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北大教授程郁缀:站好讲台,教诲学生做人道理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338
发表于 2024-10-24 13: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图片进入举报功能)

人们

事物

简单的

之间

程玉柱,1950年生,江苏滨海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培训基地主任助理、北京大学中国研究院《中国学》编委、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研究》主编、全国秦少游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诗词学会顾问。主要著作有《唐诗宋词》、《唐诗读》、《一日遍长安花》、《登高天地——古典诗词与人文精神十五讲》、《 《竹雨集》等;选注有《历代诗选》。译着有《唐宋词研究》、《日本词史》等。

●站在讲台上,因为讲台是神圣的,你必须对讲台充满敬畏;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蕴藏着许多瑰宝,而诗词词曲无疑是其中的璀璨明珠。

●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很多价值观是一致的​​​​

●让孩子读《论语》。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作为父母,尽可能多地教孩子你所知道的事情。孩子们将受益终生。

2023年11月25日,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的“天府文艺论坛”在四川大学文科图书馆(望江校区)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玉柱受邀主讲《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讲座最后,程玉柱谈到了唐代诗人孟郊《游子》中的母亲话题。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母亲之恩,涌泉之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春天,涌泉之恩,大海报之!”演讲最后!程玉柱昂首挺胸,铿锵有力,一如他几十年来在北大课堂上的激情,引来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此次成都之行,程玉柱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百人谈文化传承与发展”大型人文媒体报道的专访,分享了他对古典诗歌和人文精神的独特见解。

谈谈奖学金

江河自东入海,何时归西?

“虽然这里不是在北大,但我会把它当作北大的教室。”讲座前,程玉柱一脸严肃地与观众签订了“三份协议”。论坛原定于下午2点30分开始,但任命书的颁发却推迟了10多分钟。程玉柱看了看手表,表示稍后会把耽误的时间补上,一分钟也不会耽误。

他讲课没有课件,完全依靠笔,要么在白板上书写,要么用平板电脑投影到大屏幕上。 “我写的东西你可以用手机拍照,但不准浏览微信、短视频,否则我会叫你出去。”与大家约定后,“今天我们聊古典诗词和人文精神,现在就开始吧。”上课。”

几个小细节凸显了这位来自国内顶尖大学之一的教授的学术态度。

程玉柱,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蔡桥镇人。盐城古称盐都,始建于西汉,因盐而兴。拥有“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宋末抗元英雄陆秀夫、《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等著名人物。

1972年,程玉祖离开家乡,到北京大学读书。 197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程玉祖留校任教。几十年来,程玉祖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擅长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他对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对李白、杜甫、苏轼等文学巨匠的诗歌作品有独到的理解和见解。

程玉柱.

除了研究之外,程玉柱还全身心投入课堂,将自己所学、所思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

“站上讲台,因为讲台是神圣的,要对讲台心存敬畏;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程玉珠,在三尺讲台上辛苦耕耘了几十年,她早已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

程玉柱对学生要求严格,期望高。

在“天府文艺论坛”上,程玉柱谈及汉代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时归西?”并将这一描述与中国的地理、地貌联系起来。他说,中国的江河自西向东流,汇入大海。时间之河、生命之河也是如此。它们永远不会倒流,失去的时间也永远不会回来。所以,接下来就有了“少年不努力,老人苦”的千古名言。程玉柱经常告诫他的学生:“人生一定要超前,不能做马拉松式的事情。”

在教学和与学生交流时,程玉祖经常提到的一个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有着非凡的成就。”程玉柱说,中国二十四史中,《晋书》记载的是晋朝的历史,《南史》记载的是南北朝的历史。记载南朝刘宋历史的《诗经》,三部史书中都有陶渊明的传记。 “一个家族能进入三史,真是了不起。”程玉柱用陶渊明的故事对同学们寄予期望,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力争“载入史册,留下第一”。

谈论诗歌

星星如果从里面出来的话会很灿烂

“天府文艺论坛”两个小时的讲座,舞台上精彩纷呈,观众们全神贯注。程玉柱一边说着,一边用笔在平板屏幕上不时写下一段时间、一段文字、一段诗词。观众们被他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诗功深深折服,仿佛那些诗词和背后的故事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他可以轻松地从中汲取参考。

