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0

20 年奋进奋发,香港奏响主调,紫荆花盛放耀香江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514
发表于 2024-9-21 08: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月的维多利亚港,浩瀚磅礴,站在太平山顶往下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勾勒出壮丽的天际线,犹如时光之笔细细雕琢香港的面容。

20年前的7月1日午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缓缓升起。历经156年沧桑的香港,在亿万中国人热泪盈眶的注视下,久违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一刻,也将无数中国人的个体记忆与民族的历史融为一体。那首字句句都饱含泪水的《七子歌》,终于在百年悲痛的尾声中渐渐淡去。

明珠回归南海,20年来,香港始终奏响奋进向上的主旋律,这旋律与湘江两岸飘扬的国旗、区旗一起,诉说着南海明珠的璀璨风采。在这片山海之间的土地上,鲜艳的紫荆花开得更加繁茂。

辉煌的香港。20年来,香港不断谱写出绚丽辉煌的篇章。这样的诗句,是700多万香港同胞和13亿中国人民共同谱写的。这片被海风吹拂的土地,在传承中成长,在变革中重生。

从1997年到2017年,香港回归中国20年,“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时间改变了香港河两岸的历史进程,让香港这个历经沧桑的漂泊之国重新融入中华民族的整体叙事之中。

“希望香港同胞同全国人民一道,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抓住国家发展机遇,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努力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主席在参观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时表达了这样的期望。

20年后,香港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二)香港葵涌青衣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一艘艘巨型远洋轮船抵达、停泊、卸货、堆放。数小时内处理数千个货柜。每天有超过42,000个货柜在此处理,冬夏交替,日夜交替。

对于殖民统治者来说,香港的一百多年是“借来的土地,借来的时间”。但近二十年,在祖国怀抱中的香港终于开始成为“我们的地方,我们的时间”。当历史驶向光明的未来时,香港这二十年无疑是值得书写的。

这些优势不断提升。香港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约—伦敦—香港”,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枢纽和支点。作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贸易体、第五大货柜港、第四大船舶注册地,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4万亿港元增至2016年的2.5万亿港元,年均实质增长3.2%,位居主要发达经济体前列。6月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2017世界竞争力年鉴》,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23年将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在财政健康、贸易自由、金融自由等指标上均位居全球第一。回归20年,香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没有变。

那些疑虑烟消云散。回归前人心惶惶,回归后却大批移民回归。对于“香港将灭亡”的错误预测,海外媒体写下新词,为今天的香港正名,称其为“活力之城”。跑马地马场依然每周三晚熙熙攘攘,香港市民继续熟悉的生活。2017年,特区政府用于社会福利的经常性开支预算为662亿元,较4年前增加55%。每年向70岁以上的长者发放医疗券,幼儿园学费减免力度进一步加大。男女居民平均寿命均位居世界前列……回归20年,香港活力依旧。

那些屈辱已经洗刷一空。回归前,殖民者认为“港督的权力仅次于上帝”;回归后,香港进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香港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共创香港的美好未来。香港原有的经济、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享有行政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社会法治、腐败控制、公民表达等方面的指标远高于回归前,特别是法治水平全球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回归20年,香港前进的步伐不变。

二十年来香港历经挑战与风险,但依然充满机遇与希望。外国观察家不得不承认,香港的法律地位变了,但自由开放程度没有变。美国驻港澳总领事托马斯·爱迪生也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运行良好。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市场规则、资本流动的深刻变化,世界格局的悄然更替,国际秩序的深刻调整,“每有风云变幻”,香港都能在中央的支持下从容应对,在不变的繁荣中渡过风雨,在艰难的成长中屹立不倒。

(三)“岛屿与半岛:举国欢腾的惊叹号”。诗人当年用这一句话来形容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喜悦之情,但这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260多个岛屿从来都不是“无脚的鸟”。

从石器时代开始,约五千年间,曾属番禺、宝安、东莞三地,有梅川渡、官府场、屯门村等,历史记载在历史里,是香港地道的历史。走在街上的人,多半是黄皮肤黑头发,十之八九是内地人。还有清明扫墓、端午赛船、重阳登高、春节聚会等,风土人情是香港文化的根。一树千尺高,根深叶茂,大屿山宝莲禅寺的露天铜佛坐南面北,望向祖国,彰显情在哪里,人在哪里。



