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0

电泳技术:分离带电粒子的神奇方法,你了解多少?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350
发表于 2024-10-21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泳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推荐参观

电泳(EP)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具有相反电性质的电极运动。由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利用这种差异实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电泳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结构

电源和电泳槽是电泳装置的两个主要部分。直流电源由电源提供。电泳槽有卧式和立式两种。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垂直板电泳。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分离蛋白质时经常使用它。两块夹在一起的玻璃板位于电泳槽的中部。塑料条将玻璃板的两侧分开。在玻璃板的中间制备电泳凝胶。一般12cm-14cm为凝胶的尺寸,1mm~2mm一般为凝胶的厚度。为了节省试剂、缩短电泳时间,多年来不断开发出凝胶表面更小、更薄的新型电泳槽。制作凝胶时,将塑料梳子放入凝胶溶液中,待凝胶聚合后取出,形成用于装载样品的凹槽。对于平板电泳,将凝胶放在水平玻璃或塑料板上,并用薄层湿滤纸连接凝胶和电泳缓冲液或将凝胶直接浸入缓冲液中。带电分子的电荷会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电泳迁移的速度。因此,电泳应在适当的缓冲液中进行,以稳定待分离物质的带电特性。

电泳的基本原理

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的过程称为电泳。在特定的pH值下,氨基酸、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带正电或带负电的可电离基团。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带电分子移动。相反极性的电极沿该方向移动。电泳技术是利用电场的作用来分离、鉴定或纯化样品的技术,由于各种分子的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和形状不同,因此带电分子的迁移速度不同。不同的。

电泳过程必须在支持介质中进行。 1937年,等人进行了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的支撑介质,因此具有较强的扩散和对流,影响了分离效果。因此,固定支持介质电泳诞生了,样品在固定介质中进行电泳。过程,减少扩散和对流等干扰效应。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最初使用的支持介质。目前,这些介质很少在实验室中使用。长期以来,一般采用以滤纸或纤维素或硅胶薄层板为介质的电泳来分离氨基酸、多肽、糖等小分子物质。然而,目前的分析方法往往使用更灵敏的技术,例如 HPLC。这些介质非常适合小分子物质的分离,且操作简单方便。但对于复杂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效果较差。

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电泳技术的发展。电泳技术已成为分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方法之一。淀粉凝胶是最先使用的凝胶。但目前最常用的凝胶是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主要用于蛋白质电泳的凝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3:16 , Processed in 0.0693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