程玉祖表示,欣赏古典诗歌有多种视角。比如,从艺术欣赏和叙事研究的角度,如何理解李清照《慢声》中提到的“满地黄花堆积”?有人认为黄花是憔悴、飘落在地上;有人认为,黄花盛开,堆积在一起,憔悴的是人,不是花。又如杜牧《山行记》中的“霜叶比二月花还红”。有人认为,将秋天的霜叶与春天的花朵相比较,是令人振奋的;火红的霜叶也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悲伤而美丽。

程玉祖说,每个人对诗歌都有自己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错。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流传千古的每一首诗都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息息相关。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源源不断跳动的热血。



北京大学程毓祖教授做客“天府文学论坛”,主讲“古典诗词与人文精神”。

诗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开端,也是诗歌的开端。”程玉祖说,说起这个开头,就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诗经》和《楚辞》。这两部诗集的出现,与孕育中华文明的两条河流密切相关。 《诗经》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它主要由民歌组成。其内容反映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们主观情感的表达。 《楚辞》无疑是长江流域江南文化的结晶。其内容主要包含屈原思想,是这位伟大圣人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

诗歌有高峰,也有低谷。说起诗歌,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唐诗宋词。唐朝五朝时期,中国诗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至今创作并流传的唐诗超过52000首。这个数量是史无前例的,但并非史无前例,因为宋诗更多了。上世纪末,北京大学中文系20余位教师历时13年编成《宋诗全集》,共收录诗歌25.4万多首。虽然数量众多,但在宋人面前,唐诗就像一座无法超越的高耸山峰。宋人很聪明,绕道写宋词,创作了两万多首诗。

“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和宋词就像两座山峰并立,两股溪水分流”。程玉柱表示,唐诗宋词的巅峰与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民族融合、科技进步不无关系。 。

唐宋之前,另一个高峰是汉末建安时期。短短20多年来,涌现出“三曹”、“建安七子”等一批优秀诗人和作品。这两个高峰之间大约有400年的时间是中国诗歌的低谷。可以说是一个低谷,也可以说是一个“厚积薄发”。这四百年间,战争不断,但也带来了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不能不说为唐宋诗歌的“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歌离不开伟大的诗人。在灿烂的诗歌银河中,伟大的诗人是最耀眼的星座。程玉柱谈起曹操,说他传世的每一首诗都是金玉良言。 《观沧海》是一首千古歌颂大海的名诗,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我们来说说陶渊明。他在乡村度过了生命的最后20年,充满激情地描述和歌颂乡村之美。 “他开辟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新天地——田园诗。”

谈论研究

注重挖掘和诠释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程玉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数十年,特别注重对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诠释。这也是他近年来教学中最重要的课题。

程玉祖认为,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都有共同的特点,字里行间都充满人文精神。它就像流淌在中国人民血液中的一股清泉,心连心、呼吸相连,焕发出无尽的生机和光彩。

程玉柱做客“天府文艺论坛”。

例如,怀旧之情。程玉祖谈贺知章的《还乡奇书》:“少年离家,兄归,乡音不变,鬓发凋零。小儿相见,不相见。”互不相识,笑问客从何来,这诗有什么好话,却字字句句透露出乡愁。程玉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自己的乡愁。

程玉柱每年都一定会回家乡,哪怕特殊时期往返很多次。当父母在世时,他会去看望并陪伴他们。 “我父亲晚年得了白内障,完全失明了,我回去给他洗手洗脚。”程玉柱说,父母去世后,他每年都会回去给父母上坟,将对父母的爱传递给其他长辈和亲戚。每次回去,我都会准备一些礼物,一件一件地寄回家。十多年前,我曾经送过十五六包,但渐渐地,我送的越来越少。 “后来,上一个叔叔也去世了,我想送也送不出去,见事思念人,真是太丢人了。”

比如,命运。曹操的《关苍海》描写了大海拥抱、孕育宇宙、吞没日月的磅礴气势。程玉柱说,上下四个方向是宇宙,过去和现在是宇宙。与此相比,人类只是沧海一粟。每当想到人海茫茫、人生匆匆,我就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相识真是一种伟大的缘分。

另一个例子是骄傲。程玉柱告诉陶渊明,有一天上级来视察他的工作,下属提醒他赶快戴上官帽迎接。陶渊明叹息道:“五斗米,我不能放弃。” “我想中国每一个学者都必须记住这句话。”程玉柱说,五斗米不放弃的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这种精神一直传承到现代,有徐悲鸿的名言:“人不可骄,人不可骄”。