自19世纪40年代起,英国强行占领香港岛、九龙,租借新界,实行殖民统治。但患难与共、血脉相连,爱国爱港的深情始终澎湃不息,经受着自然的考验、历史的节点、世事的变迁,从未断绝。1925年“五卅惨案”后,香港25万工人罢工16个月,“誓死与帝国主义斗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何英东突破“全面禁运”,为新中国运送大量物资。1991年华东地区发生水灾,一位香港人捐款150万港币,在登记表上只写了“匿名”三个字。 2008年汶川大地震,香港各界人士在10天内募集了近20亿港币……香港区旗上的紫荆花五瓣中各有一颗星,与国旗上的五星相呼应,寓意香港与内地密不可分。

去年,在香港大学演讲时,主讲人问大家最激励学习的歌曲是什么,全场齐唱《我的祖国》,现场视频足以让人泪目。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老歌跨越世代,引发如此共鸣?是因为旋律背后,有山川、有河流、有稻田、有故乡。在风雨阴霾的天气面前,同样的命运、同样的家国情怀滋养着两地华人的心,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不怕风大浪淘沙,不怕山高水长。

香港有百余年屈辱的国史难以愈合的伤口,但历史不能割断血缘,时间不能冲淡情感。“不怕狂风吹走我们的激情,千山万水我们的情始终不变。”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已成为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共进,密不可分。

4. 深圳罗湖。走过罗湖大桥,很多人南下追梦,很多人北上淘金。桥下那条浅浅的河道见证着香港与内地的联系。

即将全线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将让珠江两岸来一次“深深的握手”,一个形成完整闭环的粤港澳大湾区即将浮现。“这不是南海一颗明珠,而是一串珍珠。”

从一条30米长连接两地的大桥,到一条横跨50多公里横跨湾区的大桥,大桥的形象连接着香港与内地,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从一线之隔到巍然耸立,犹如一条漂浮在海浪上的彩色丝带,映衬着香港与内地“经济故事”的不同动静。

在深圳前海,商业制度、法律制度的创新试验,吸引了新一轮港人投资内地热潮。20年来,从粤深港三地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到《内地与香港关于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实施;从“沪港通”“深港通”到即将开通的“债券通”,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毛细血管愈加畅通。

如今,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最大的境外融资平台、内地对外投资的首要目的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香港作为国家与世界连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将更加凸显。过去,香港是内地与世界经济的中介;回归20年后,香港与内地已步入合作发展的新时代。

回首过去,国家改革开放之初,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港商创造了许多第一,见证了香港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同甘共苦,我还记得两次金融危机,1998年我们击退索罗斯闪电战,“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繁荣稳定,保护联系汇率制度”;2008年我们推出金融合作、经济合作、基建等7个领域14项举措,提振信心,纾解民困,振兴经济。未来,找到“国家需要”和“香港擅长”的结合点,香港将在国家发展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国家也将继续为香港发展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

“浪奔流,浪涌流,江河滚滚而来,永不停息。”祖国的发展需要香港,香港的发展也离不开祖国。祖国好,香港就好;香港好,祖国就更好。

(五)香港立法会大楼内有一幅现代艺术作品:白墙上立着许多人物的剪影,展现了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一个自由开放的香港社会浮现出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20年来,“一国两制”从一个科学概念,变成了香港生动的现实。

如今,香港本土治理新模式已经成型,“一国两制”伟大理念和宪制安排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从百余年的殖民历史转身而出的香港,需要重新调整坐标。这种调整,可能需要观念的转变和时间的磨合,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必须坚守的根本原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国两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具有强大生命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和决心都不会动摇。”中央也多次强调,要坚定“一国两制”信心,坚守底线,坚决维护,强调“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实施不动摇、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偏、不变形。

“不忘初心,方能达目的”。20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香港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我们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把坚持一国原则与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把维护中央权力与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结合起来,把发挥祖国坚强后盾作用与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只有这样,香港才能在国家未来发展潮流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990年,历时4年零8个月的基本法起草工作完成。起草委员会成员之一金庸先生写下“一言千金筹谋良法,三四次问政论良规”的诗句。这一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创作巨作”,奠定了依法治港的法律基础。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选举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民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和监督不断深化……多年来,香港政制发展进程稳健、不断进步。“有利于居民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繁荣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样的政制发展正是香港民众的共同心愿。

