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54|回复: 0

张冲薛瑞栋伉俪参与研究,揭示中国人群肝细胞癌演进机理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54
发表于 2024-10-21 00: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见习记者江庆铃、实习生陈雨涵

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在微信朋友圈发帖。配文为“科学在这一秒不重要”,配图为一篇新推出的论文截图。她和她的丈夫、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薛瑞东都列在其中。

不久前,这个系列的朋友圈再次“更新”——《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截图。该论文揭示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主导的全基因组变异格局,为深入了解中国人群肝细胞癌的进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教授王红阳领衔。作为团队成员,张冲和薛瑞东分别负责数据分析和论文整合。

学术“争吵”无害

这项名为“中国人群肝细胞癌全基因组深度特征分析(CLCA)”的新研究对驱动基因、突变特征、拷贝数变异、聚集突变事件和编码中的染色体外循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非编码区。形状DNA,以及突变进化规则等特征。

研究团队结合多种算法,识别出大量新的肝癌潜在驱动事件,其中包括6个新的编码驱动事件和28个新的非编码驱动事件。多个基因与肝脏代谢途径密切相关。此外,基于已报道的81个突变特征,本研究首次鉴定出5个新的突变特征。

原发性肝癌的死亡率在全球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三,每年一半以上的肝癌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 “以往肝癌研究的数据大部分来自日本、欧洲和美国,这些规则不适用于中国患者。”薛瑞东强调,“如果我们想要清楚地研究中国人群肝癌的基因组特征,就必须依靠我们中国团队。”

为了系统了解我国肝癌的致病因素,研究团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494例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支持了239例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总数据量近300T。

张冲和薛瑞东参与这个项目时,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样本和测序结果。 “我接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突变特征,以前没有报道过。国际泛癌全基因组研究计划(PCAWG)的数据覆盖了近3000人,竟然没有发现。难道是是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吗?”张冲说道。



出于新发现的严谨性,团队决定联系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G. Rozen,进一步扩大合作。

为了确保项目及时进展,团队建立了非常高效的沟通机制。除了不定期的交流之外,每周三晚上是固定的小组会议时间,大家汇报自己的最新进展,并制定下周的计划。

张冲和薛瑞东的讨论更加激烈。 “在这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争论了无数次。”薛瑞东坦言。但这样的学术“争吵”并无害处,因为大家都有同一个目的——保证研究结果真实可靠,经得起大家的检验。张冲说道:“我们会听取任何能拿出文献来证明他的结论的人的意见。”

2月,该论文终于上线。他们期望这项工作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良好的分析工具和数据支持,从而为肝癌的诊断和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帮助。

实验室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地方

2012年,出于“未来能够操作世界上最精密的显微镜”的想法,薛瑞东加入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教授白帆的课题组。三年后,张冲因为对癌症研究非常感兴趣,也来到了白凡的实验室。

经过朝夕相处,张冲和薛瑞东成为了恋人。也是从那时起,科学研究融入了他们的爱情。肝癌、基因、分类……这些学术词汇构成了他们日常交流的关键词。

对于他们来说,实验室是完美的约会地点。 “例如,如果我今天有一个新想法,我会说服那个人去实验室。”薛瑞东补充道。

在实验室做分析的时候,在学校走动的时候,甚至逛街的时候,话题总会不自觉地回到科学研究上。 “可能逛着逛着,突然想到有一些数据需要分析,昨天的结果‘用完了’吗?”张冲笑道:“有时候沟通效率也提高了。”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项目稳步推进。 2019年,他们参与的论文成功发表在《 Cells》上。该研究全面绘制了混合型肝癌基因组图谱,系统研究了混合型肝癌三种病理亚型的基因组特征,提出了混合型肝癌的分子分类标准,发现了新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此后,两人陆续开展了与肝癌相关的其他工作,并分别发表——从2020年的《自然通讯》、2021年的《先进科学》到最近的《自然》。一路走来,除了白凡之外,他们的科研工作还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宁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对科研都有严格要求的两个人互相鼓励,也经常争论,携手前进。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记录在这次合作中。

相似但又独立

这篇发表在《》上的论文对于张冲和薛瑞东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数据分析部分的工作即将结束时,他们的孩子出生了。这给他们带来更多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好在两人在长期相处中已经形成了默契。

与此同时,他们的科研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在未来的规划中,科学研究无疑是唯一的选择。

得益于在肿瘤基因组学领域的长期深入工作和扎实的工作基础,薛瑞东去年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致力于探索肿瘤进化与微环境相互调控的新规则和机制。 “我希望我们的实验室能够有独特的研究方向,并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

除了肿瘤基因组和微环境之外,张冲还对胚胎发育、大脑和神经感兴趣,未来将继续做科学研究。 “我非常感谢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女性从事科研的政策,比如放宽一些基金项目的申请年龄。”

张冲和薛瑞东的研究内容既相似又相互独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这对于推动我们的科研工作非常有利。”薛瑞东说道。

相关论文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2:42 , Processed in 0.0628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