还有母爱。程玉柱谈古典诗词,总是喜欢以孟郊的《游子歌》结束。 “只要人类存在,我们中华民族就一定存在。只要中华民族存在,汉字就一定存在。只要汉字存在,《流浪紫音》就永远是最伟大的诗。”程玉柱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只因“母亲”二字。

程玉柱诠释了升华“母亲”的意义,认为每一个中国儿女都有三个“母亲”:第一个是母亲,给予我们身体和血肉,养育之恩是无法回报的;第二个是母亲,她给了我们身体和血肉,养育之恩是无法回报的;第三个是母亲,是母亲。二是给予我们知识的母亲,给予我们尊严和精神的母亲,是我们的母校和老师;三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给了我们尊严和精神。

“母爱是爱的最高境界,报答母爱、报答母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美德。”程玉柱说道:“等我走了,可能会晚回来。”短短10个字,将这种简单而伟大的情感描述得如此深刻,意义深远。

正确的

讲话

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与许多当代价值观息息相关

在成都期间,《四川日报》全体媒体记者有机会与程玉柱坐下来进行交流。 “天府文学论坛”讲座最后,观众还有机会现场提问,提出与古典诗词相关的问题。

我最喜欢苏东坡,因为他的才华和他的大胸怀

问:您讲述了中国古代许多伟大诗人的作品和故事。其中,你最喜欢和欣赏的是谁?

程玉柱: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四川人——苏东坡。不幸的是,这次讲座的时间有限,我没有时间谈论他。苏东坡是一个天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素”,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诗与辛弃疾并称“苏信”,其书法为“宋四派”之首,其画开创了墨竹画法,与文玉刻并称为“文素”。苏东坡在各方面都算得上是集大成者,他汇集了众多家族的力量,组成了一个大家族。

苏东坡一生创作诗歌2700多首,词350多首,文章4800多篇。这个创作数量令人震惊,而他的创作质量更是更上一层楼。此外,他还有一件熠熠生辉的书法瑰宝,还有世人皆知的三行楷书《黄州冷食帖》。即使在他与众多文人墨客共处的时代,也找不到第二个拥有如此丰富的创造力和取之不竭的创作才华的人。

但我最喜欢苏东坡的不仅是他的才华,还有他的头脑。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总是以宽广的胸怀从容应对,这在那个时代尤为难得。这种宽广的胸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

苏东坡可以说是一生被贬。因“五台诗案”被贬黄州。有一天,他和朋友们一起旅行时,突然刮起了一场暴风雨。 “林间打叶声”、“烟雨下我能过一生”是那么的平静、豁达。

被贬惠州。宋代士大夫视岭南为险地。那里被贬的人多半是忧愁、愤怒、郁闷,他却能写出“日吃荔枝三百颗,岭南人长寿”。后来,他被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岛,他视海南岛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挥洒自如地写道:“我是海南人,寄生在西蜀州。” “人生”,把这次旅程视为我一生中最奇妙的经历。

“破仙”那种遇恩不惊、遇辱不惊的心境,确实不是一般凡人能够拥有的。

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



一串耀眼的珍珠

问:您认为古典诗词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何?

程玉祖: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蕴藏着许多瑰宝。诗歌和歌词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古典诗词,也是与我们现实密切相关的,是现实政治的需要。我们都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世界观”。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世界观和世界观,是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高度契合。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典诗词。 2014年9月9日,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工作时表示:“我强烈不同意把古代经典诗词散文从课本中删除,‘去汉化’是很可悲的,这些经典应该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喜欢古典诗词,他也写古典诗词。 “年奴娇”这个词大家都知道。最著名的是苏东坡的《年奴娇·赤壁乡愁》。毛主席还曾题写“念奴娇·昆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还写下了《缅怀女娇·缅怀焦裕禄》的歌词。

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的许多价值观相联系。大家都知道屈原抱石投江的故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屈原投汨罗之日,人们命船迎接,仍算赛跑。”人们听说屈原投江自尽,纷纷划船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葛洪是东晋人,比屈原时代晚600年。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划龙舟来纪念屈原。葛洪已经过去了1600多年,我们仍然在延续这一传统。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的人,是不会忘记的。人们以投江自尽的方式纪念屈原,使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垂不朽”。

