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腰疼仍赴饭局,只因大哥早年支持,活动前应酬如何权衡?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877
发表于 2024-10-31 17: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一回到酒店房间,我的搭档就跟我确认了明天晚餐的清单。然后我就躺在床上,刚刚回复了几条消息。突然我发现时钟还没有走,我就起身打开电脑。

每次活动前一天或一晚,我都向团队明确表示,不能应酬,不能放松,要全力以赴面对明天的活动。这真的很重要。但今晚我出去参加一个晚宴。原因之一是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成都。很多朋友知道我前几天没有时间见面,所以就安排了今天。另一个原因是,今天请我吃饭的大哥是我多年前才认识的。自从我创业以来,我的大哥一直支持我。虽然我现在没有任何业务关系,但我心里仍然“爱”着他。没有利益关系,也没有拒绝的选择。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一直遭受着严重的背痛。今天下午我去找一位同学,当我到达他的办公室时,我告诉他我的背痛。他告诉我,他以前有过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是在这个地方治好的。 。我也没跟他废话,赶紧带我去了。说实话,虽然环境不好,但主要还是看疗效。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做到了,效果真的很好。我可能遇到了一位民间神。有一个内容我一直很喜欢,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所以这是一个好主意。今天就不多说了,我喝得有点多了,现在越来越醉了。 ‍‍‍‍‍‍‍

出生人数与创新密切相关。例如,我们现在每年有1000万或800万个新生儿出生。简单粗暴地说,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4月25日公布的数据,2023年美国总出生人数为359万,减少2较2022年的366万减少%,创下美国45年来的出生人数新低。

如果考虑到美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以及美国的经济、教育环境等优势,他们还是很难挡住我们。我们的出生人口还是比美国多很多,人才储备还是很有可能的。竞争力。但如果我们的出生率继续下降,美国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中美之间的竞争也会变得越来越艰难和艰难。我这么一说,你就能理解韩国了吧?他们的出生率和人口规模较小,短期内可以快速发展,但长期缺乏韧性,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你可能会问,印度的竞争力很强吗?虽然我们总是调侃“印度阿三”,但从人口角度来看,印度未来将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只是时间问题。

创新主义非常重视创新的力量,创新的力量不仅包括科技和人文知识,而且认为生育带来的基因遗传也是创新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传统哲学流派中罕见的观点。

梁建章在新书《创新主义》中提出,创新和传承是人生的意义,生孩子也是一种创新。

“有可能你的孩子现在看起来很平庸,但只要他有子孙,子孙有子孙,你的子孙数量就会成倍增加,说不定将来你的子孙中就会诞生伟大的科学家。” ”

以下内容节选自梁建章新书《创新主义》。

基因的传承也伴随着创新

继承是一个与创新相反的概念。传承是指这一创新理念被后人继承和传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的可能性。创新需要继承,因为继承是创新的结果和衡量标准。传承可以体现这一创新理念对后代的影响。没有继承的创新就像只停留在头脑中的想法或无人读过的论文。 ,甚至可能不能被视为创新。因此,有影响力的创新必须传承下去。创新的强度或规模可以通过其影响来衡量。创新的影响不仅包括直接用户,还包括受创新启发的其他创新。成功的创新成果可以成为其他创新的“垫脚石”,失败的创新尝试也可以为后续创新者学习。

继承不应该被理解为完全复制。本书所描述的继承强调在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事实上,只要不刻意压制创新,任何过去的创新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创新的“垫脚石”。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创新活动就像一场传承接力赛。每一次创新都是基于上一轮创新的继承。

继承也意味着养育后代。如果把生育视为基因的遗传,那么自从有性生殖出现以来,每一次基因遗传都伴随着创新,因为每个孩子的基因都是父母基因的独特组合。基因和模因(meme)的创新和传承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最早由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果我们将人类比作计算机,硬件就是基因,软件就是模因(想法)。人类文明需要基因创新,也需要思想创新。本书所说的生命意义,是指广义的创新与传承,既包括思想的创新与传承,也包括基因的传承。

有人会说,将基因与思想进行比较有些牵强。确实,两者的外表完全不同,但背后的逻辑却十分相似。首先,生育养育、科技创新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科学研究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其次,生育(包括养育)孩子和科研创新需要巨大的成本。而且,两者的回报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可能要等到后世才能体现出来,都有助于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看得出来,两人都在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带来的意义和成就感是一样的。

