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与边界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70
发表于 2024-10-24 22: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需要审美化,首先要求将审美带入生活,而艺术传播是实现审美生活的重要途径。艺术传播可以借助大众传播来提高审美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两者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播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艺术传播在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大众传播本身的局限性,并在自身与大众传播之间划清界限。

- 题词

当代的生活世界有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那就是生活的审美化、生活的审美化。这不仅仅是某种生活态度、审美态度的改变,而是历史的一代,即生活变得美丽,美丽成为生活。这样看来,我们生活的时代堪称一个美丽的时代。 ①在这样一个崇尚美的时代,一方面,生活的审美化要求美、艺术走进生活,这是艺术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审美向生活的转化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参与,这就是大众传播的优势。艺术传播和大众传播都与美有关,与生活有关。两者之间有何联系?有什么区别?在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当代生活世界的特点。

一、当代生活世界的特点

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的兴起一方面离不开传播媒介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文化的参与。传播媒介的发展需要信息量的无限膨胀,这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文化媒体的参与促进了艺术传播的大众化。从这两方面来看,当代生活世界有两个主要特征。

首先,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正在进入新的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是以信息为核心价值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与传播媒介的演变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口头传播到书面传播再到印刷传播再到今天的电子传播,历史上传播媒介的每一次演变都意味着人类社会信息和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就是信息。这一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不是每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本质和特征。其创造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创造了人类交流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②如果我们把媒体和媒体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媒体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媒介的极大丰富和外部信息系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是信息社会出现的基础。

其次,我们的时代也是一个美丽的时代。作为一种令人兴奋和迷人的现象,美在当代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在社会生活方面,人们正在崇尚审美文化,使社会各方面都充满审美情趣。当然,各种形式的艺术已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走出象牙塔,传播到公共和私人领域。同时,大众文化的兴起,让每个人不仅能被动地享受艺术,还能在工作之余主动地进行艺术创作。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时代越来越与美联系在一起,美已经离开了象牙塔,融入了流行文化。

一方面,随着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信息量无限膨胀;另一方面,随着审美融入日常生活,整个社会对美的事物、美的文化,即艺术传播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是紧急。艺术传播的大众化离不开大众传播的参与。大众传播是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2.大众传播

我们的时代是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波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各利益群体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文化的提供者。和娱乐。 ③大众传播的广泛影响和强大作用,使其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大众传播的出现是人类传播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在大众传媒诞生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以口语和手写文字为基础的交流时代。手写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信息传播覆盖面低。 18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的诞生。从此,随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兴起,大众传播才真正发展起来。

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呢?对大众传播有多种理解。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由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机械媒介、电子媒介)公开、定期地向公众传播各种信息。一种社会信息交流活动。”④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是指特定社会群体利用图像、符号等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⑤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是指现代印刷业和广播、电视等图像、声音传媒机构借助企业资金,借助高科技和工业。它是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向未知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行为。” ⑥事实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可能用任何一个简单的定义来概括它。特征。

总之,大众传播的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握: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媒体组织。这些媒体组织包括报纸、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种旨在大规模发行的音乐和视频制作公司。这一特征说明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政策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工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与印刷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中的一般公众,即传播学术语中的“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旨在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的大规模传播活动。这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级、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大众传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产业,其产品价值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这说明大众传播的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但另一方面,信息产品又不同于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一般物质产品。人们对信息产品的消费主要是精神内容的消费,即意义的消费。意义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本质来看,大众传播是一种非常单向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机构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传播机构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缺乏对媒体组织的活动做出直接反应的能力。大众传播过程的单向性使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由于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其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直接相关。由于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它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被纳入社会系统的轨道。 ⑦

从大众传播的特征来看,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由于大众传播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其功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现代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拉什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淹没在肤浅信息和大众娱乐的洪流中。人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接触媒体,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具有负面的“麻醉作用”。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关键是提高大众传播内容的质量,增加文化艺术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比重。那么什么是艺术传播呢?



3. 艺术传播

如果说大众传播是从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来划分的,那么艺术传播则是从传播类型和内容来划分的。人类交往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具有特定的形式和意义。根据传播内容性质的不同,传播类别可分为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和教育传播。这种研究表明当代传播学研究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到艺术传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艺术传播的研究离不开对艺术符号和传播媒介的理解,因为艺术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产品一样,也是一种符号形式、一种符号语言。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主要以具象符号为载体,物化于特定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以激发和满足艺术传播接受者的需求。艺术信息。 ⑧艺术传播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审美要求和社会功能实现的规定。 “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重新感受生活,让我们认识物体,让石头拥有石头的本质。” ,这样我们就能真正感觉到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物体,而不仅仅是认出了它。 ”⑨

艺术传播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传播活动,其特点是什么?首先,艺术传播的过程就是创作者灵感的过程,是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一方面,艺术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和审美认知活动,离不开客观情境和外界刺激;另一方面,它是人脑在特定条件下特别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活动。心理现象。这种个人直觉的心理形态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思想考量,沉淀着许多人生经历和感受。其次,艺术作品的未完成性与艺术传播的对话。在艺术世界中,无论艺术家如何全心全意地投入炽热的思想感情,无论他如何努力使自己的“纯粹”表达与外部世界相呼应,都需要经过欣赏和接受的视角艺术的。知识以获得艺术的完全实现的意义。艺术传播活动是艺术的交流,是前景事物的呈现和背景力量的呈现,是艺术与公众之间辩证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呈现中真正相连。 ⑩ 因此,艺术交流、对话和传播的趋势并不是简单地从作品流向读者、观众或听众。相反,艺术家和艺术大众通过作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种关系不断改变着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互相响应。最后,艺术传播依赖于物质载体。从古代的图腾雕像、口耳相传到今天的电子传播,艺术传播不仅再现了出土陶瓷、敦煌壁画等历史艺术珍品的部分面貌,而且还依托于各种物质形式的传播媒介。现在时态的大规模再现,即实现历史现实的艺术作品深入大众。