“从世界历史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像我们这样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和西方国家看,有哪个国家这样做过?”“一国两制”为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开辟了一条新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智慧。加拿大深陷魁北克问题的泥潭,派官员到香港学习“一国两制”的运作。这种新的政治理念、政治主张,堪称中国对人类治理和政治制度的独特贡献。正如撒切尔夫人的判断:“从历史角度看,‘一国两制’是最天才的创造。”



(六)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首来自香港的流行歌曲《我的中国心》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心中流淌的血液随着中国的声音而澎湃”、“无论何时何地,我的心始终贴在一起”,这些歌词曾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心”的跳动也愈加强劲有力。

“一国两制”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近年来香港发生的非法“占中”活动、“旺角暴动”、立法会宣誓风波等。这些事件和问题最终都依法得到处理,恰恰说明“一国两制”有制度韧性、有强大生命力,经久不衰、坚韧不拔。

当前,香港发展既面临挑战和风险,也充满机遇和希望。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调整变化,香港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以化解;香港与内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需要加强双方沟通协调,妥善处理好民众关切。在这关键阶段,我们要站稳立场,用法律武器和创新精神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发展。“一国两制”作为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历史终将向着太阳生长,走出困境、赢得未来,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今天,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地球上机遇最多的地方”。对香港来说,内地庞大的经济体量有巨大的牵引力。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香港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更要看到,今天香港经济的未来,并不只是市场那么简单。内地市场巨大、机遇丰富、创新理念强、经济转型升级潜力巨大,可以成为香港的后盾、支撑、风帆。

窗口、桥梁、跳板……香港在国家现代化的不同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回归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从香港看香港”,更要“从国家看香港”,更要“从世界看香港”。20年后,中国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参与者,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如何继续强化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双向服务平台功能?如何发挥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经济城市的示范作用?如何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让香港真正“无可替代”?答案应该是从大势所趋中抢占机遇,搭乘祖国改革发展的快车。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香港如何认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决定着香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走向世界。有家国情怀、深谙商业文化、面向世界文明、富有拼搏精神、勤奋刻苦、灵活应变的香港人,一定能在国家的未来、在新的世界版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史》一书中写道:台湾、香港、澳门与大陆的分离与融合,是中国大史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回归20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深圳河两岸,曾寄托着多少对国家统一的期盼。1842年8月,从“高华利号”船舱里签订条约开始,香港的风风雨雨、荣辱与共,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印记。“不知我有生之年,能不能亲眼看到它重新成为中国领土?”土生土长的清末小说家何海明的悲叹,在几代人的耳边回荡。1997年回归之日,许多人流泪,倾盆大雨。香港的大雨,也被视为天意,洗刷国耻。“金碗破了还得补,为国捐躯不敢后悔。”民族复兴的画卷里,香港一定不能缺席。

太平山顶之下,曾凝聚了无数人对国家富强的渴望。合和中心、红磡体育馆、高楼大厦、璀璨灯光,早已代表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想象。邓小平曾说:“我们要在内地再建几个‘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香港发挥了积极的先锋作用、独特的桥梁作用、持续的带动作用和有益的借鉴作用。今天,中国已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让中华民族的光环更加耀眼,是一代又一代香港人日夜期盼的。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香港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也最早运用到解决香港问题并取得成功。20年来,“一国”的根基没有变,“两制”并存而不冲突。有创造历史的魄力,有制度共存的宽容,有不断调整的耐心,它们朝着同一个复兴梦想,分歧又汇聚。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看,对大陆如此,对香港如此,对台湾亦是如此。

不断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召唤、民族的使命。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为此感到自豪,都应该为此作出贡献,都应该为此尽最大努力。”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8)自1970年代起,电视连续剧《狮子山下》讲述香港市民在逆境中努力拼搏、坚韧不拔的故事。同名主题曲唱出了永恒的“狮子山精神”:“我们同舟共济,狮子山下,守望相助。让我们弃异求同,放下矛盾,共同追寻理想。”

2013年,将《狮子山下》的旋律插入《我们的家是香港》主题曲中,唱出新时代的“我们同舟共济”:“我们同舟共济,携手走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质疑在所难免,但我们坚持书写”。

香港河畔,潮起潮落;狮子山下,我们同舟共济。二十年来,波涛汹涌的维港、闪烁的灯火、不断前行的人群,共同构成了香港生机盎然的图景。愿南海明珠永不凋谢,愿同舟共济的人,永远迈开坚定的步伐,共同谱写香港河的不朽名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09:37 , Processed in 0.1151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