有人可能会质疑人口与硬件的比较:如果技术创新足够先进,那么就不需要这么大的人口,那么生育率就不会那么重要。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答人工智能能否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包括能否完成创新性的工作。我在本书中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结论是创新活动仍然需要人类来完成,所以人口是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思想的创新离不开人口的再生产,就像​​软件离不开硬件一样。人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将在本书后面详细讨论。为了区别,本书一般把养育孩子称为“继承”,把思想的创新——狭义的创新——称为“创新”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创新与传承才是生命的意义。

人类文明的意义在于通过创新和传承实现长久繁荣。什么是长期繁荣?最直接的说法就是数量必须多、空间广、连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的过程一定要有趣。细菌无处不在,并且已经存活了数亿年,但它们很无聊。追求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实现新的富裕生活。简而言之,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为人类知识或基因的构建做出贡献。

有些人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知识的创新和传承,而另一些人则帮助别人实现创新和传承,比如医生和保姆。创新和传承还包括养育后代,许多人将生育和养育孩子视为他们最大的成就。几十年的人生,匆匆而过。如果你能为社会留下一些东西,为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做出一些贡献,那么你的人生就有价值了。

如果没有孩子,人类基因就不会创新。

创新和继承必须放在一起讨论,因为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如果说创新是思想的生产者,那么遗产就是创新的使用者。没有传承的创新,比如不说出来、不写下来的想法,可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不会对子孙后代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传承实际上是创新的试金石,或者说是价值的体现。相比之下,看似眼花缭乱的金钱却未必能很好地体现创新的价值。比如,一些科技发现可能看起来没有商业价值,但可能会被后人长期利用。这样的例子在科学界比比皆是。正如一篇论文的质量可以通过它被引用的次数来衡量,一项创新的价值可以通过它在未来激发多少后续创新来衡量。

这个逻辑也适用于基因遗传,即你的孩子将有多少个后代。有可能你的孩子现在看起来很平庸,但只要他有子孙,子孙有子孙,你的子孙数量就会成倍增加,说不定将来你的子孙中就会诞生伟大的科学家。因此,你的基因创新应该以你将拥有多少后代来衡量。当然,无论是思想的传承还是基因的传承都是未来的事情,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最大化未来传承——“在历史上留名”为目标。创新离不开继承,继承也离不开创新。如果每一代人都完全复制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创新,那么人类社会虽然还会继续,但也太无趣了!而且科技的进步未必进退,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文明的停滞和倒退。因此,在实现传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不断创新。俗话说,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好。这包括基因创新。如果没有基因创新,比如人类实现永生但不再生育,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没有孩子,人类基因就没有创新。如果社会因为缺乏年轻人而固化,整个社会的科技就会停滞。



此外,基因的传承也是对创新意义的必要补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有利于人类的传承。一些创新可能会给人类的延续带来风险。例如,某种技术可以带来短期效益但污染环境,或者某种生物技术可能带来伦理风险。为了平衡创新可能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我们必须考虑对传承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以人类长期繁荣为目标,既要创新,又要控制风险。

最后,中国要从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必须成为创新型国家。但中国的生育率近年来已降至几乎全球最低水平。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将严重削弱国家的创新能力。这些内容将在第三章和第六章中详细讨论。因此,维持种群遗传,即种群数量的稳定,是维持创新的基础。

国家创新典范

新产品和技术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现有产品和技术的新组合和连接。现有产品技术的一些知识存在于公共领域。例如,基础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有些需要与不同领域的知识载体进行交流。所谓知识载体,可能是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也可能是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商,也可能是深度用户。与这些知识载体的交流是创新思想的源泉,也是创新思想得到验证或商业化的必由之路。

可见,创新来源于众多聪明人的思想交流。因此,一个国家的创新力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还取决于人口容量以及内外交流量。人口能力是指人口中的平均个人能力,包括天赋、学历、经验、精力、沟通能力、冒险能力等。内部沟通量和外部沟通量是指国内外沟通的顺畅程度,涵盖信息、商品、资金等多种传播形式。打个比方,人类社会就像大脑,人就像神经元。神经元越多(就像人越多),神经元就越活跃(就像个体的能力越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越多(就像内部网络)。和外部交流),大脑就越发达。

如果用公式来表达的话就是:

创新力=人口规模×人口容量×(内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

上述公式是《创新主义》一书的核心理论框架之一。我将多次使用上述框架来解释人口、教育、内外开放以及其他公共政策对创新的影响。从创新模型的公式中可以得出四种人口效应:

