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如何理解自卑感与优越感?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及机制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76
发表于 2024-10-25 15: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已经知道,社会适应不良是由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的社会作用造成的。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这两个术语描述了持续的社会适应不良的状态。这些复合体并不存在于基因或血液中:它们只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产于.

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些情结呢?所有人都有自卑感,人们对成功和优越感的追求构成了精神生活。之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些情结,是因为他们的自卑感和优越感已经通过心理机制得到控制,进入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建设性渠道。这种机制的源泉是社会情感、勇气和常识逻辑。

现在考虑一下当这个机制起作用和不起作用时会发生什么。只要自卑感不太强烈,我们就知道孩子通常会努力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并致力于生活中有用的方面。这些孩子对他人感兴趣以实现他们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正常地发展出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追求优越感的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这个过程并没有产生这样的结果,我们也找不到谁能真正说“我对别人不感兴趣”。他们可能表现得好像对世界不感兴趣,但他们无法证明这一点;相反,他们会声称对别人感兴趣,以掩盖自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隐藏的情结

社会适应不良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边缘案例来研究其根源——存在自卑感,但因为条件更有利,所以不明显表现出来,此时这种情结是隐藏的意识到它,或者至少倾向于隐藏它。如果人们没有遇到困难,他们可能会显得很满足;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在表达——如果不是用语言,至少是在态度上——他们有自卑感。这是一种自卑情结,患有这种情结的人通常会寻找方法来摆脱因自我中心而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有些人隐藏自己的自卑感,而另一些人则直截了当地承认“我自卑”。后者通常会对自己的坦白感到高兴,并且比其他人感觉更好,因为他们承认了而其他人却没有。他们告诉自己,“我是诚实的,我没有在痛苦的原因上撒谎。”但当他们承认自己的自卑感时,他们也暗示了生活困难或其他环境因素导致了他们的处境。他们可能会提到他们的父母或家庭成员,提到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提到他们经历过的事故或限制。

自卑感常常会被优越感所掩盖和补偿:这样的人傲慢、鲁莽、自负、势利,他们更关心外表而不是行动。这个人在他或她的努力早期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他或她后来用它作为所有失败的借口;他或她可能会说,“如果我不紧张,我会做什么?”这些“如果”通常隐藏着一种自卑感。

自卑感还可能通过狡猾、谨慎、迂腐、回避生活中更大的问题以及追求受到许多原则和规则限制的小规模行为等特征来表现。如果人们总是依赖某件事,即使他们不需要这样做,这是自卑感的表现:这样的人不信任自己,他们产生不寻常的兴趣,总是忙于琐事。比如,收集无用的东西;人们就这样消磨时间,总是为自己找借口;他们为了无用的事情而训练自己太多。这种训练如果长期持续,就会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自卑感爆发

所有问题儿童通常都隐藏着自卑感,无论他们表面上表现出什么类型的问题。懒惰实际上是拒绝生活中重要的任务;偷窃是利用他人的利益;说谎就是没有勇气说实话——儿童所有这些行为的核心是自卑感。

神经症是一种自卑感的爆发形式——当人们患有焦虑性神经症时,什么也做不了!他们可能一直希望有人在自己身边,这样他们就能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得到别人的支持,并迫使别人关注他们。在这里我们看到自卑感转变为优越感——别人必须服从!在让别人服从他的过程中,神经症患者就成为了别人的优越者。

在形成这种情结的所有情况下,他们无法通过对社会有用的渠道发挥作用是由于缺乏勇气,这阻止了个人遵循社会路线。缺乏勇气伴随着对社会生活的必要性和完整性的理智上的不理解。所有这些品质在罪犯身上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他们实际上是自卑情结的优秀例子。犯罪分子都是软弱和愚蠢的,他们的软弱和对社会的无知构成了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酗酒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分析。酗酒者想要逃离自己的处境,但他们太虚弱了,只能满足于酒精带来的缓解。这些人的思想观念和大局观与正常勇敢态度所伴随的社会常识有很大不同。例如,犯罪分子总是为自己找借口或指责他人。他们会说找不到工作,会说社会残酷,养不起他们,会说贫穷驱使他们犯罪;宣判时,他们总是找借口,就像一个儿童杀人犯会说:“上帝命令我杀了他。”另一位凶手在宣判时说道:“如果我杀了这样一个男孩,会有什么影响?还有数百万人。”就是这样的男孩。”还有一些“思想家”说,当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人在挨饿时,杀死一个富有、吝啬的老太太并没有什么错。

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论点的逻辑很脆弱。这样一个人的整个面貌是由一个无用的社会目标决定的,正如该目标的选择是由缺乏勇气决定的一样。罪犯总是需要为自己辩护——而人生的有用目的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别人为自己辩护。

人为什么会有反社会情结?

让我们看一个真实的临床案例,它展示了社会态度和目标如何转变为反社会类型。患者是一名年近14岁的女孩,生长在一个温暖的家庭。她的父亲非常勤劳,一直努力工作养家糊口,但后来生病了;她的母亲是一位善良而诚实的女人,非常关心她的四个孩子。老大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但在她12岁时就去世了;老二小时候得了重病,后来康复了,出去打工补贴家用。第三个孩子是一名病人。女孩一直很健康,而母亲一直忙于照顾生病的女儿和丈夫,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女孩——我们可以叫她安妮。安妮还有一个弟弟,他很聪明,但身体不好。结果,安妮觉得自己被挤在两个心爱的孩子之间。她是个好孩子,但她觉得自己没有别人那么被爱,抱怨自己被冷落,感到沮丧。

在学校里,安妮学习非常努力,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当安妮13岁半上高中的时候,她有一个不太喜欢她的老师——也许她给这位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缺乏赞赏让她的事情变得更糟。 。

