惩罚他。”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在《童年的世纪》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的西方社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童年”,没有“婴儿的感情”,无法认识到童年足以区分儿童和成人。甚至年轻人。特殊属性。

菲利普·阿里认为,儿童这个观念在中世纪社会并不存在,直到十六世纪才被“发明”。 13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后来波及西欧国家。它于16世纪在欧洲流行起来,其影响遍及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 。文艺复兴运动对封建主义和神权政治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在这一社会变革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反思中世纪认为童年是人生中除死亡之外最堕落、最悲惨的阶段的观点,并开始有了儿童意识。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关注儿童个性的发展,将儿童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儿童的个性,强烈反对对儿童身心的破坏和压制。这些想法成为现代儿童观的基础。起源。

人文主义思想家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明确指出,对待孩子,首先要有爱。他反对在教育教学中虐待儿童。 “用恐怖手段让孩子们放弃邪恶,是一种奴性的做法……用教育手段来奴役本来自由的孩子,这是多么荒唐啊!”他建议道。教师要研究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和大人有一样的兴趣,不要求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大人一样。他说,学生还是个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子。

几千年来,儿童一直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有缺陷的、需要教导和纠正的。随着对儿童意识的深入探讨,一批教育家和思想家开始倡导以人性为核心的新儿童观。他们从人性出发,呼吁尊重和解放儿童,让儿童占据主体地位,促进儿童按照其主体性自由发展。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儿童的天性就像一块白板,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他指出,儿童拥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自由和自主权。他们不应该受到不必要的限制。孩子的特点不应该受到阻碍。孩子们不应该反对他们的游戏。他们享有一切自由。他认为儿童应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启蒙运动最杰出代表之一让·雅克·卢梭“发现”了儿童:儿童首先作为“人”,具备人类的基本特征。他说:“我们要尊重孩子,不要急于评判他们好坏。”他呼吁人们顺应儿童天性,尊重童年。他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他们是真正的人。卢梭否定了童年仅仅是为未来成年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指出儿童也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一观点在儿童观念史和儿童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卢梭促进了后世对儿童的关注,儿童的纯真和天性受到歌颂和赞扬。从此,孩子们开始受到认真的注视,逐渐在“黑暗原罪”和“纯白无知”这两个极点之间被赋予了更加现实的表述。 1900年,瑞典教育家埃伦·凯预言:“二十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从此,尊重、理解儿童的呼声越来越深入人心,儿童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西方儿童观从肯定儿童独立存在的意义开始向纵深发展,研究儿童心理、揭示和关注儿童的成长。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儿童中心论”。他批评旧教育的弊端是“学校的关注点在孩子之外,在老师和课本上,而不在孩子们的直接本能和行动”。他指出,教育要引导人性的正常成长,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深入了解儿童,教育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必须以儿童为中心。

蒙特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认为儿童是压迫和误解的对象。她强调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力量和潜在的力量。她指出,人类心理具有创造性功能,儿童积极而强大的创造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儿童内心世界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因此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压制儿童的天性,使儿童成为常常被成人控制的奴隶。蒙特梭利呼吁“发现孩子”、“解放孩子”,让每个孩子的潜能自然、和谐地发展,从而展现出更好的个性。

瑞士遗传认识论创始人、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之外的“巨人”。主要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结构。他的儿童观体现在对儿童认知的理解上。知识研究理论。他强调,孩子不是小大人,孩子的智慧根本不是大人的智慧。孩子是有创造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体现在理解和创造上。同时,儿童是主动的建构者,他们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改造来实现的。它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形成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儿童观念的变化适应了20世纪上半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儿童作为独立个体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发现儿童存在的意义,反思教育方法,适应儿童心理发展,探索儿童成长的过程。它对彻底铲除神权、父权等过时、腐朽的儿童观起到了划时代的革命作用。

二十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席卷学术界。在儿童研究领域,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惊呼:童年已经过去了!通过将现阶段不同社会结构对儿童概念的理解与以前的时代进行比较,波斯特曼发现,儿童区别于成人的鲜明特征正在逐渐模糊,儿童的概念基于其年龄和独特性。性格受到很大影响。影响。孩子们变得越来越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在心理和身体上成长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他们与仍是孩子的成年人之间的区别正在迅速消失。英国教育家戴维·帕克汉姆也宣称:童年已死!我们过去所熟悉和理解的儿童概念正在消失,儿童的“早熟”和成人化已成为20世纪末的一个显着的社会现象。

孩子们的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直处于不断的研究和定义之中。今天我们面临着重新思考儿童观的问题,如何重建童年,使儿童与成人分离,维持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使儿童的自然本能得以正常发展,使儿童回归到童年。纯真。

作者简介:李娟娟,《情报》杂志主编,资深记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1:53 , Processed in 0.0656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