从艺术传播的特征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是审美客观化的过程。它通过传播媒介满足受众的特定需求,实现其中蕴含的潜在价值,履行多种社会功能。 1、艺术传播的社会功能以审美为中心。 “美的法则”是艺术创作者和传播者遵循的基本法则,艺术传播的其他非审美功能需要借助审美功能来揭示。接受者一旦通过直觉能力获得审美愉悦,就会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不同的意义会影响艺术观众的视听感受,产生不同的效果。 2、艺术传播的认知和教育功能。艺术传播教育功能的最高体现是启发人们积极改造社会环境、提高道德品质,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艺术传播过程。艺术传播的整个过程不应过度迁就观众的兴趣、爱好和标准,而应积极引导艺术观众的欣赏和接受。当艺术观众的功能系统被触发时,思想、感受、功能或动机被倾注到他们的脑海中,或者通过主动参与、共鸣和讨论来填补文本“召唤”结构的空白,从而实现艺术观众对真假的理解。 、善恶美丑的分析和个体行为的规范。 3、艺术传播的娱乐、传播调节功能。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和艺术传播的广泛渗透,其娱乐功能日益凸显。强烈的感染力和娱乐效果往往能使审美、认知、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从艺术传播的特征和功能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艺术传播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传播是实现当代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生活的审美化也需要生活的审美化。审美向日常生活的转化需要美与艺术走进生活,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大众传媒参与艺术传播。艺术传播与大众传播密切相关。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四、艺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人类历史有多长,艺术史就有多久。伴随着艺术史的发生和发展,艺术的传播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艺术传播的范围主要局限于上层贵族和士大夫,普通人很难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出现,普通大众享受到了艺术与美的光环。从此,艺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联系开始越来越紧密。两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合的趋势。艺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方面,艺术传播的审美、教育、娱乐功能必然需要大众传播的参与,让艺术与美真正走进大众生活。由于大众传播的受众是社会广大民众,其范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广,因此其影响力非同寻常。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体,加上新兴的网络媒体,越来越普及,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借助大众传播,才能真正实现艺术的传播大众化,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的发展需要以艺术传播作为其传播内容。因为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因为它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直接相关,因为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了它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无论在哪里就是,国家和政府部门将其纳入社会体系的轨道。澳大利亚学者沙利文认为,大众传播是“在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内”进行的。大众传播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肩负着审美化生活的责任,这就要求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关注和重视艺术的传播,将艺术传播作为社会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沟通。为了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满足公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两个方面都说明了艺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密切联系,两者的结合也是当代生活的一大特征。然而,在以大众传媒为传播手段的艺术传播过程中,其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总是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上接第10页)(上接第7页)因为艺术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有各自的传播规则和要求。把美带入生活,不仅是普及美,更是美化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因为两者有着不同的传播规律和要求,我们不能允许两者混为一谈,而必须找出各自发展的边界。

五、艺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不仅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而且还产生了基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品种。它也作为一种综合力量,冲击着整体,改变着艺术文化的结构、精神和形式,而依赖于现实社会的艺术活动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这种制约。艺术传播不等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也不能取代艺术传播。两者必须各自认识到自己交往的边界,这样才能克服各自交往的局限性,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职能。

大众传播服务于大众,传播学术语中称为“受众”。受众是一个模糊的集体概念。它并不特指社会中的某个阶级或群体,而是泛指社会中的所有“一般人”。任何人,无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只要接触到大众传播信息,都是受众的一员。由于受众广泛,媒体竞争激烈,一些大众媒体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眼球利润和点击率,有时会忽视其传播的社会责任,放弃艺术的传播,而代之以一些庸俗的内容。 ,利用不健康的内容来取悦部分受众,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它不但不能提升日常生活的美观,反而降低了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大众传播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拉什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淹没在肤浅信息和流行娱乐的洪流中。人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接触媒体,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他们在阅读和倾听。 、观察、思考,但他们把这些活动视为行动的替代品。他们有知识、兴趣和对未来的各种计划。然而,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报纸后,就该睡觉了。拉斯和默顿将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效应”。他们认为,如果过度沉迷于媒体提供的肤浅、大众化的娱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社会流动性,满足于“被动知识”。积累”。



一方面,大众传播具有市场化、营利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使得传播内容变得庸俗化。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本身也存在“麻醉”受众的弊端,使受众过多地享受信息的便利,从而减少了对受众思维和想象力的刺激。使用大众媒体并不是要服从大众媒体,而是要有效地利用它。因此,艺术传播在以大众传媒作为其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大众传播本身的边界。如果跨越了这个界限,艺术传播就不再是艺术传播。而艺术传播本身也不能将自己限制在传统观念的框架之内。随着审美生活时代的到来,艺术的观念和传播手段都在发生变化,艺术传播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历史形成。例如,网络媒体的出现可以而且应该成为艺术传播的工具。艺术传播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样,艺术传播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笔记:

①彭富春。哲学和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③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10、112页。

④刘建明.宣传舆论词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页。

⑤香柳。沟通。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⑥T。 O',,﹠公司。

,1985 年,第 130 页。

⑧⑩戴元光,金状元。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120页。

⑨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30 页。

参考:

[1]刘家良.论艺术传播批评.淄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1 期。

[2] 荣梅.抵制·使用? ——大众传媒与当代艺术。河西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7:18 , Processed in 0.1218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