她一直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只要是这样,她就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孩子;她曾经成绩优异,同学们也喜欢她,但即使在那时,心理学家可以观察她与朋友的关系,她发现有些不对劲——她总是责怪她的朋友,总是想主宰他们。她想要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想要被奉承,但她从不责怪自己。

安妮的目标是被欣赏、被爱和被保护。她发现她只能在学校才能实现这些目标,而在家里却无法实现。当她转学时,她发现那里也不赏识她。老师责怪她,说她没有做好准备,成绩很差。她终于开始逃课了,一连逃了好几天。此后,她的情况比以前更加糟糕,最后老师建议学校开除她。

开除学生是没有用的。这是学校和老师的妥协,解决不了问题。但如果他们无法解决问题,他们应该聘请其他可能提供帮助的人。和家长商量后,他们应该安排安妮转学到另一所学校,也许换个能和安妮相处融洽的老师,但她的老师不这么认为,她的想法是,“如果一个孩子逃课上课成绩不好,如果成绩不好,你就必须被解雇。”这种思维是个人逻辑而非常识的体现,这对教师来说极其重要。

我们可以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女孩失去了对生活的最后一丝把握,她感觉一切都崩溃了。被学校开除,失去了在家里仅有的一点欣赏后,她离家出走,失踪了几天几夜,直到被发现与一名士兵住在一起。我们可以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做——她的目标是得到赏识,她一直试图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但现在她不再这样做了。士兵一开始很欣赏她,喜欢她,但后来,家人收到她的来信,说她怀孕了,想自杀。

这种给父母写信的行为很符合她的性格——她一直在努力,希望得到赏识。终于,当她回到家的时候,她知道妈妈肯定会对她感到绝望,但她不会责怪她。她自己,因为她觉得家人希望她能再次回家。

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同理心的能力——利用同理心将自己置于当事人角度的能力——非常重要。这里所说的人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钦佩,并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同情这样的人,并问自己:“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鼓励他们也很重要——但这应该是一项朝着有益目标迈进的活动。我们应该努力让他们说:“也许我需要换学校,但我并不傻。也许我不够努力——也许我不够专心——也许在学校我我太忙于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无法理解老师所说的“我们可以给一个人勇气,让他们学会向生活的美好方向努力。正是因为自卑而缺乏勇气,才导致了这些问题。 。

与安妮年龄相同、处境相同的人可能会选择犯罪。这种情况很常见:如果孩子在学校失去勇气,他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卷入犯罪活动或成为暴力团体的成员。这种行为很容易理解。当孩子们失去希望和勇气时,他们开始逃课、撒谎、不做作业、寻找落脚点——而不是在学校,在那里他们会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人并加入他们。他们对学校完全失去了兴趣,慢慢地退回到自己的个人世界中。



自卑感不是遗传性的

自卑感通常与认为人没有特殊能力有关。有些人有天赋而其他人没有天赋的想法是一种常见的谬论,这本身就是自卑情结的症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事情,而当一个男孩或女孩对此特别渴望并感到无法实现某些有用的目标时,这是自卑感的表现。

自卑感的另一个方面是对遗传特征的信仰。如果成功真的取决于先天能力,那么没有心理学家可以帮助任何人,但事实是,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勇气,而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将绝望变成希望。它可以使人有勇气做出有益的努力。

有时我们会遇到16岁左右的青少年被学校开除后绝望自杀的案例。他的自杀是一种报复行为——对社会的控诉,这是个人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根据个人逻辑而不是常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说服这些年轻人,给他们勇气。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案例。我们看一下这个女孩的情况:她今年11岁,不被家人喜欢。其他孩子更受欢迎。她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所以她开始脾气暴躁,喜欢和别人打架,不听话。这是一个很容易分析的案例。女孩觉得自己不被别人喜欢,一开始她还会去争取,但后来就失去了希望。有一天,她从一家商店偷了一样东西——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偷窃与其说是犯罪,不如说是孩子内心想要变得更富有的冲动。除非一个人感觉很穷,否则不太可能有这样的冲动。这个女孩的偷窃行为是她家里缺乏爱和希望的结果。孩子们只有在觉得自己穷的时候才开始偷窃。他们的感受可能不能反映客观事实,但从心理上来说,他们也解释了自己的行为。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8岁的男孩:一个私生子,长得不太好看,和养父母住在一起,养父母没有很好地照顾他,也没有好好教育他。有时,养母会给他一些糖果,这是他人生中的快乐时刻。养父年事已高,夫妻俩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女孩,她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快乐,被他视为掌上明珠。这个男孩偷东西是因为他感到贫穷并想变得富有。当他偷东西时,他的养父打了他,但他仍然不悔改。人们可能会认为这孩子很勇敢,因为尽管养父打了他,他仍然偷东西,但这不是问题的本质——因为他总是希望避免被发现,这并不勇敢。

在这种情况下,男孩永远不知道成为家里的宝贝是什么感觉。我们必须说服他并给他机会成为该团体的一员。当他学会认同别人,能够为别人着想时,他就会明白,当养父看到他偷东西,小女孩看到他的糖果消失时的感受。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缺乏社会情感、缺乏知识和缺乏勇气如何结合起来形成自卑感。

作者有话要说:

这里有一个词叫“反社会情结”。其实,现实中,很多或者很大一部分生活在特殊或者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孩子也有叛逆期。

当然,也有成年人,但相对于年幼、缺乏成熟思维、或者没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这个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和引导。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始终把儿童、幼儿的成长、发展和教育作为切入点和重点。这也是因为他们的疑问更多,未知、不确定的潜在因素更多,不需要相关的专业研究和工作。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深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7:35 , Processed in 0.1219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