我们称杜甫为诗人。他总是想到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想到别人的不幸,于是就忘记了自己的不幸。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杜甫晚年在成都写下的《草堂秋风断歌》有诗云:“浩楼万千,可容天下穷苦人欢喜!”平静如山,不受风吹雨打!呜呼!我什么时候突然看到眼前这栋房子,光是我的小屋就已经被冻死了!”为了“万千府第”,为了“天下穷苦人的欢乐”,杜甫说:“我的茅屋已破,我愿冻死!” ,满足。 “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伟大的利他精神,也是朴素的共产主义精神。

杜甫自幼丧母,自幼体弱多病。他在洛阳的姨妈把他抚养长大。这位阿姨是一位伟大又善良的女性。她还有一个儿子,比杜甫小一点。由于杜甫没有母亲,姨妈更加疼爱他,想尽办法给他做好吃的。有一年,两个孩子生病了。姨妈对杜甫照顾得很好,但她自己的儿子却不幸早逝。姑姑去世后,杜甫为她写了墓志铭,记录这些往事。我觉得杜甫的利他精神与姑姑的言行是分不开的。

启蒙孩子古典诗词,言传身教最重要

问: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介绍中国古典诗词合适?适合的文章有哪些?

程玉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孩子只要会说话,比如四五岁,就可以接受教育。我认为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他读《论语》,二是教他背诵唐诗。读《论语》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读唐诗是艺术的教育。

如何读《论语》?有的年轻家长问我,《论语》内容很多,哪些内容最好教?这很简单。打开《论语》,把你所知道的都教给你。我从来不主张从头到尾教孩子,因为你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不会学《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孩子读《论语》,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作为父母,尽可能多地教你的孩子你所知道的事情,你的孩子将从中受益终生。

背唐诗也是如此。父母应该先教他们他们理解的东西。一些简单的诗蕴含着基本的道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背孟浩然的《春晓》,教导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地球村。第二件事是背李白的《静夜思》,教导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第三件事是背诵《同情农民》,让孩子们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劳作的,教导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第四步,背《游子歌》,培养孩子爱父母、爱亲人,进而慈悲老幼、幼幼。

从小就教育孩子要骄傲。孩子尊重老师、长辈和其他人是对的,但不要让孩子看到每个人都感觉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跪在地上,看到每个人都很棒。陶渊明说:“五斗米不能跪。”一个人如果没有骄傲,他就是一个精神软体动物,他的余生只能匍匐在别人的脚下。

我主张,教育孩子,首先要让他们敢于“自以为是”,这就是自信。直到有一天,你的孩子回来说,妈妈,我不擅长这个,我该怎么办?那说明你的孩子还有希望,因为他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一个孩子一方面有自信,另一方面能够反省自己,就意味着他真正成熟了。

记住

WHO



记住

一日看尽长安花

讲座开始前,程教授郑重提醒台上大家不要玩手机,否则会被请出去。讲座结束时,我以为他一开始一定是在开玩笑。听完这么精彩的讲座,谁还有时间玩手机呢?

我有幸陪伴程教授全程成都之行。除了听“天府文艺论坛”的讲座外,我还有机会向他私下请教,并成功获得了一张“北大学生体验卡”。程教授知识渊博,记忆力惊人。他讲课和问答两个多小时,没有准备一个字的讲义,完全靠手中的笔。他可以轻松地拾取那些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经典诗词和优美句子,并加以引用。他不但背诵原文、评点,还可以结合当下的几句感叹,时而热情,时而幽默,来谈论它。 ,迷人。

与程教授交流中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他作为一名教授、一名教师对教育、教学、解疑的奉献精神。他谈的是古典诗词,最终的主题大多聚焦于年轻人和下一代:“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 “热,月亮是故乡的光明,万里人生的旅途,一颗中国心”……或寄托期望,或鞭策前行,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遵循着指示。如果你是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听一下程教授的讲座。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回北京之前,程教授给了我一本他的书。这是他曾在“中关村专家论坛”上发表的演讲合集。它取材于孟郊《入学后》诗中的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病,一日读尽”。 《长安繁花似锦》的最后一句是书名。正如书后记所言,带领观众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绚丽多彩。我想,程教授一定为自己的学术生涯中能够完成如此美好的事情而感到非常自豪。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策划:李鹏

协调人:蒋明、赵晓萌

第16期

执行人:马艳琳 黄英

记者:付振清

摄影:黄晓

编辑:张萌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2:31 , Processed in 0.0686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