1、人口→规模效应。

2.人口容量→老龄化效应。

3、内部传播量→集聚效应。

4、对外传播量→流量效果。

首先,人口越多,创新力越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模效应。人口多一方面意味着市场大,另一方面意味着人才多。而且由于大国的初创企业能够更早地实现量产,因此在成功开拓本国市场后,有更大的机会快速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这种先发优势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明显,因为大量用户会真正参与创新——算法会因为使用而不断优化。换句话说,用户越多,产品就越有用;或者用户越多,生成的内容就越多。因此,当一个社交平台、搜索引擎或者人工智能算法在大国形成规模效应时,就能把小国的初创企业远远甩在后面。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富有的在线平台公司都来自美国和中国等人口大国。相比之下,日本和德国作为曾经的制造业强国,很少有这种级别的互联网巨头或人工智能公司。

其次,公式中的人口能力涵盖了教育、经验、年龄等维度。其中,创新能力与人口年龄密切相关。老龄化社会的创新活力将大幅下降。这是因为,当大量中老年人占据经济主体地位时,年轻人得不到足够的经验。而缺乏人脉和话语权,最终就会缺乏晋升机会,创新创业的热情就会受到挫伤。这很像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老龄化效应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大幅降低。

再次,这取决于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外部通讯量是指国际通讯的强度,内部通讯量是指国内通讯的强度。通过培育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可以增加内部交往量,达到所谓的“集聚效应”。对外交往量需要保持畅通,保持人员往来的畅通,即所谓的流量效应尤为重要。

人口优势丧失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人口是创新模式的一个因素,为什么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没有成为像西欧国家或美国那样的先进国家呢?这是因为,根据创新动力模型,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口,还需要顺畅的内外部沟通。创新是一个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的过程。无论一个国家的人口有多少,它仍然需要与更大的外部世界进行贸易交流,才能走在创新的前沿。 600多年前的明朝时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郑和下西洋时,所使用的航海技术比同时期的欧洲先进得多。然而,在这次航行后不久,由于诸多偶然因素,中国统治者停止了一切海洋勘探活动,并关闭了沿海贸易,严重阻碍了对外科技交流。

从地理上看,美洲距离西欧较近,因此西欧国家能够比中国更早发现新大陆,并将经济贸易扩展到非洲、中东和印度,获得了比中国更大的市场。这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的主要原因。同一时期,近代中国虽然刚刚被迫开放,却遭遇了一系列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不利于创新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创新能力仍然落后。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依靠研发推动进一步创新,同时保持政治稳定,与外界保持开放的交往,那么人口规模大就会成为优势。创新和经济发展。 20世纪美国经济史就证明了这一优势。

早在1850年,英国和德国就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而美国仍是农业大国。然而,从那时起,美国开始学习和吸收西欧技术,同时吸引了大量移民。很快它的人口就超过了西欧,迅速从欧洲技术的模仿者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先驱。许多发明家和企业家,如托马斯·爱迪生和亨利·福特,引领了世界先进技术和商业组织的发展。到20世纪初,美国的人均收入已赶上西欧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1900年后,美国持续吸引大量移民,其经济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国家。总而言之,美国凭借其巨大的人口规模优势,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大国和经济超级大国。

工业和信息化时代,人口众多是创业创新的重要优势。中国经济过去40多年的经历是另一个例子。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一打开大门,巨大的市场迅速吸引了大量外资。同时,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可以快速吸收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企业家创建了无数成功的本土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与国际巨头竞争。例如,华为已经成为一家优秀的跨国公司。基于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庞大的人口,中国不仅正在追赶世界先进技术,而且还将在创新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遗憾的是,中国的人口优势正在迅速下降。生育率低于更替生育率的一半。也未能吸引大量优质移民。因此,中国的人口优势正在以每一代减半的速度下降。这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创新能力。此外,大多数富裕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低生育率的困扰,尤其是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全球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可能是未来创新衰退的最大隐患。

推荐查看:



继续推荐星海三兄弟的内容,非常本质的思考,我们一起成长:

张一鸣底层逻辑思维合集:

黄峥底层逻辑思维合集:

王兴碎碎念全集,实名推荐:

实名推荐

2024年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大健康上。可能是因为我年纪够大了,我非常关心和看好大健康、抗衰老、美容年轻化产业的发展。扫描二维码一起关注我们。

扫码进群

一起成长

我的个人微信



感激的

相遇与成长

以你喜欢的方式过你的生活



三杯之后

不后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6:36 , Processed in 0.1970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